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故事中,贯穿着一条思想主线,那就是浓重不化的文人中心意识.它体现在:一、以书生为叙述主体的故事建构及文人高标自许的"尊我"心态;二、为满足书生人生需求而设的女性形象及其价值评判;三、寄寓着作者激越难平的孤愤心理和补偿心态,体现着文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末代中国文学的状况,文人的社会境遇与思想行为的逆转,楼梦情结与楼梦文学的产生:仕途无路,报国无门,人生坎坷,救世之情竭,厌世之言生,悲怆与忧伤,认同与寻找,镜中世界与梦中解谜,形成独特的中国没落文人的风景线———楼梦情结。  相似文献   

3.
对于文化认知教育的追求,中国文人可谓前赴后继,当代文坛的汪曾祺写作思想中的水文化情结,不仅透露出他写作人生的真情之所在,且更影响着当代一大批文章爱好者对文学乃至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记录丰富的城隍文化,反映当时的城隍信仰民俗。蒲松龄在创作中表现城隍文化,旨在共同的民俗心理基础上,表达其政治理想,并利用鬼神实行教化,从民间实际出发,倡导基本道德和淳朴民风。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是一位擅于描写花妖狐魅的作家,也是一位对中国人的人性洞察秋毫的心理学大师.在《聊斋志异》中他运用了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择心理,从而创作了许多生动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反映了作者蒲松龄对科举制度弊端的反思和爱恨交织的心理,表明蒲松龄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心理,准确把握其中的文化心理是解读小说文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其中《阿宝》篇的故事情节建构进行民族文化心理分析可知:孙子楚"切指"反映的是从众与取悦的心理追求;"离魂"是痴情与幻化的心理升华;"附魂"是定情与示爱的心理延伸;"还魂得功名"是名士与团圆的心理泛滥。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实是作者内心欲求和企盼的产物,其角色定位及其功能价值期待是从男权社会的规定性和男性的利用、需要为出发点的,反映出男权社会"女为男用"的角色价值意识,折射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男权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中 ,由于其际遇的特殊性 ,导致其心理历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很强的自卑感 ,而这种自卑感及蒲松龄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是其创作《聊斋志异》的最重要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本文通过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的分析,从语言文化、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五个角度探讨了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利用多种策略,以弘扬中华文化,开展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腐败问题严重已经广泛的影响了我国各个阶层民众心理,使民众心理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之中.一方面,民众对于政府产生失望感,政治参与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心理传统,民众的清官意识浓厚,期望出现清官来改变现实,不愿意主动参与政治来变革现实.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积极献计献策,进行民主监督.清官情结的产生导源于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似乎已经消解了的传统清官情结其实仍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自我革命精神,阻碍政治体制改革;容易导致国家干部脱离人民群众,延误民主;容易滋生腐败,危及政权.  相似文献   

12.
乡土情结是中外文学中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母题。文章主要从月是故乡明、适彼乐土、人离乡贱、衣锦还乡这四句主题话语入手,分析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3.
阴阳变易、角色越界以及表现场的转变和突破,是聊斋故事生成的深层原因,这些因素合力催生了《聊斋志异》,使它具有道德救赎和文化复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笔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写工具,更在他们的精神乐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古代文人通过咏笔、品笔、赠笔与梦笔,不断赋予毛笔以象征的意义,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嗜笔情结,并揭示产生这种情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多是写美丽的异类女子主动下顾贫寒的士子,使其过上美好生活的事。蒲松龄肯定这种“人男妖女”的结合,反对“妖男人女”的结合,由此流露出他作为男性的性心理。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蒲松龄赞美这些异类女子,表现出思想解放的姿态,又受传统男权文化的制约,否定女性的权利和需要。《聊斋志异》爱情故事中女性充当的是红粉知己的角色,她们是作者用以衡量士子价值的一种标准,是科举道路上屡屡碰壁后的士子寻找迷失的自信和价值认同的工具,是男权话语中充满男权意识而又寄托着蒲松龄无限希望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期的许多重要古籍,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学术领域,但是却对当时已风行百年的《聊斋志异》“黜而不载”,究其原因,有人从政治思想角度来分析,有人从文学角度来分析,但都不为全面。本文试图从清代的文化政策、纪昀的个人原因以及编纂《四库全书》目的和采书标准三个方面来全面分析一下《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高丽著名诗人李齐贤到四川峨嵋山进香期间所写的《眉州》诗,运用了多处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典故,显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他的中国文化情结。但李齐贤提及诸位文人.也是为了衬托、类比高丽的三位著名文人,盛赞他们的才学;同时诗歌也表达了李齐贤对祖国和亲人的牵挂和思念,这些又体现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关注民生悲剧,深刻地批判统治者的压榨,在善恶对比的轮回中完成说教,在结构上呈现出善恶对比的二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旷云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38-41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时代性的“鬼狐史”。它的时代性表现在内容和思想两个方面。就内容而言,《聊斋志异》的时代性体现在它对时代弊病的揭露和批判,对时事的如实披露以及对时代现象的记录和思考;思想上其时代性主要表现在它对时代精神的激扬。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蒲松龄的生活道路、所处时代状况探讨其重视学习民间文学的原因,并从情节、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结构以及语言等方面论述了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还论述了蒲松龄有意识地学习民间文学的进步思想及其小说中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