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Fe-V合金碳化物析出型渗碳(CDC)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分析研究了Fe V合金CDC处理后表层的相组成、渗层组织和碳的扩散行为·结果表明所有Fe V合金渗层组织由表及里依次为γ +V4 C3 ,α +V4 C3 及α ,最表层碳化物的尺寸为 2 5 0nm ,随渗层的深入碳化物颗粒有所粗化 ,在α相区碳化物的尺寸达 2 5 μm ;CDC处理得到的奥氏体区的厚度与渗碳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 ,碳的扩散速度随合金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 36XS,36X.HiSi-HP,Cr25Ni38,HP和 HK 等 6种奥氏体耐 热钢在渗碳过程中渗层深度的增加速度、渗碳层最高含碳量等性能的研究.利用电子 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了 Si,Ni.Cr.Fe 等合金元素在渗碳过程中  的行为和对耐热钢渗碳性能的影响.得到Si.Ni.Fe 等元素主要通过阻碍碳化物 形成而提高耐热钢的抗渗碳能力;渗碳过程中形成大量碳化物所需耍的 Cr 主要通 过渗层内基体提供.渗层内总的含 Cr 量并没增加,因渗层内基体含Cr量的显著下 降而使其耐氧化腐蚀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利用JMatPro金属材料相图与性能计算软件和相应的镍基高温合金数据库,计算GH3625合金中析出的平衡相,研究不同合金元素C、Al、Ti、Fe质量分数的变化对主要析出相的影响,并分析各相的析出规律.结果表明:GH3625合金中的主要平衡相有γ相,Ni_2M相,μ相,δ相,γ′相以及3类碳化物相(MC、M6C、M_(23)C_6);C质量分数的增加使3类碳化物的析出温度和最大析出量显著提高,但当C质量分数大于0.04%时,MC的析出温度无显著变化;Al、Ti质量分数的增加对γ′相的析出规律有明显影响,且Al的影响明显大于Ti;Fe质量分数升高对M6C、M_(23)C_6相的析出温度影响显著,分别下降115、102℃,但对碳化物的最大析出量无明显影响,随Fe质量分数的增加,Ni_2M相的析出温度下降82℃,析出量减少31.28%.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经750℃~850℃温度范围内碳氮硼三元共渗后的20钢试样进行了渗层相结构与性能分析。力学性能试验证明三元共渗的渗层具有比渗碳和碳氮共渗更优越的硬度和耐磨性。三元共渗渗层强化机理主要是马氏体固溶强化和高弥散度的第二相强化。x射线和电镜分析证明高弥散的第二相粒子中除有ε相(Fe_2N—Fe_3N)外,还有Fe_2B相。  相似文献   

5.
利用EPMA与XRD等实验方法对航空轴承钢在渗碳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行为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渗碳淬火处理后,试样表层及次表层组织中有大量的碳化物及少量的残留奥氏体,其中碳化物为M23C6和M6C.随着渗层深度的增加,碳化物含量减少,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经过二次淬火处理后,奥氏体与马氏体中碳质量分数增加,使得淬火后残留奥氏体质量分数大幅度增加,在渗层0.1mm处达到22.7%.经过两次深冷与回火处理后,马氏体与奥氏体中碳质量分数降低,碳化物含量增加,渗层硬度提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于金相、电子探针、定量金相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一种新型高碳高钒超高速钢的铸态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中主要碳化物相是M_6C和MC相,并伴有少量M_2C相,其中,M_6C且呈骼状分布,它是以钨、钼为主的复合碳化物,硬度为664HM,其体积分数为26%;MC呈大块状分布,它是以钒为主的复合碳化物,硬度1916HM其体积分数为21%;少量M_2C呈扇状分布,它是以钼为主的复合碳化物,试验钢的基体组织为合金铁素体,其硬度为636HM。最后,对该试验钢提出了改进看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乙炔真空渗碳工艺对未服役的Cr35Ni45Nb乙烯裂解炉管进行了加速渗碳处理,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定量电子探针等手段对渗碳前后炉管内壁的渗碳行为及相演化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炉管高温渗碳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由初期的扩散控制逐渐变为扩散-表面反应综合控制;渗碳过程属多元多相反应扩散范畴,炉管内侧横截面随渗碳深度的不同依次出现了表面碳化物层、亚表层贫碳化物区、片层状碳化物层、规则几何碳化物区、扩散区、弱影响区等六个区域,这六个区域共同组成了M7C3、M7C3-M23C6混合区和M23C6的三级垂直层状分布.贫碳化物区的形成原因是表面碳化物层的形成造成亚表层贫Cr;片层状碳化物的形成源于碳在高镍铬合金中的低渗透性以及析出物进一步的阻碍效应.  相似文献   

8.
锅炉用钢中碳化物的结构和数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线相分析方法测定了电站锅炉用钢12Cr2MoWVTiB(102钢)在使用过程中碳化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结果是,MC型碳化物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M_(23)C_6和M_6C型碳化物在使用初期数量增加,至8×10~4以后,数量的变化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20、45、T7、T10钢试样,在镀铬后进行渗碳.金相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渗层由内渗层和外渗层两部分组成.由表及里相组成分别为Cr_2O_3、Cr_3C_2、Cr_7C_3、Cr、Cr_7C_3、Cr_3C_2.当镀铬层较薄时,Cr相消失.由于渗层硬度很高,试样的耐磨性得到明显提高.本文对渗层形成机理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GH220合金正常热处理组织有γ基体。γ′、MC、M_6C和M_3B_2相。第一阶段晶粒长大温度1150℃—1170℃,第二阶段为1210℃。碳化物相M_6C最大析出峰在1000℃左右,并发现不同成分的二种M_6C相。 正常热处理得不到大小二种γ′,等温弯晶热处理能得到大小γ′和弯曲晶界组织。 长期时效,低W、Mo、Al、Ti(17.61%)合金析出M_(23)C_6相。当W+Mo大于12%(如12.31%)正常热处理会析出少量μ相;等于12%时,时效后才出现μ相。 合金中加入微量元素Mg可改变碳化物形状,使之细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热力学平衡相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某新型镍基粉末高温合金时效温度下合金元素对热力学平衡相析出行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René104合金析出的主要平衡相为γ′、MC、M23C6、M3B2和TCP相.Cr和Co含量主要影响TCP相的析出行为及γ′相的析出温度,Cr含量对M23C6和M3B2的析出行为有一定的影响,Cr的建议质量分数为13%;Mo和W含量影响TCP相和M3B2的析出行为.质量比Al/Ti和Nb/Ta影响γ′相的析出行为,建议控制Al/Ti和Nb/Ta比平衡,以使γ′相起到理想的强化效果.C和B含量显著影响碳化物和硼化物的析出量,还可间接抑制TCP相析出;Zr含量对MC和M23C6碳化物的析出有影响;增Co降Cr和调节合金元素含量以获得小的点阵错配度是第3代涡轮盘用粉末冶金高温合金成分优化设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研究运行中渗碳的Incoloy 800H裂解管的显微组织及合金元素的分布, 采用了电子探针定性定量分析微区成分。结果表明,裂解管渗碳后显微组织 发生显著变化,其内壁最高含碳量为3%,内壁基体最低含铬量为4%;渗碳 层厚度超过2mm,管内壁基体和碳化物中Fe,Cr,Ni含量不随渗碳层厚度 变化;基体Cr含量下降大于6%,合金由抗磁性的变为铁磁性的;M23C6型碳 化物转变为M7C3型碳化物时的合金碳含量约为1.5%.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CrMnMo钢渗碳硬化层的组织结构,层内残余应力和硬度的分布以及渗碳硬化试棒的扭转性能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经综合分析总结出20CrMnMo钢的渗碳硬化层具有下列几个特点,即:(1)渗碳层中基本组织的主体是枣核马氏体,枣核马氏体基体由表及里一直可延伸到含碳量为0.5%的层深部位(即有效层深,HV550处)。(2)表面碳势为1.1%C的渗碳梗化层内,临近外表面部位的枣核马氏体中会出理显微裂纹  相似文献   

14.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coarse primary M_2C carbide in M2 high speed steel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optical microscope,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and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SEM observation using deeply etched samples can clearly reveal the details of the decomposition products of primary M_2C eutectic carbides.The MC is granular and M_6C is peanut-shaped in the decomposition products,and the decomposition products are found to be very small ...  相似文献   

15.
对实验室固体渗碳(P管)和裂解炉运行渗碳(S管)的乙烯裂解管进行了研 究。结果表明,两种渗碳管的组织、合金元素分布及导磁性存在着显著差别。P管 渗层中二次碳化物量大,非渗层中无二次析出,而S管则相反。P管渗层及非渗层 基体的铬含量均高于S管。在试验条件下,随频率降低,P管导磁层厚度减少,而 S管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期高温时效12Cr1MoV钢中碳化物组织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2Cr1MdV低合金耐热钢在540℃运行20万h后,材料中碳化物的组织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材料中大量的碳化物沿晶界析出并聚集粗化,析出的碳化物主要为M23C6,同时存在少量的M6C,碳化物的沿晶界析出及其粗化是材料结构和性能发生恶化的主要原因;弥散的细小的富Ⅴ碳化物MC(V4C3)在铁素体晶体内沉淀析出,有助于12cr1MoV低合金耐热钢的性能和组织结构的稳定;珠光体组织中Fe3C发生球化和分解,但无明显聚集长大,并由原先的M3C型分解转变为MC型.  相似文献   

17.
Nanostructured molybdenum carbide (Mo2C)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from molybdenum trioxide (MoO3) using methanothermal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action. Thermodynam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 presence of methane, the formation of Mo2C from MoO3 occurs through the path of MoO3 → MoO2 → Mo2C. The carburized MoO3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CHNS/O analysis,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 analysis, and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At final carburization temperatures of 700 and 800℃ and at methane contents ranging from 5vol% to 20vol%, Mo2C was the only solid product observed in the XRD patter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 of methane conten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arbide phase is substantial compared with the effect of carburization time. Elemental analysis showed that at a final temperature of 700℃, the carbon content of carburized MoO3 is very close to the theoretical carbon mass percentage in Mo2C. At higher carburization temperatures, excess carbon was deposited onto the surface of Mo2C. High-surface-area Mo2C was obtained at extremely low heating rates; this high-surface-area material is a potential electrocatalyst.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分辨俄歇能谱仪研究了高纯Fe 0 2 %P 2 %Cr C合金的晶界·结果表明 ,沿晶断面上有大量尺寸约 0 3 μm的颗粒状碳化物·碳化物处碳的PHR值分别为 3 4 9%和 3 3 3 % ,铬的PHR值为 1 4 6%和 7 3 % ,碳化物为富铬碳化物 ;晶界上无碳化物处存在显著的磷偏聚和碳偏聚 ,磷的平均偏聚量分别为 2 0 2 %和 1 9 6% (PHR) ,晶界富集系数为 5 6和 5 4,碳的PHR值分别为 8 6%和 1 2 6% ,晶界富集系数为 3 0 8和 45 0 ;随合金碳量增加 ,碳在晶界偏聚量增加 ,磷的偏聚量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19.
激光熔覆对38CrMoAl钢表面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利用横流CO2激光器在38CrMoAl表面激光器熔覆NiCrBSi+WC(25%wt)复合合金层的组织、硬度与耐磨性。用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形貌,用X射线仪进行物相分析,用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耐磨性实验:合金层与基体成良好的无裂纹气孔的冶金。表面耐磨性与工艺参数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且2.2kW时的耐磨性最高,为氮化工艺的7.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