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VoIP基本安全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系统的安全,针对基于互联网的IP(Internet Protocol)电话发展与普及过程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分析现有网络业存在的安全威胁的基础上,对企业部署VoIP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安全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计算机办公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然而大部分企业基于计算机网的应用还只限于数据通信,如何在这一网络上开展多种的应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办公网络的潜力,使得对网络的投资带来更多的回报,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网络的宽带化、IP化成为整个电信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可见的未来,IP电话将逐步取代传统电话并最终完全IP化。发展和完善VoIP技术以全面取代公众电话网络(PSTN)则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IP电话语音质量难以准确评价及测量的情况,研究了一种基于E-Model的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语音质量的测量模型。该模型考虑了IP网络中大多数的网络损伤因素,并能容易地计算出不同丢包率、不同的延迟和抖动所对应的MOS(mean opinion score)值。测试出IP电话在网络中质量变化情况,有利于IP网络中资源的调整和VoIP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E-Model的VoIP语音质量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IP电话语音质量难以准确评价及测量的情况,研究了一种基于E-Model的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语音质量的测量模型。该模型考虑了IP网络中大多数的网络损伤因素,并能容易地计算出不同丢包率、不同的延迟和抖动所对应的MOS(mean opinion score)值。测试出IP电话在网络中质量变化情况,有利于IP网络中资源的调整和VoIP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FMC网络中的IP语音通信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基础业务,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在面对复杂开放的全IP融合网络环境时,VoIP缺少可靠的安全保障,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同时,固定移动融合网络环境下,需要更为快速的安全认证和加密技术作为系统应用安全的基础。对于FMC网络中的VoIP应用来说,涉及2个最为关键的应用层协议,即IETF制定的用于会话初始的SIP(Session Initial Protocol)协议以及用于传输媒体流的RTP(Real Time TransportProtocol)协议,SIP协议采用文本形式表示消息的词法和语法,RTP协议信息流直接在网络上传送,目前存在很大的隐患和安全威胁。文章主要针对FMC网络环境下的VoIP应用安全做前瞻性的研究,设计适用于VoIP信令协议(如SIP)及媒体协议(如RTP)安全防护的短签密方案。  相似文献   

6.
王连伟 《科技潮》2001,(6):90-91
1998年,IP 电话进入中国,一眨眼4年过去了,中国人都知道 IP 电话了,人们打长途电话也知道拨打一长串 IP电话接入号后慢慢享受 VoIP 技术给自己带来的好处。2000年12月25日,信息产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布  相似文献   

7.
VoIP(Voice over IP,网络电话)和PSTN相比,因其技术优势和时代特征,必将成为未来通信的主要手段.VoIPAAA服务器是整个IP电话走向运营的基础,是VoIP服务提供商(ITSP)成功开展商业业务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讨论了基于H.323协议体系的VoIP系统的RADIUS AAA服务器的系统结构设计,并给出了部分关键模块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谢彬 《科技信息》2009,(9):76-76
VoIP(voice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一种以IP电话为主,并推出相应的增值业务的技术。VoIP最大的优势是能广泛地采用Internet和全球IP互连的环境,提供比传统业务更多、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一种基于SIP下VoIP身份认证技术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oIP系统是一项通过IP网络数据包传送语音的通信业务,保证VoIP的安全是提供IP通信业务的前提,而身份认证则是IP网络安全体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SIP正成为VoIP通信系统的主流协议,文章在总结了当前VoIP系统对呼叫者身份进行认证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卡和SIP来电ID的双因素身份认证技术解决方案,并通过模拟攻击实验,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丁锋 《科技信息》2012,(8):243-243
随着固定移动融合(Fixed Mobile Convergence,FMC)网络的发展,基于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 Initial Protocol,SIP)的VoIP(Voice over IP)无疑将成为全IP融合网络环境下最为重要的业务应用。然而SIP在设计之初便存在诸多安全隐患,VoIP又是采用开放、互通的应用模式,因此垃圾语音信息(Spam over Internet Telephony,SPIT)作为一种非预期的语音发送行为,成为全IP语音业务发展中的重要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11.
基于SIP协议的VOIP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SIP作为VoIP的相关协议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越来越多厂商的支持.介绍了VoIP的基本原理及SIP协议的基本内容.基于SIP协议的VolP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了IP电话的相关协议、相关标准和关键技术,对SIP这种比较新的IP电话协议进行了研究分析,设计出一套基于SIP协议的'VoIP电话服务器系统,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最后对该软件进行了测试,使该软件的开发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VoIP技术发展至今,功能过于集中的网关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到VoIP中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介绍了当前IP电话的体系结构,分析了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了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VoIP基本结构并阐述了它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VoIP体系的不足及基于软交换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oIP技术发展至今,功能过于集中的网关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到VoIP中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介绍了当前IP电话的体系结构,分析了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了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VoIP基本结构并阐述了它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介绍传统语音网络的缺点和VoIP的应用现状和不足,然后介绍了VoIP技术应用于企业级IP网络的意义,分析了VoIP技术应用于企业级IP网络所面临的问题。之后介绍了在IP网络中应用VoIP技术的关键设备—IPPBX,并以此基础提出了两种针对不同运营商的企业级IP网络的VoIP应用方案,该方案具有较强实际应用价值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IP电话系统及其应用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比较了几种IP电话系统的优缺点。设计了一理想的IP电话系统,具有话机便宜、可以打出打入、计费灵活、不改变原有网络布线和原有网络IP地址分配的特点,在宽带网络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日本领先的VoIP终端设备制造商之一Mobile Teehnika公司宣布选用Global IP Sound(GIPS)公司的VoiceEngine?Multimedia技术,全面提升其众多中小型企业客户的通信语音质量。Mobile Technika的终端设备产品包括软电话、Wi-Fi电话、IP PBX和集成接入网关。GIPS的VoiceEngine Multimedia结合了GIPS VoiceEngine公认的强大功能和性能表现,再加上高质量的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演变,IP宽带城域网已成为宽带网络的发展方向,各种信息化应用都将基于IP技术。本文在分析目前IP宽带城域网在安全应用与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设备安全、结构安全、应用安全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和运行质量,从而构件一个"可控制、可管理、可经营"的电信级IP宽带城域网,为各种信息化应用提供一个安全可信的基础点心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8.
端到端IP电话的安全保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端到端IP电话的语音加密方案.在分析IP电话存在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并解决了语音加解密和会话密钥安全协商问题,并实现了端到端IP电话的安全保密通信.测试结果表明,其时延、带宽占用和丢包率均达到了IP电话的QoS要求.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信息网络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网络的脆弱性和网络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对国家和社会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着重分析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脆弱性,所受到的系统内、外部的威胁攻击,以及所引发的信息社会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一种以IP电话为主,并推出相应的增值业务的技术。近几年国内VoIP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市场的火爆使得设备供应市场呈现出旺盛的销售态势。在此期间,一支新军——上海迅时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从市场的拼杀中冲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