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1990年,南朝鲜报刊曾报道过这样一条消息:80高龄的李元植老太太高高兴兴地随其独生女(美籍)到洛杉矶旅行,谁知却被女儿抛弃在旅馆。这件事被称为“发生在洛杉矶的南朝鲜式的高丽葬”,在南朝鲜引起强烈反响。“高丽葬”原是南朝鲜古代的一种习俗,即把病得奄奄一息的老人放在预先挖好的墓坑中,等咽气后再举行葬礼。后来“高丽葬”被用来泛指不赡养老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杜十娘的悲剧历来被认为封建礼教的罪魁祸首,其实杜十娘的悲剧性来自于她的聪敏所致,正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相似文献   

3.
提到武则天,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多数评论家已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她进行了评价。本文则探讨武则天作为女人,处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反而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反叛和破坏。下面,我就封建礼教的主要内容、武则天与三纲五常、武则天对女性的指导意义三个方面来谈谈。  相似文献   

4.
谈《井》     
(一)多少年来,在中国这块封建意识浓重的古老土地上,女人迈着艰难的步子,演出过无数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家》中的鸣凤,都惨死在封建礼教的屠刀之下,她们的死是在旧社会。而《井》中的主人公徐丽莎却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含恨而死。杀死她的似乎找不到手持屠刀的刽子手,然而在她的周围却有无数只沾满污垢、带着霉菌的封建世俗的手,组成巨大的“向心力”,把她推向一口幽深黑暗的“井”,使她无法挣脱,无力反抗,最终落“井”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张佑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我国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以其过人的胆识、天才的创造,写下了表现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大型诗剧《西厢记》。六百多年来,这部曾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上“诲淫”的罪名而...  相似文献   

6.
中国版本学中的《西厢记》现象蒋星煜像《西厢记》这样有“天下夺魁”的盛誉的戏曲名著,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仍被摈弃于集部之外,这也难怪,因为所有的南戏、杂剧、传奇等戏曲著作全部未收。明太祖朱元璋倒是重视戏曲的,但从维护封建礼教的统治阶级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惜春在“金陵十二钗”中,才貌比不上钗、黛,一向来不被人所注意,而在一些评论家的笔下,有人称她为“大观园中的遁世者”;有人称她是“冷面冷心”。笔者认为惜春的性格是冷静,而惜春最后的结局是出家了。本文就她的性格,试分析她出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妙玉是《红楼梦》中一个身份特殊的女子,名为僧尼,实为侯门小姐,在洁与不洁中游荡,子空与不空中磨难自己,人欲情欲使她无心安坐禅床,她不断地抗争,以挣脱佛道思想,封建礼教和禁欲主义,她娇情、孤独、洁癖,性格的悲剧导致了人生的悲剧,她的叛逆终未逃脱悲剧性结局的根源即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所释放的淫威。  相似文献   

9.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在批改作业。门“呀”的一声被推开了,一个女学生轻手轻脚地走到我的身旁,刚叫了一声“赵老师”就放声哭起来。看到她羞愧难过的样子,我安慰她说:“别哭了,改了,还是一个好孩子嘛!”她频频点头说:“赵老师,我一定改正,做一个好孩子。”  相似文献   

10.
《青年科学》2009,(9):4-5
她做过11年班长,连续10年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和“校优秀学生干部”,2008年9月,获得“辽宁省华育优秀学生”称号。回眸她的成长历程,有过艰辛坎坷,有过欢声笑语,也有过泪水,但不变的是热爱。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是老师和家长眼中最懂事的孩子,而很少有人知道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飘零与孤独,使她喜散不喜聚,在日常生活中爱哭流泪,经常说“死”。林黛玉诗词抒写其内心的哀伤凄怆、抑郁不平、苦闷颓伤的情感,孤傲高洁的性情,对自己生离死别的命运有强烈的预感,蕴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死亡意识使林黛玉成为最富有诗意也最凄美的生命,使《红楼梦》成为一曲女性生命的挽歌,一出旷世未有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女儿情结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魅力独具之所在。黛玉仙逝,宝钗、袭人等因道学的侵袭女儿本性已被扭曲,是失去了个性精神徒有女儿之身的假男人。贾宝玉女儿情结随女儿们人性的异化而消释。男权意识的强势也注定了宝玉女儿情结消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扬黛抑钗”的审美倾向贯穿于20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历史阶段并各有特色,它鲜明地折射出每个时期的时代意识。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使用多种文体,将文体的选择与小说中人物的表情达意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塑造带有鲜明的文体特色。以上特点集中地表现在《红楼梦》对两个重要女性人物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塑造中。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贾雨村、林黛玉、薛宝钗投靠贾府,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是不同的。贾雨村是利用贾府的势力东山再起,升官发财,后来又出卖贾府,是一个十足的忘恩负义,卑鄙无耻的奸雄形象,最终被黑吃黑;林黛玉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用自己的弱小身躯去抵御侵害,是一个纯洁脱俗,不追求功名利禄,敢爱敢恨的具有封建叛逆的少女形象,最终"质本洁来还洁去;"薛宝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地在贾府上下周旋,事事按照封建主义的标准待人处事,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最终成为殉葬品。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谈。林黛玉之哭,不仅贯穿于她本人的生命始终,而且贯串于《红楼梦》全书的始终,并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黛玉之哭的原因主要由"家事"、"心事"、"身事"而起,也有生存环境和心理学的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就黛玉之哭的作用而言,黛玉之哭就是作者曹雪芹之哭。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就是作者的代言。如果说作者自比为宝玉的话,黛玉是宝玉的知己亦是作者的知己。  相似文献   

17.
宝黛爱情在贾府之内是众所周知的,金玉姻缘也得到了包括元妃在内的广泛支持,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在五十七回的一段文字中,贾母却向薛姨妈暗示,她打算让宝玉和宝琴婚配,这段文字一直以来都是解开贾母对宝黛钗婚配态度的一处关键。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出发,细致分析话语之中的深层含义,通过对《红楼梦》里的两段文字的对照解读,得出贾母提亲的用意并不在于宝琴,而是借此向支持金玉姻缘的势力发出一个信号,她还没有打算要宝钗。  相似文献   

18.
注定宝黛爱情悲剧的“起誓”语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抓住宝黛二人对话中的"起誓"特色,分析对话中表达和接受的冲突以及冲突背后的修辞认知特点。从表达与接受的双向互动理论来看,宝玉的誓言一开始就违背了誓言的本质和初衷,"起誓"——表达是无效的,接受是失败的——已注定宝黛的爱情悲剧。宝玉过度起誓的思维风格和公子多情的修辞认知已注定了宝玉的爱情图式是不被黛玉所认可的,黛玉"有了姐姐忘了妹妹"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重新审视爱情经典,更加透彻地感悟二人的悲剧命运,阐释宝黛爱情悲剧的主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叶子为了追求爱情,自己掌握命运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由一个心高气傲的女王变成了爱情的奴隶。她应该能算上是比较典型的觉醒女性。然而,她的觉醒尚嫌其浅,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阴影,不知如何去走脚下的路,难以称之为新女性。  相似文献   

20.
宋丽香 《科技信息》2011,(21):I0192-I0192
托马斯·哈代的著名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爱情悲剧,他笔下的苔丝是个纯洁漂亮的姑娘,然而命运的捉弄,爱情的波折让她一步步走向毁灭,并最终为爱而亡。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将她逐渐毁灭的正是两个爱她的人——安吉尔和亚雷克。苔丝被他们毁灭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