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空间介词多义网络形成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词多义性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对空间介词多义网络形成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论证意象图式、隐喻、家族相似性以及原型在空间介词语义生成过程中的认知作用,以揭示人类认知过程的规律性,同时也为多义词范畴的扩展延伸提供一个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英语介词through的空间隐喻认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介词不仅具有语法功能,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表意功能,特别是方位介词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本文利用Langacker的意象图式分析法,讨论了方位介词through的原型语义以及其空间概念向其他域映射而产生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语介词不仅具有语法功能,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表意功能,特别是方位介词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本文利用Langacker的意象图式分析法,讨论了方位介词through的原型语义以及其空间概念向其他域映射而产生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其用法的复杂性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扰。传统的介词教学往往是给出介词的意义,然后用例句加以解释,可结果学生对介词的区分往往仍含糊不清。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最活跃的部分,不仅是人们思维表达的一种系统方式,也是介词语义发展的重要机制。因此,隐喻可以为掌握介词语义及用法提供一种全新有效的视角。本文即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尝试运用空间隐喻理论分析介词over并提出其对英语介词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研究隐喻,介绍了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认知体系和相似的生活体验,不同文化的隐喻具有相似的认知基础,本文拟从英、汉语中概念隐喻所包含的结构、方位、本体隐喻三个方面来比较其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李艳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4):102-104
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机制和意象图式可用以解释英语空间介词on的语义延伸。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空间介词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隐喻认知机制则使空间介词具有很大的语义生成力。  相似文献   

7.
张羽  刘孟兰 《科技信息》2008,(1):186-186
根据认知语义学的理论,隐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的定义,运行机制的探讨,将该理论具体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当中,分析了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学习英语多义词,探索培养隐喻意识与英语词义扩展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城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城的过程。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事体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介词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发展了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并最终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网络。介词under的原型义及在数字、条件和抽象概念等方面的意义延伸,值得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从认知学的角度运用空间隐喻对介词惯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勇 《科技信息》2007,(32):171-172
方位隐喻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隐喻,它是人们参照空间方位概念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由"上/下"域(up/down)产生的隐喻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位隐喻,它以up/down的空间意义为核心拓展出一系列丰富的隐喻义。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方位隐喻中"上/下"域的隐喻拓展意义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on的静态和动态空间的意象图式,并对其通过空间隐喻延伸的语义进行分类举例。就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对介词on的隐喻语义在口语中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词义引申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要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词义引申进行研究,但对词义引申在原型范畴理论层次上的研究不多。文章立足于原型范畴理论借助语料对词义引申进行浅析研究,并分析汉语中常见的四种词性在意义引申过程中发生词性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反义词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对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或语素构成的成对反义词的研究却不多。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成对反义词整体意义构建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尝试性的研究可以得出,构成词的原型语义是成对反义词意义构建的基础,而转喻和隐喻是成对反义词意义构建的两种机制。  相似文献   

13.
日语的动词数量繁多,意义纷杂,但动词之间绝不是毫无联系的存在,它们之间往往可能建构为一个联系深远的“类动词”语义网络。文章就是在国广哲弥对「ふ〈」的分析基础上,运用国广哲弥提倡的现象素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如意向图示理论、容器图示理论等,对「ふ〈」的原始含义、核心含义、派生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将「ふ〈」类动词表面看似毫无联系及联系甚远的含义,从一个新的认知角度巧妙地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构建「ふ〈」类动词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4.
构式语法理论认为语言中的基本句子就是一种构式,即形式——意义的匹配体,其本身具有意义,且独立于具体的动词而存在的.“把”字句也是一个构式,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划分“把”字句构式义项,并进行义素分析,得出其语义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进行偏误分析,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做出解释,希冀能为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意象图式和隐喻理论,探究了介词"在"多义性产生的动因和机制,并指出其是以空间处所义为原型而形成的一种呈放射状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看习语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的构成及含义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形成的动因和认知机制,旨在加深对英语习语的理解,服务于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17.
韩吉利 《科技信息》2012,(7):410-41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词多义现象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模式实现的,是由基本词义向其它词义的引申,而且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相互关联。本文以red为例进行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外语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处处"和"到处"是一组容易被混淆使用的统括性范围副词,从句法和语义表现上看,它们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处处"的义项更多,句法功能也更丰富,"到处"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处处",是"处处"的三倍之多。这与两个词对语体的选择有关,"处处"多用于书面语体,"到处"则广泛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体,同时也与两个词在历时层面发生的演化和分工有关。  相似文献   

19.
词块将信息组成了较大的有意义的整体单位,使记忆能在等同时间内加大信息加工量,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从认知心理学提出听力理解模式入手,分析词块对英语听力理解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结合词块理论进行英语听力教学,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义取象对词义演变的影响——以“首、头”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所指对象依照认知经验会在人的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心理意象,我们称之为"语义取象"。通过对"首、头"的词义分析,文章认为,受深层认知因素的制约,两个词即使词汇意义大致相当,但它们在人们认知体系中有不同的意象和各自突显的特征,这深刻影响着词的使用和词义的发展,对词义系统的自我调控与平衡是极有利的。聚焦于词的语义取象,获得了词义分析的新视角,能够为多义词的义域分布和发展趋势提供解释,也为同义词的辨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