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蜜蜂之秘密     
争议:蜜蜂是否有智慧人类对蜜蜂从不吝啬表达赞美和钦佩之情,这一现象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古希腊人在养蜂的过程中观察到它们具有勤劳、合作和利他的品质,因而对蜜蜂赞赏有加,然而蜜蜂是不是果真聪明却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单个蜜蜂并不聪明,相对于群体,单个蜜蜂只能算一个庞大制蜜机器中无足轻重的一员,它们靠本能行动,谈不上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智慧。拉丁文中的一个谚语"一只蜜蜂就不算蜜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首先考察到蜜蜂智慧的人是德国动物学家卡尔.冯.弗里希。大约在二战期间,弗里希观测到寻找花蜜的蜜蜂在飞过蜂巢时会做出一种奇怪的"摇摆",于是,发现了蜜  相似文献   

2.
正相信许多人小时候都问过父母:"蜜蜂为什么要采蜜?"细心的家长会说:"精制的蜜会喂给蜂王和幼虫,粗糙一点的蜜会成为工蜂的食物,还有一些会被做成蜂巢的原料。"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不过换一个问题可能就有所不同了。花儿为什么能产蜜?它们辛辛苦苦在阳光、土壤、大气中获得的物质和能量为什么白白送给昆虫食用?  相似文献   

3.
一提到蜂类,我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蜜蜂或马蜂,想到它们尾部那可怕的蜇刺。其实,除了蜜蜂和马蜂,蜂类世界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种类,无论在野外还是在城市的绿化地带,我们都能够见到它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著名的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次这样的实验———首先把一个瓶子侧放在桌子上,瓶的底部向着光亮的一方,瓶口敞开,然后放进几只蜜蜂。它们在瓶内飞舞起来,朝着光亮的地方飞去,结果当然只能撞在瓶底上。 接二连三的撞击之后,蜜蜂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徒劳,似乎永远也无法逃离,最后,它们只好认命,奄奄一息地挤在有光亮的瓶底那儿。接着把蜜蜂倒出,仍然将瓶子按原来的样子摆好,再放进几只苍蝇。没过多久,它们一只不剩地全部飞了出来。苍蝇之所以能一阵狂舞之后很快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5.
在各种社会性动物的王国中,包括蚂蚁、白蚁、蜜蜂、黄蜂,以及唯一的社会性哺乳动物无毛鼹鼠等,女王是享有特权的最高统治者,它们被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和护卫,除了为王国生产后代而外,它们连手指头都无须动一下。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09,(11):4-4
动物之间的交流非常普遍,最出名的要数蜜蜂:一旦发现蜜源,蜜蜂会利用特有的“摇摆舞”将蜜源的位置信息传递给同伴。其他动物如大鼠、鸡、猴子等也会利用气味或声音找到它们的家族成员,有些狡猾的猿猴为了吃独食甚至会故意给同伴传递错误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们常听说美洲杀人蜂蛰死人的消息。其实,这是一种杂交蜂。科学家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原有蜜蜂同非洲野蜂杂交,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杂交蜂跑了出来。蜜蜂原本只有欧亚大陆才有,但它们又是如何来到美洲等地的呢?  相似文献   

8.
大约在1600年左右输入北美的蜜蜂迅速地扩展到整个大陆。这些蜜蜂为欧、亚、非洲所产。但对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却有着极强的适应力。今天,温带的蜜蜂已遍布世界。但是,蜜蜂的适应能力是有限度的。在美国,工农业和城市的发展已对蜜蜂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事实上,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蜜蜂群体的数量已出现了缓慢的稳定的下降。城市的无计划地蔓延,公路,工业的日趋复杂化,野草的受抑制。开花前即被刈除的牧场和干草地,以及大面积的单一作物的播种等等,已使得蜜蜂来采集花蜜和花粉的花,和它们借以藏身的树穴的数量大为减少。农药威胁着蜜蜂,杀虫药毒害着它们,除莠剂消灭着他们生存所需要的叶子。  相似文献   

9.
正培根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三种理解自然的方式:蚂蚁式、蜘蛛式和蜜蜂式。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蜜蜂一样,从花朵上采集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19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两个科学成就,以其各自发表的时间来说,前后相差几乎仅仅10年,而酝酿,讨论,从杂芜的事实材料发展到深刻的概念,则各自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博收远绍,锤炼精致,这或者就是培根所谓的概念体系的"蜜蜂式"构造方式。  相似文献   

10.
苏然 《世界科学》2016,(4):45-46
正原来你可以测出一只蜜蜂的电容。蜜蜂很重要:它们给数十种农作物授粉,包括杏仁、可可和咖啡。由于蜂群衰竭失调(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现象,西方蜜蜂已经受到了很多关注,不过这种特殊疾病及其类似疾病只有当一个蜂群衰竭时才真正可测。而且无论如何,蜜蜂并不是蜜蜂科中唯一的重要授粉者。我们需要的是对蜜蜂的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并不是所有的蜜蜂都是社会性昆虫,蜜蜂家族里还有很多独居者。它们中有手艺精湛的"瓦匠",有勤勤恳恳的"矿工",有鬼鬼祟祟的"小偷",也有比"小偷"更聪明的"守护者"。蜜蜂(Apoidea)是个大家族,成员众多,分布广泛,随处可见。我们在公园、社区花园、树林、乡村甚至自家阳台的花盆边,都能见到蜜蜂的身影。它们大多长得毛茸茸的,像个小毛球。在后足或者腹部上经常会长出很多长毛,用来采集和携带花粉。我  相似文献   

12.
美国科学家已经发现控制蜜蜂性别的基因,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蜜蜂的行为和进化,以及它们如何保持蜂群健康。 雌性蜜蜂体内存在着两个不同版本的名为“CSD”的基因,而雄性蜜蜂体内只有一种版本的这种基因,尽管CSD基因至少有12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对于蜜蜂、黄蜂和蚂蚁  相似文献   

13.
正蜜蜂对付炎热天气自有绝招。当蜂巢变得过于炎热时,饥渴难耐的蜜蜂就会向它们的"觅水"姐妹们求助,通过索求更多水分,解决整个蜂群的降温问题。这些"觅水"蜜蜂们飞出蜂巢,把水装在肚子里,回巢后再吐出来。其他的蜜蜂舔舐这些水,再把它喷洒到蜂巢各处,利用水的蒸发来为蜂巢降温。一些蜜蜂甚至会把水在身体中储存一段时间,就像个活体水箱。科学家认为,这样做对它们蜂巢的降温是至关重要的,不然,它们就无法在炎热天气中控制巢中的温度。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最近发现,尽管蜜蜂的大脑很小,它们却能够学会如何识别草丛、树木和花卉等环境。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训练蜜蜂识别树木照片:当它们飞到其中一张照片时,可以喝到甜甜的花蜜;而飞到另一张照片时,则只能尝到苦涩的奎宁。经过120次训练后,蜜蜂们都学会了飞向“花蜜照”而避开“奎宁照”,  相似文献   

15.
对生物的认识.我们总是凭印象臆断它们的优劣.一旦形成观点便很难改变。然而,事实的真相却并不那么简单。 蜜蜂,人之所爱。它无私地给我们带来甜蜜。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通过时间测算分析,揭穿了一些古老寓言中的“谎言”:蚂蚁、蜜蜂、海狸等动物拥有所谓的毫不松懈的勤奋精神,其实都是错误的。研究显示,大部分生物在大部分时间内什么也不干,它们想吃就吃、能睡就睡。  相似文献   

17.
正蜂巢小甲虫是一种常见的蜜蜂寄生虫,严重影响养蜂业。蜂巢小甲虫在非洲的危害程度较低,因为非洲蜜蜂十分凶猛,但它们对欧洲蜜蜂会造成巨大危害。蜂巢小甲虫的成虫和幼虫会吞吃欧洲蜜蜂的蜂蜜、花粉和幼虫,还会在蜂巢内传播疾病。虽然某些杀虫剂能杀死蜂巢小甲虫,但也会杀死蜜蜂。  相似文献   

18.
蜜蜂为自己造"房子",它们是世上最杰出的建筑师.蜜蜂的蜂巢造型奇特,结构巧妙,可谓巧夺天,很早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9.
以前,人们认为蜜蜂喜欢选择有更多花蜜和花粉的花朵.然而,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蜜蜂更喜欢温暖的花,因为它们需要呆在表面温度较高的花朵上来提高自身的温度.  相似文献   

20.
自从有人类以来,蜜蜂就与人类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它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社会. 神秘与情趣并重的王国 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情趣.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复杂有序、充满谜团的王国中,既有令人关切的趣闻,也有令人折服的奇事.特别是在蜜蜂的行为中,有许多高度文明的迹象,如团结友爱、无私奉献、勤劳工作、宁死卫国的精神,再如通过自己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利用自然界的天然物质创造出奇妙的物质,等等.了解了蜜蜂之后,我们不禁浮想联翩,不得不大加赞叹,不能不对小小的蜜蜂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