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学界对《红楼梦》中诸如开篇预言叙事、诗词预言叙事、用梦境、谜语、谶语、谐音等预言叙事手法的论述,成果颇丰,但同时却忽略了《红楼梦》中的这些预言叙事手法对中国传统叙事手法的继承以及其出现的原因.文章就这两方面来再次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预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2.
意象在《红楼梦》中的叙事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意象具有叙事功能,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叙事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尤其《红楼梦》的艺术贡献。它是小说诗化的重要形式特征。独特的意象介入叙事,从担当叙事者、主旨象征、情境创设、叙事层次转换、人物形象建构、叙事空间拓展、叙事修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叙事作用,使得小说文本呈示出独特的叙事风貌。  相似文献   

3.
端木蕻良对《红楼梦》艺术的反复品味研究,成为他1940年代桂林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艺术资源。细察此期小说文本,至少有三个方面体现出《红楼梦》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一是塑造了以"宝玉"为原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二是在"真情主义"、幻灭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鲜明的《红楼梦》式的悲剧结构和精神;三是在艺术上,神话和暗喻结构的运用、叠印手法和具体意象等方面都与《红楼梦》暗通款曲。1940年代端木蕻良桂林时期的创作可以看出《红楼梦》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是开放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4.
西印 《青年科学》2009,(3):40-40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还有《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但都没有《红楼梦》更符合原书旨意。原书的“凡例”说,“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意思是说,整部小说写的就是红楼一梦。“红楼”和“朱门”一样,是古代王侯贵族住宅的代称。不言而喻,“红楼梦”就是说红楼贵族的显赫无非南柯一梦。  相似文献   

5.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 ,“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 ,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 ,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 ,“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和张爱玲小说将高雅的书面语和通俗的口语运用到小说叙事中,表现出通俗本色、浅近形象和雅俗相谐、亦雅亦俗的语言风格,但无形之中二者又呈现出"中国化"与"中西合璧"的叙事语言风格之差异,彰显出张爱玲对《红楼梦》叙事语言继承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风声》:小说与电影文本的叙事视角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叙事视角的角度比较小说《风声》与电影《风声》的不同特点以及分别产生不同的叙事的效果。《风声》小说与电影文本在叙事视角上各有特点:小说《风声》是一个具多重叙事视角的文本,它注重叙事视角技巧的运用,以彰显叙述层次上的对比性张力、突出小说的内涵。而电影《风声》则主要采用相对单一的旁观者全知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它注重从观众对故事情节、悬念的期待来设置叙事视角,以达到情节结构上的险象环生、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均有对文中人物死亡的预叙,但两部小说死亡预叙的聚焦方式则有差异:《红楼梦》死亡预叙采用的是内部聚焦叙事,《水浒传》采用的是外部聚焦叙事。聚焦方式的差别体现出不同的死亡观:《红楼梦》认为死亡是惨痛人生的悲剧性结果,《水浒传》认为死亡是顺其自然的人生终结。  相似文献   

9.
韦文华 《咸宁学院学报》2012,(6):99+111-99,111
《红楼梦》中开篇有三则神话,分别是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太空幻境,这些神话对小说后续情节具有某种暗示和隐喻作用,对应小说中凤探革弊、宝黛姻缘、大观园等三根主线,折射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与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作者"空、色、情"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歧路灯》叙事艺术在故事建构、框架布置、情节设计与节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诸如以人家之"根柢"为叙事原点,一人为"中心"与双线结构,"三复""六复""七复"情节,"五世叙事""二八定律"与"六回节奏"等,皆模拟而有创新或属独创,体现了李绿园高超的叙事艺术。其独具特色,自成高格,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堪称"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之外第七大章回小说名著。  相似文献   

11.
作为英国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之一——高尔斯华绥的成名作,亦是其《福尔赛世家》家世小说的开篇之作,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来看,《有产业的人》无疑都堪能折射出高尔斯华绥创作的卓绝之处。基于此,本文拟以此小说为蓝本,从叙事视角、作者出面、互文、情节结构四个方面出发,纵横双向、立体多维地发掘探索诺贝尔文学奖所言的"描述的卓越艺术"之所在,并以此为依据,佐证高尔斯华绥小说创作叙事的现代性和永恒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具有极强魅力的歌行体诗歌,其诗学渊源与唐寅其人、其事、其诗密切相关。曹雪芹继承与发展了唐寅身上的文人意识与诗学传统,并使诗歌的诗学功能与小说叙事功能完美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例子,本文就是要探讨文化承传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注重形式探索,发掘语言魅力,是20世纪以来小说发展的重要特点,叙事艺术成为20世纪小说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墨白的长篇小说《映在镜子里的时光》为文本,从文本结构和语境营造、叙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探讨,以小说发展史的目光评介文坛的新锐写作。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视角研究《麦克白》戏剧文本,通过分析剧中的叙事圈套、复调叙事、空间叙事以及圣经母题叙事,以说明其"套中套"的复调叙事技巧和文本叙事上"旧曲新唱"的深刻功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红楼梦》十七、十八两回的脂评入手,探讨了脂评的四方面的重要价值:脂评提供了《红楼梦》成书过程、背景与本事,脂评暗示了小说中人物命运和整体结局;脂评总结了小说的艺术成就;脂评作为阅读文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科马克·麦卡锡的普利策文学奖获奖小说《路》是一部关于末日来临之后人性和生存伦理困境的故事。在《路》中,麦卡锡借助一系列不同的叙事策略如叙事修辞标点符号的变异对比、人物心理叙事空间的变迁和叙事认知的预设干扰来增加文本张力,在文本中暗自建立自己的叙事伦理,巧妙地引导读者参与伦理判断,激励着读者对文本世界的想象性参与,进而促成其文本世界伦理主题的深度建构。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的人物群里,贾元春由于所占篇幅较少,情节分散,而一直处于研究的次要地位.从原型叙事角度来审视元春的形象价值,透过贾元春与贾家福祸相依的生命轨迹,元春形象所体现出的极强的创造性和生命力,与小说开篇的女娲炼石补天和太虚幻境神话形成了母亲原型的虚实对应,有力的支撑了<红楼梦>女性崇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姚娜 《科技信息》2011,(22):141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通过采用反身叙事、互文手法、文字游戏等多种叙事策略,从而揭示纳博科夫在"后现代"文本下对时间、文化和人类道德底线的思考。所采用的多重叙事策略不仅突显故事及其叙述行为的扑朔迷离,同时模糊了叙事者和人物的界限,拉近了叙事者和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深切感受到人物复杂的心路发展历程,从而理解小说的多元化主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小说意象的研究是小说文本叙事分析的重要途径。意象处在点染人物、贯通情节以及蕴含世俗哲学的功能层面。意象经过作者的选择和组合,达到象与意互相蕴涵和融合的状态,然而由于组成意象的物象来源不同,它们所包含的意蕴、味道和幻想形式也千差万别。《杂色》的叙事意象是值得研究的。借助于比较、联想的主动参预,会体悟到小说文本许多未被阐释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海滨 《昌吉师专学报》1999,(1):30-34,38
本文从《红楼梦》十七、十八两回的脂评入手,探讨了脂评的四方面的重要价值:脂评提供了《红楼梦》成书过程、背景与本事,腊评暗示了小说中人物命运和整体结局;脂评总结了小说的艺术成就;脂评作为阅读文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