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痛阈与脑内谷氨酸和GABA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剑琴 《科学通报》1983,28(11):695-695
脑内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代谢支路已被人阐述,在GABA代谢支路中,谷氨酸是GABA的前体,它经过谷氨酸脱羧酶(GAD)以及磷酸吡哆醛(PYP)作用后产生的GABA,经过γ-氨基丁酸-α酮戊二酸转氨酶(GABA-T)的作用后,又再生成谷氨酸,这两  相似文献   

2.
朱剑琴 《科学通报》1985,30(8):612-612
已经证实γ-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内源性GABA几乎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因而推测它是递质库的主要成分。我们以前的工作证明,当电针镇痛有效时,模型动物脑中游离氨含量明显降低,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含量增加,GABA含量降低,与此同时γ-氨基丁酸-α酮戊二酸转氨酶(GABA-T)活力增加。用  相似文献   

3.
电针镇痛对小鼠脑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剑琴 《科学通报》1979,24(1):45-45
我们以前的工作曾发现电针镇痛与脑游离氨含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电针有效时脑氨下降,无针效时脑氨升高。我们已经证实电针对脑氨的变化受脑谷氨酸调节,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生物活性的重要物质,在脑内含量极高,脱羧后变成γ-氨基丁酸(GABA)。这两种氨基酸不但在脑代谢中十分重要,而且还有神经递质功能。因此,深入探讨针刺镇痛与谷氨酸、GABA等有关氨基酸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R. Stoop 《科学通报》1989,34(3):214-214
在鸟类视顶盖中,谷氨酸(Glu)可能是兴奋性递质;而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可能是抑制性递质。在家鸽视顶盖注射~3H-甘氨酸,使峡核小细胞部(Ⅰ_(PC))细胞体被标记。电刺激Ⅰ_(PC),可使外源和内源甘氨酸释放到顶盖灌注液中。由此推测,Ⅰ_(PC)-顶盖通路用甘氨酸作递质。将~3H-GABA注射到视顶盖,Ⅰ_(PC)细胞体被标记,表明Ⅰ_(PC)-顶盖投射含有GABA能纤维。  相似文献   

5.
冯小椿 《科学通报》1984,29(19):1203-1203
氨基酸类递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有人报告,针刺前后小白鼠皮层和丘脑中α-氨基丁酸(GABA)等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变化,韩济生等应用药物注射的方法,观察大白鼠全脑GABA含量的变化对针刺镇痛的影响,他们的工作提示针刺镇痛与氨基酸含量变化有关,很多工作证明脑干中缝核群是实现针刺镇痛的一个重要结构,组织化学工作显示中缝核内含有GABA神经元胞体,因此我们希望了解中缝核区GABA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变化,在本工作中我们测定电针前后中缝核区、尾核和脊髓中GABA、谷氨酸(Glu)、谷氨酰  相似文献   

6.
杨柳 《科学通报》1991,36(7):513-513
人参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自从Gstirner开始后,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作者在人参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中,首次从人参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一个重要的神经传导递质,非蛋白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的存在,同时还首次分离鉴定了N端为Glu并以γ-羧基形成肽键的几个寡肽.本文报道GABA的分离与鉴定及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氨基酸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发现电针镇痛与脑游离氨含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后来证实电针镇痛时脑氨的变化受谷氨酸调节。后者是哺乳动物脑内含量最高的氨基酸,脱羧后转变成γ-氨基丁酸(GABA)。本文应用若干药物进一步探讨电针和吗啡镇痛与脑内GABA支路的相  相似文献   

8.
杨雄里 《科学通报》1992,37(3):259-259
在脊椎动物视网膜中,光感受器在暗中释放L-谷氨酸(GLU),使水平细胞去极化,去极化的水平细胞释放γ-氨基丁酸(GABA),激活视锥、双极细胞,GLU也可能激活水平细胞的突触后GABA受体。在考察GLU和GABA对视网膜神经元的作用时所采用的  相似文献   

9.
张崇理 《科学通报》1980,25(19):902-902
Lioresal [β-(4-氯苯基)-γ-氨基丁酸——[β-(4-chlorophenyl)-γ-aminobutyric acid]是GABA(γ-氨基丁酸)的一种衍生物,它能明显的抑制猫、鼠、蛙等动物脊髓的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对兴奋性突触传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脑内某些神经元的电活动也有明显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10.
沈钧贤 《科学通报》1993,38(18):1701-1701
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内有相当量的γ-氨基丁酸(GABA)分布.电生理学实验结果表明,GABA 为抑制性突触的兴奋剂,在突触传递中主要起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Suga和 Katsuki(1961)用外加 GABA 溶液的方法,观察到 GABA 对螽斯(Gampsocleis buer-geri)神经连索中的听觉 T-形大纤维声反应脉冲发放有抑制作用.至于 GABA 对其它听觉神经元的影响及其在听觉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则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赵志奇  魏锋  杨焕乔 《科学通报》1996,41(5):464-467
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内含有大量的神经递质和调质,其中大部分存在于初级传入C类纤维末梢,如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应用抗体微电极技术,我们曾观察到辣椒素作为一种化学性的伤害性刺激急性处理外周神经时,可特异地兴奋C纤维引起SP在胶状质(Ⅱ层)内释放.电生理实验表明微电泳SP可兴奋背角内伤害性感受神经元.这些结果明确提示SP介导痛觉信息的传入.γ-氨基丁酸(GABA)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递质大量分布在背角浅层.参与对脊髓痛觉的调制,基于GABA与SP在背角浅层分布的高度重迭,以及GAB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可翻转微电泳  相似文献   

12.
翟青竹 《科学通报》1984,29(14):887-887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r-氨基丁酸(GABA)从神经末梢释出后主要是在GABA氨基转移酶(GABA-T)作用下被降解失活。r-乙烯基GABA(r-vinyl GABA,GVG)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专一性较强的GABA-T抑制剂。由于GABA-T受到抑制,脑内GABA含量可大幅度提高,而且能持续数十小时之久。本实验采用GVG作脑室注射,在脑内GABA含量提高的同时观察电针和吗啡镇痛效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梅镇彤 《科学通报》1960,5(2):55-55
1950年 Roberts 等和 Awapara 等证明在哺乳动物的脑髓中含有大量的γ-氨基丁酸(以下简称GABA)。1953年 Florey 观察到哺乳类动物脑髓的抽提物中含有抑制龙虾伸展受纳器神经原放电的物质,并命名为抑制因素(Factor I)。1956年 Florey 等又进一步指出,GABA 是抑制因素的主要成分。于是这一个在脑髓中大量存在、而又具有特殊生理效应的  相似文献   

14.
朱剑琴 《科学通报》1987,32(23):1819-1819
至今已有较多的工作证明,青霉素具有产生惊厥的药理作用,而苯巴比妥钠则是一种有效的抗惊厥剂。虽然二者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许多工作表明它们是通过改变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抑制性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的生理活性而发生作用的。文献[7]曾报道了小鼠不同脑区存在着两种GABA摄取系统,即高亲和性及低亲和性GABA摄取系统,并且证明另一种具有抗惊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氨氧乙酸(AOAA)只抑制  相似文献   

15.
脑内GABA能神经元对抗束缚应激血清抑制因子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静雪 《科学通报》1992,37(8):767-767
我们不久前的工作表明,束缚应激10h后,大鼠或小鼠血清中出现一类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以乌拉坦等给动物全身麻醉后,可以完全对抗血清抑制因子的产生,说明它的产生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本文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中枢神经系统中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在应激血清抑制因子产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鼠膈肌来源的β-银环蛇毒素结合蛋白的一些结合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沈国光 《科学通报》1995,40(14):1322-1322
从毒蛇毒纯化的一类选择地阻遏乙酸胆碱(ACh)从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毒素,即β型蛇神经毒素,被认为是分析研究神经递质释放机制的十分有用的工具.β-银环蛇神经毒素(β-bungarotoxin;β-BuTX)便是其中被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其分子量约21000ku,由共价相连的2条不同的肽链构成.β-BuTX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对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过程有高度的选择性阻遏作用,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阻遏胆碱能突触传递外,尚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能等神经元.据文献报道,已有作者鉴定了这种毒素在大鼠和鸡的脑中的结合蛋  相似文献   

17.
叶惟泠 《科学通报》1985,30(11):872-872
许多工作证明,中脑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生化和放射自显影的研究表明,中缝背核内存在r-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最近我们观察到,针刺镇痛时中脑中缝核GABA的含量明显升高,提示该脑区的GABA可能参与针刺镇痛。本实验中,我们在中缝背核内微量注射GABA降解酶-GABA转氨酶(GABA-T)的  相似文献   

18.
梁长林 《科学通报》1990,35(19):1497-1497
谷氨酸(Glutamate,L-Glutamic acid,简称Glu)在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分布,并且其浓度高于任何一种公认的递质。丰富的生物化学和电生理实验资料表明Glu或者与Glu类似的物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重要的兴奋性递质,在视皮层中它可能用作锥体神经元的递质。在过去的十年中,虽然大脑皮层的化学解剖学有了很大进展,例如对胆碱  相似文献   

19.
计时电流法研究稀土对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文宽  高小霞 《科学通报》1996,41(11):1005-1008
硝酸根的还原是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的主要途径。氮被同化进入生物分子的重要一步是NH-4~+转化为氨基酸,谷氨酸和谷酰胺在这方面起枢纽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反应是在谷氨酸脱氢酶(GIDH)的催化作用下,由N上_4~+和α-酮戊二酸(。-KG)合成谷氨酸。在该反应过程中辅酶NADH是还原剂。  相似文献   

20.
根据化学传递学说,突触部位信息的传递是以化学物质为媒介而实现的.这种化学物质统称为神经递质.就目前所知,每种神经元一般从其末梢只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而这种神经元就按其释出的递质命名.如释放乙酰胆碱的称胆碱能神经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称肾腺能神经元等.许多脊椎动物神经肌肉接点的乙酰胆碱是目前可以肯定的中枢神经递质,其他递质如各种外周和中枢突触中的去甲肾上腺素,5-HT,GABA,谷氨酸,甘氨酸,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脑啡肽等,仍吸引着研究者继续努力.现已了解,这些神经递质的释放都需要钙离子(Ca~(2 )参与. 1967年,路斯(Ross)使用了对Ca~(2 )具有高选择性的离子交换钙电极(pCa电极).所谓pCa即离子化钙浓度的负对数,它由pH类推而来.在处理低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