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声乐教学要想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实现因材施教,不仅要研究客体,还要研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主体教学意愿和学生客体学习效果的统一。本文充分论证了实现这种主客体统一的方法,重点提出了声乐教学中"教师了解自己"和建立一种"师生沟通交流的民主教学新氛围"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声乐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新意。  相似文献   

2.
余青云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18(3):100-100,102
从辨证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的动态过程。横向可分为“教”和“学”两部分。“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纵向可分:“准备教”阶段,教师是主体,教材和学生是认识客体;“课堂教”阶段,主客体间相互交流;“教后学”阶段,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材与教师施加的影响.在教学全过程中,师生的主客体地位相互依存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的建构包含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以及实现主客体关系统一的实践要素。文化自信各要素共同提高,协调有机发展,文化自信方可建构。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构,主体要素体现在主体自觉、主体责任和行动,客体要素需要实现客体的强大,实践要素需要进行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4.
我校中文系讲师贾祥伦同志的专著《文学创作引论》一书,从构架、内容到观点、语言无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构架新。贾祥伦对“引论”,的构架一反常规,创作主体、客体、融合、技巧为一编,创作论为一编。上编中别出心裁地让“创作主体”“创作客体”“主客体的融合”堂而皇之地各占一个专章。在“客体”里又特辟了“读者研究”一节。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主体,还是教学客体,都长期缺乏生气。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遍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交流与互动。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教学主客体主动性的缺失。“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正是为改变这种现状而提出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主客统一是主体通过能动自主的活动不断地构建外部对象世界并接受对象世界的构建,形成一个既合乎规律又合乎人类目的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主客体不断寻求统一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在寻求主客体统一的过程中,出现了主客体关系的异化,从而导致了人类社会不协调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面对发展不协调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与困境,人们逐渐认识到正确对待主体与客体、追求主客体的统一才能摆脱当前世界面临的发展困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进行探讨。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主体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他们渗透美学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是另一个审美主体 ,因为教师要先对教材进行审美 ,并经过再创造 ,然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审美客体除了教材、教学形式、教师之外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断 ,由于学生“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了教师的本质力量 ,所以反过来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上述几个方面的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其地位是相对的 ,师生互为审美主、客体 ,并通过教材和教学形式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8.
一在现代认识论中,所谓主体,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所以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其一,主体是有头脑,能思维的。“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其二,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谓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的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上不仅表现于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而且表现于相互创造和制约。关于主客体问题,近年来逐  相似文献   

9.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中外教育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在对历史上几种关于教师与学生请客体关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师生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是一个在教学活动逐渐进行过程中的相互更替的动态循环关系。经历了教师与教材的主客体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教师和学生与教材的主客体关系、学生与教材的主客体关系这样一个层层深入的认识过程。在这一循环往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距离     
布洛提出审美“距离说”时,肯定认识到了审美中主客体之间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相似性、可比性,应当从物理与心理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审美距离。物理距离指主客体之间的物质远近,主体能保证将认识清楚的空间、时间是合适的物理距离,主体对客体的利害已经有所认识,但在欣赏的当下却不加注意和考虑是合适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存在着价值问题。社会发展以科技进步价值为基本动力,科技进步价值本质是科技主客体的互相作用,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科技进步价值的实现是科技价值在社会中的全面落实,是科技客体作用于主体并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各种不同的科技进步价值观对科技进步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科技进步价值成了政治和法律观念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考察主客体辩证关系不能离开实践。实践是主客体辩证关系确立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把握主客体辩证关系的钥匙。不能由主体的实践性去制造客体的客观实在性,也不能由主体的实践性去融化客体的物质特性。主客体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本原与派生、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超越这一范围则是相对的。在把握主客体关系时,我们既要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主导模式包括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科研院所主导型。通过对产业化主体与客体的要素分析,分别得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网络化主体”关系模型和农业生物技术化客体要素的“鸡蛋”模型。针对主客体要素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得以实现。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需要主客体条件和中介条件。主客体条件主要包括主客体的态度和能力;中介条件主要指网络媒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主体以‘为我’方式构建、教育客体自主选择信息、主客体彼此不断接近"的过程。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应着重从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互联网络的教育功能和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的客体问题是探讨教学基本规律所涉及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作为主体的条件和基础,但究竟在怎样的情况下,主体移位,客体发生变化,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凡为教,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统一过程。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在教学中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教训,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声乐表演是表现性的艺术活动,表现欲望是主体心理面对歌唱活动所持有的一种积极参与心态。对表现欲望的培养利于表演者更为深入地理解艺术内涵、调节自身紧张的情绪,并且可以给声乐教学创造积极的能动作用。声乐演唱及教学过程中对表现欲望的激发和培养可以通过对审美主体素质的提高、对审美客体上的优化、对适宜教学环境的创新三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客体及主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详细论证来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红 《科技信息》2007,(10):221
长期以来,我国的声乐教学一直是一对一的形式讲授,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上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接受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密切配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真理和价值     
真理和价值是认识论中紧密相联的一对重要范畴.如果对这对厄畴及其相互关系缺少科学的理解,就无法把握“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规律,也不可能充分发挥人所特有的认识和实践功能.要把握真理和价值这对矛盾,就必须从主客体矛盾双方入手.价值和真理高度地概括了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两个“尺度”价值和真理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达到互补,从而实现统一;这种统一是辨证的统一,是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达到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处于教学得主体和客体地位,但在施教学习的过程中,却又辩证的相互转换。为此,在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和显性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这一客体的隐性主体地位,注重开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