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今年以来,各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出发,制定了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具体任务和推进步骤,各行各业也制定了很多具体规划来真心实意地帮扶新农村建设,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切入,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2.
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民是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新型农民应当具有综合的能力和素质,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新型农民的建设,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最基本依靠力量。针对推进农村现代化培养新型农民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要夯实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加强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等措施,以此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培育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政治参与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效能感总体偏低,农民合法性政治参与组织化程度较差,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政治参与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合理安排和积极引导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的农民政治参与,将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韦柳 《科技信息》2012,(20):104-1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纳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要求全国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扎实稳步的加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深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大力进行扶贫开发,努力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促使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谢宏 《科技信息》2010,(18):I0339-I0339
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重要因素。看病难一直是农村居民萦绕心头的大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们的切身利益。疾病的预防是对农民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而对农民定期地体检更是对农民身体健康建立了一道坚实的墙壁。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之下,近年来黔东南州政府也加强了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建设,在解决了温饱和基本小康后为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为农民谋求福利。2009年10月下旬,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了一次集中调研活动,并随机抽样调查了50名农民朋友和部分乡(镇)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根据调查情况,就目前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规划更是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因地制宜为前提、以农业现代化为依托、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保障,积极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并以此为锲机,积极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要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促进生产新发展.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构建发展新机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制度创新,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以培育一代新型农民为重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培养造就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1.
吴桂兰 《科技信息》2007,(10):222-222,17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惠及八亿农民、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也是造福全国农民群众的一项民心工程。笔者就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新农村建设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粉红 《科技信息》2013,(21):440-440
<正>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的重点,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  相似文献   

13.
金希婕 《科技信息》2009,(7):362-362,34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是落实这个宏伟目标的重要环节,势在必行。本文就新时期如何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一句“民以食为天”说尽了农民、农业、农村对中国的重要意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一直是新中国领导人的头等大事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稳步提升,“温饱”这一生存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然而如何缩小城乡差距,使广大的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切实地受益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严峻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五项内容。如何落实中央精神,在“十一五”的开篇之年为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了温铁军老师。  相似文献   

15.
3月28日上午,天公作美,春日暖融。规模盛大的以“科技富民,建设和谐新农村”为主题的科技下乡活动在开化县荷花广场举办。活动旨在将最新的科技成果推介给农民群众,将最新的科技产品带给农民群众,把更多的农业科技专家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而,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有十三亿人El,其中九亿居住在农村。全国有五万多个小城镇。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不仅关系到九亿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鲍奎芳 《科技信息》2012,(23):418-418,457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陆续实施,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做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高丽英 《科技信息》2011,(1):I0413-I0413
当前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水之源。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收入尽快提高,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赖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推进村民自治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民主政治环境,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