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CBERS一02),是继01星之后的又一颗对地观测卫星(到目前为止已成功运行2年),02星是地球资源卫星大家庭中一名重要成员。它的成功运行,不仅为我国,也为全世界提供了新的地球信息资源,本文主要介绍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河北省土地沙化、矿山环境、土地利用监测方面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17世纪意大利/法国的天文学家卡西尼(G.D.Cassini,1626—1712)命名的行星际探测器“卡西尼”于1997年发射升空后,经过7年的长途跋涉,到2004年6月下旬飞临土星外围天区,向地球发送一幅从2000千米距离处拍摄的一个土星最外围的卫星的图像。对这个卫星的称谓,我国的媒体有的称其为“菲比”(Phoebe),有的则称之为“土卫九”。为什么一个天体有两个名字?如果两个全对,哪个是我国的规范名称?  相似文献   

3.
菁文 《科学大观园》2011,(12):69-70
爱因斯坦的预言再一次得到了证实!科学家们经过仔细的检测后发现地球周围确实存在时空漩涡,并且其各项参数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完全符合。这是在美国宇航局总部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消息,探测的结果来自对该局实施的引力探测卫星B(GP-B)计划的数据分析结果。引力探测卫星B项目首席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弗朗西斯·艾福瑞特表示:"正如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那样,地球附近确实存在时空扭曲。"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15,(5):64-65
新浪科技讯,据国外媒体报道,通过卫星拍摄的一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图片,普通人也可以看到宇航员才能看到的地球.利用谷歌地球,艺术家本杰明·格兰特找到了表现人类文明的最具震撼力的卫星图片.  相似文献   

5.
我国遥感卫星应用发展到今天,已经解决了自主的遥感卫星数据源有无的问题,彻底改变了依赖国外数据的年代,可以有把握地讲: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国资源卫星03/04星的升空,环境减灾卫星星座的建立,我国的遥感卫星应用将转到主要以使用国产卫星的数据源为主,国外数据源为辅的局面。我国的遥感数据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也必然要向国外分发数据,在国外建站。  相似文献   

6.
姜琪 《科学大观园》2011,(20):67-68
地球究竟因何独一无二?因为有液态水?不见得,谁都知道在木卫二的表面冰层下有水存在。2009年,人们甚至一颗距离地球大约40光年的恒星附近发现了一颗很可能被深达数万米的巨大海洋所覆盖的行星GJ1214b……别再纠结了,我们的地球之所以独一无二,在整个银河系内独树一帜,全拜其天然卫星月球所赐!  相似文献   

7.
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是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地质研究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地球,同时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服务,这对民族、对国家、对世界都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李家熙教授几十年来一直在地质科研领域勤奋从事钻研仪器分析工作,并在一次次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相似文献   

8.
“以地球为本”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加上"知识就是力量"和"以人为本",三者之合力的最大作用,就是加速了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和毁损。今天的人类之所以会遭到地球的疯狂报复,就是因为地球作为一个巨型的有机体和生命体,只自在自为地服从其生生不息的规律。其中,不只是构成地球的各个圈层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与人和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人类要想解放地球和自身,只有"以地球为本"遵循其创生法则,建立环保法规体系,将生产正义贯彻生态学始终,摆脱高消耗、异化消费、唯利润生产和破坏性经济,实现天地人合一,才能真正消除环境损毁、资源枯竭、生态危机,最终达到保护地球、拯救物种、维护人类合规律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东海 《科学大观园》2012,(22):71-71
卡西尼号飞船迎来升空15周年传回30万幅照片。2012年10月15日是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升空15周年。自1997年10月15日发射以来,这颗行星际探测器的飞行距离已超过61亿千米,足以环绕地球15.2万次。在两次飞越金星、地球和木星之后,"卡西尼"号于2004年进入土星轨道。迄今为止,这颗探测器对土星及其星环和卫星的观测已有8年时间,并向地球传回了大约444GB科学观测数据,其中包括30  相似文献   

10.
对地观测卫星从研制、升空、在轨运行到数据的接收、处理和应用是一个复杂的卫星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国,通常将整个卫星系统工程分为六大部分:卫星、火箭、发射场、卫星测控、地面部分和应用部分。在轨运行的卫星、地面数据接收系统、地面数据处理系统和应用系统构成了卫星遥感数据的一个完整的流程。地面数据处理系统位于整个数据流程的中间环节,既是卫星遥感数据的归宿,也是应用系统卫星遥感数据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基于3G及其兼容技术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先期研究,设计实现基于3G基本参数特征的GEO卫星移动通信试验平台,开展基于“北斗”系统冗余资源的AMR语音通信试验,为我国研制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提供前期科学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3,(13):78-79
卫星遥感数据已经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评价、陆表变化监测、区域碳循环估算、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将原始卫星观测数据转换成各种地球物理参数产品。目前,国际上的陆表卫星产品基本都是在特定的卫星计划中产生的,覆盖的时间范围有限,产品在时空分辨率和精度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全球变化研究迫切需要具有长时问序列、高精度以及全球覆盖的数据产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07,(23):40-40
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在2000年伴随着我国北斗导航定位卫星成功发射,立志以推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化发展为己任,创建而成的从事卫星导航定位业务的专业化公司。公司主要业务是卫星导航定位产品供应、基于位置的信息系统业务以及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服务于导航定位、指挥控制、精密测量、目标监控等专业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4.
卫星激光测距是构建星地间高精度距离控制的有效手段。在卫星激光测距中,无论是地面观测系统及在轨待测卫星都是宏观的低速的;而其观测媒介——激光脉冲却是微观的高速的,因此基于非惯性的笛卡尔坐标系对其进行处理必然存在相对论效应。为此,本文针对卫星激光测距的工作原理提出了瞬时惯性系的概念,对卫星激光测距中的相对论效应加以改正,并应用实际算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论效应对星地间往返距离影响可达CM级;在卫星激光测距工程中,对于望远镜的指向预报完全可以忽略,但对于距离的影响可以通过加常数的形式给予改正。  相似文献   

15.
苗苗 《科学大观园》2014,(19):35-35
<正>看着夜色中皎洁的月亮,我们很难想象它是一个环绕地球运转的贫瘠而荒凉的世界。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发现这颗地球的天然卫星并非一颗毫无生气的大石球,其地核周围可能存在一个至今仍非常活跃炙热的液态层。如果情况属实,对了解地球的历史也具有重要意义。太空中的任何两颗天体彼此间都会产生引力拖拽效应。由于没有一条轨道是完美圆形,引力会随着两颗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发生改变。这种效应在一些卫星  相似文献   

16.
杨宁 《科学大观园》2013,(22):72-72
美国前宇航局工程师约翰·曼金斯博士正在研制一种鸡尾酒瓶形卫星,声称能够在2025年满足人类三分之一的用电需求。这种卫星名为“SPS-ALPHA”(随机性大型相位阵列太阳能人造卫星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由宇航局委托曼金斯研制,旨在探索利用部署在太空中的太阳能电池板向地球传输能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11-11
针对资源环境等行业应用对“资源三号”产品需求、“资源三号”立体测绘技术需求,研究和分析国外立体测图卫星技术特征及其航天立体测绘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制定基于“资源三号”立体测图卫星的影像产品标准(传感器校正产品、系统几何纠正产品、精纠正产品、核线影像产品)和DSM(1:50000比例尺)产品标准,形成影像产品和DSM(1:50000比例尺)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与现有的4D产品标准、专题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一起形成“资源三号”卫星产品标准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8.
欧洲的空间部门官员们正寻求一项方案,以便能在小行星接近地球时改变其运行轨道。这一想法是寄予美国和欧洲正计划共同实施的一个名为"AIDA"的项目,即"小行星撞击和偏离评估"。其核心理念是发射两艘小型飞船去拦截一颗65803号阿波罗型近地小行星"Didymos",该小行星自身还拥有一颗小卫星,两者相互绕转。这颗小行星预计将在2022年掠过地球附近。因而其中一艘重大约300公斤的名为"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飞船将负责撞击这颗小行星的小卫星。这艘飞船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不断的工业化进程,地球正在因为人类活动而改变着原有的活动规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的活动导致地球温室效应日益明显,人们也认识到了——地球正在慢慢变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地球温度上升了0.6摄氏度.对于地球生态系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它直接导致了地球上由风暴、洪水、干旱等引起的各种天灾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20.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22):69-69
一个南非科学家小组及其国际合作伙伴近期找到了首个曾经有彗星冲入地球大气联并发生爆炸的证明,高温冲击波摧毁了其所经过路径上的所有生物。这项发现不仅提供了首个确凿的证据证明在数百万年前曾经有彗星撞击地球,未来它也将帮助我们理解太阳系的形成之谜。南非金山大学教授大卫·布劳克表示:“彗星时常造访地球的天空,它们实际上就是一螳冰雪物质和尘埃混杂征一起的脏雪球.但在此之前人们还从未在地球上找到过确凿的可被证明是源自彗星的物质。”在大约2800万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