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主要技术内容 "幼畜腹泻双价基因工程苗"是一种能够预防由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的新生幼畜腹泻和由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引起的幼畜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羔羊痢疾、犊牛肠毒血症等)的基因工程重组细菌毒素疫苗.该疫苗的研究工作历时10年,经过了"ST基因工程苗的研究"、"幼畜腹泻双价基因工程苗的研制"和"幼畜腹泻双价基因工程苗的中试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将产气荚膜梭菌的β-毒素基因与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的前体蛋白基因融合,成功构建了携带能表达β-毒素和(ST)肠毒素融合蛋白的CPB-ST融合基因的基因工程菌株BL21(DE3)(PECB-ST1).通过免疫原性试验、安全性试验、攻毒保护试验和应用示范试验,表明基因工程重组菌株BL21(DE3)(PECB-ST1)可以作为预防由产气荚膜梭菌的β-毒素和大肠杆菌ST肠毒素引起的幼畜腹泻的双价基因工程苗的生产菌株.该研究成果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
自DNA重组技术于1972年诞生以来,作为现代生物技术核心的基因工程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1982年美国Lilly公司首次将重组胰岛素投放市场,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迄今为止,已有5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近千种处于研究开发状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的研究起始于1996年,得到“九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课题名称: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马立克氏病和新城疫二价、三价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的支持(1996~2000年)。后来,该成果又得到了“十五”国家863计划课题(课题名称:鸡痘病毒载体多价基因工程疫苗及禽流感等亚单位疫苗的研制)的支持(2001~2005年)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课题(课题名称:传染性喉气管炎重组鸡痘病毒二价疫苗)(2001年~2003年)的资助。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 (7)基因工程 对疫苗学家来说,如果分离到保护性蛋白抗原的编码基因,就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基因插入细菌、酵母或动物细胞中,从而产生大量蛋白.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兽用疫苗在数量和品种、生产条件和疫苗质量、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和生产基因工程疫苗、诊断试剂和诊断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一、疫苗(vaccine)1.自从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1]首创牛痘苗以来,迄今整整200周年。琴纳命名牛痘苗为vaccine,词义来源于牛痘vaccina,取拉丁语vaccinus的词干转来。19世纪80年代,法国巴斯德(Louis Pasteur)研制成功炭疽、狂犬病和鸡霍乱等多种疫苗,为纪念琴纳的功绩,遂将vaccine一词作为一般称谓,被译为疫苗,前面冠以病名即为个别称谓,如炭疽疫苗(anthrax vaccine),狂犬病疫苗(rabies vaccine),霍乱疫苗(cholera vaccine)等。2.疫苗(vaccine)一词,泛指自动免疫制剂,据辞源注解[2],疫即瘟疫,为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通称。词出《礼记月令》“果实早成,民殃于疫”。“苗者禾也,生曰苗,秀曰禾”,源于《诗经》:“硕鼠硕鼠,勿食我苗”。意指能诱导发生免疫之生物活性物质。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3]已推广接种“太平痘苗”,我国对“苗”之为用约早琴纳200余年。1804年牛痘传入中国[4],首先在澳门种痘,南海人邱浩川习其术并著有《引痘略》一书,vaccine一词于是时传入中国。3.vaccine一词含义随着疫苗的发展,又包含了基因工程为主导的新型疫苗和用于慢性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治疗苗以及避孕疫苗。因此有人主张应将疫字去掉,只留苗可矣。这样,则vaccine的发展由“牛痘苗”到“疫苗”再到“苗”分为三个阶段。也有人主张可以仍叫疫苗,但疫字已失去原有含义,成为虚词。笔者以为疫苗既为一般称谓仍可沿用,变为个别称谓时可有两种用法,如前面冠以病名作定语者仍用疫苗,如霍乱疫苗、鼠疫疫苗、狂犬病疫苗等;若前面冠以菌名或病毒名作定语者则用苗即可,已有先例如卡介苗(BCG vaccine)和牛痘苗(指由细菌、病毒制成)。又如艾滋病疫苗中的HIV-1苗,疟疾疫苗中的环子孢子蛋白苗和SPF66苗,余此类推。避孕疫苗仍可用,因怀孕系由外源因子(精子)侵入而引起,亦可借用疫字,若避孕疫苗中的精子苗或绒毛膜激素苗则可单用苗字。其它如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和核酸疫苗等以技术方法或某种抗原物质冠以一般称谓之前且仍属一般称谓者,仍可沿用疫苗一词,似此种种,不一一详论。4.疫苗一词的含义或概念,指应用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细胞及其它抗原,或含有这些物质的编码基因抗原为原料,采用微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制药工艺生产的,用于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和慢性传染病以及非传染病的治疗制剂。二、疫苗学(vaccinology)1.本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启用vaccinology新词,这是建立在巴斯德和郭霍(Robert Koch)奠定的微生物学基础之上,经过100多年的疫苗发展历史而形成的。1994年加拿大病毒学家科尔斯塔克(Edourd Kurstak)[5]主编了第一部疫苗专著《现代疫苗学(Modern Vaccinology)》。2.疫苗学的发展,除了种痘已消灭天花之外,当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是传统疫苗。包括减毒的细菌和病毒活疫苗,全菌体和全病毒颗粒死(灭活)疫苗,组分疫苗(类毒素、多糖抗原、外膜蛋白、抗原亚单位)三大类。疫苗共有32种,针对25种目标疾病。另有乙肝疫苗等少数基因工程疫苗于8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投产应用。3.在开发中的新疫苗包括不理想的老疫苗的更新换代品种约有60余种,由于多学科新技术的介入,使疫苗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技术和工艺路线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基因工程疫苗重组DNA苗重组活苗Aro突变株苗(2)合成肽疫苗(3)转基因疫苗转基因动物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4)免疫球蛋白(Ig)载体疫苗抗独特型抗体(Anti-Id)疫苗抗原表位嫁接Ig疫苗(嵌合Ig)抗原肽酶结合Ig疫苗(5)核酸疫苗4.疫苗学含义或概念:广义指研究病原特性,感染和免疫机制,疫苗设计,生产工艺,质控标准,效果评估与疫苗开发策略的一门综合性新兴学科。狭义指研究疫苗株选育与构建,生产工艺,使用方法与效果评估的一门技术科学。  相似文献   

7.
一、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在欧盟,转基因生物体(GMOs)和转基因微生物体的定义为,具有基因物质(DNA)的改变是在自然界中通过交配或自然重组无法实现的生物体(或微生物体).这种技术常常被称为"现代生物技术"或"基因技术",有时也被称为"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或"基因工程".这种技术可以选择单个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移植到另一个生物体中,这种移植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完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对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致病、致肿瘤基因和主要抗原基因的结构及功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MDV感染性克隆的成功构建,为开发新一代MDV疫苗奠定了基础。本文对MD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分子育种即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打破物种间遗传物质横向转移的壁垒,为难度较大的作物耐盐性品种改良开辟了一条更为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常规的基因工程方法必须先分离获得耐盐相关基因,但由于耐盐机制很复杂,从目前报道的情况看,转移单个基因往往只能获得部分耐盐性状.我们采用的花粉管通道技术无须事先识别分离目的基因,将盐生植物红树DNA作为基因供体,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番茄、辣椒、茄子,在海滩上试种,用海水直接灌溉,通过多次单株筛选,已获得了一批耐盐能力明显增强和相对稳定的新种质材料和新品系.  相似文献   

10.
RNA在生命体内执行着重要的生命功能,并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与复杂性,成为药物研究的新靶点。当前以RNA序列特异性为靶点进行药物研究的工作主要有:①以mRNA的序列结构为基础,设计反义寡核苷酸药物抑制基因的表达;②以mRNA序列及折叠结构为基础,寻找小RNA(sRNA)或干扰RNA(RNAi)分子,可以调节和关闭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细胞的各种高级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1.
“人类基因工程”耗时13年,融合了无数大学、私人公司和政府机关的人力物力,才在2003年完成了第一期。谁能想到更加可望不可及的个人基因图却有望在几年内成为现实。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当年的部分研究机构和科学家正商讨一项基因工程, 这个工程将在短期内使个人基因图成为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据国外媒体报道,侏罗纪公园里的科学家们用恐龙基因制造了一大堆混乱,而如今看来,他们仍然没有从中学到教训.在最近上映的电影《侏罗纪世界》中,基因工程制造的恐龙已经不再是主角,一头由基因工程制造的杂交恐龙——暴虐霸王龙开始大行其道.混乱接踵而至,克里斯·帕拉特和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扮演的主角则努力试图解决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血吸虫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控制并消灭血吸虫病的危害一直是我国和国际社会的主要目标。近几年来,随着对血吸虫生物学(包括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和血吸虫病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研究的逐渐开展,血吸虫与哺乳动物宿主(包括人)相互作用及致病的机理不断被揭示。此外,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基本测定完成。对基因组序列的解析不仅能够在遗传学水平上揭示虫体的活动规律,而且还将有利于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位和疫苗抗原。通过对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基因转录谱和蛋白质表达谱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分子(如免疫调节因子及表面黏附蛋白等)。同时,在抗血吸虫疫苗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谷胱苷肽-S-转移酶作为主要抗原的曼氏血吸虫疫苗已经开始I和II期临床试验。此外,多种日本血吸虫抗原也开始在动物体上进行免疫及攻虫试验。本文主要就近年来血吸虫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疫苗研究进展做一概述,同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科技部门的大力资助下,有关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制技术研究近期取得了重大成果.两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重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H5亚型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相继研制成功,并先后获得了农业部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新兽药注册证书.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改构的hLTF基因为目的基因,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将其定位敲入到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β-casein基因座,检测阳性的基因打靶克隆扩增后用于体细胞核移植,核移植胚胎体外培养发育到2-细胞期后进行胚胎移植。结果表明,通过研究首次建立了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基因座高效基因打靶的技术体系以及基因打靶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体系。经过G418药物抗性筛选后获得了稳定整合人lactoferrin基因的转基因阳性细胞克隆14个,体内成熟卵母细胞作受体的核移植囊胚率为64.8%,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作受体的核移植囊胚率为51.7%。利用DMSO-SMGT技术制备转基因动物高阳性率为56.5%,获得了转基因小鼠8只、转基因兔155只、转基因山羊2只。在转基因后代的乳腺里,外源基因得到了表达,并且具有生物活性,建立了DMSO-SMGT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人体中是否有基因可以抵抗艾滋病?哪些基因与人体抗艾有关?在暨南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东南部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关专家透露,广州及美国医学机构的合作研究后,曾在白人身上发现的“抗艾滋病基因”—“杂合子”基因,目前同样在中国人身上找到了。该基因在白种人身上已找到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究中心、广州市传染病医院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艾滋病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合作进行有关抵抗艾滋病感染与基因关系的研究。目前,研究组已采集到1000多份健  相似文献   

17.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由木质素、半纤维素及纤维素三者紧密结合产生的抗降解屏障作用是纤维素能源利用的主要障碍。通过调控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来降低杨树木质素含量或改变木质素成分,是提高杨木纤维素转化效率并降低转化成本的有效途径。通过选定木质素合成基因作为调控目标,运用RNAi抑制技术调控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同时建立并开发更合理的木质素提取方法,得到纯度得率更高的木质素,结合多维核磁共振等分析手段对转基因杨树组分的成分结构变化进行深入地解析,追踪基因工程对杨木材性的改良效果,进一步为木质纤维素高效利用以及生物质能源型杨树的遗传育种研究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8,(9):49-4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戊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的中试放大和临床研究”,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方法,获得表达具有保护灵长类动物免受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候选疫苗,通过中试放大研究,完成制造工艺和鉴定规程,制备出可用于人体免疫接种、安全有效的疫苗针剂成品,通过严格的Ⅰ、Ⅱ、Ⅲ期临床试验,观察体内抗体产生的滴度和持续时间,使人体内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持续时间达两年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08,(18):62-63
动物细胞无血清大规模培养技术及其生物反应器工程可广泛应用于抗体、基因重组蛋白质药物、病毒疫苗和载体等生物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工业化生产,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6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研究团队。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及其生物反应器工程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长期以来得到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的大力支持,“十五”期间又获得国家“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动物细胞表达产品的大规模高效培养技术平台”课题的资助,  相似文献   

20.
G蛋白偶联受体(GPCR)超家族是数目最多并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一类受体,其功能紊乱与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据统计,世界上约45%的临床药物直接靶向GPCR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当今,全球新药研发进入低谷,针对靶点的药物研发遇到瓶颈,如何有机整合GPCR领域的最新进展,有效衔接以GPCR为药靶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是该领域继续引领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的关键。鉴于GPCR在重大疾病研究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重大疾病导向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功能和配体发现研究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