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丁二酸酐以及碳酸甘油酯为原料,合成了端基为五元环碳酸酯的聚乙二醇功能性大单体(mPEG-GC);以mPEG-GC为碳酸酯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碳酸酯与不同类型的胺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的速率常数及其动力学活化能。结果表明:碳酸酯的转化率随时间、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增大而增大,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正庚胺与mPEG-GC反应的活化能最低(Ea=5.63kJ/mol);在相同温度下,环己胺与碳酸酯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大于2-氨基庚烷与碳酸酯反应体系的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2.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丁二酸酐以及碳酸甘油酯为原料,合成了端基为五元环碳酸酯的聚乙二醇功能性大单体(mPEG-GC);以mPEG-GC为碳酸酯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碳酸酯与不同类型的胺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的速率常数及其动力学活化能。结果表明:碳酸酯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延长、胺的用量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正庚胺与mPEG-GC反应的活化能最低(5.63kJ/mol);在相同温度下,环己胺与碳酸酯的反应速率常数大于2-氨基庚烷与碳酸酯体系的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3.
在0.1 mol·L-1KH2PO4-NaOH(pH=8.0)介质中,头孢吡肟在玻碳电极上产生-灵敏的氧化峰,其峰电流Ip与头孢吡肟在5.2×10-6~2.6×10-5mol·L-1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检出限为5.13×10-9mol·L-1,回收率98.33%,RSD为2.12%.用线性扫描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体系性质,结果表明,头孢吡肟的电极过程为具有吸附的不可逆过程,电极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4.4′一癸二酰基一双一(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DBPMP)在醋酸盐介质中的极谱还原性质,其在滴汞电极上分别于-0.3V和-1.2V(VS.SCE)产生两个不可逆的还原波P_1、P_2,二者的二阶导数峰电流i_(p1)及i_(p2)与DBPMP的浓度分别在1.O×10~(-6)~7.0×10~(-5)-mol,L~(-1)和3.0×10~(-7)~1.75×10~(-5)mol·L~(-1)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反应机理研究表明:P_1为DBPMP中稀醇部分的双键的还原,P_2则对应于吡唑环上碳基的还原;两个波的反应电子教均为4,且均有吸附波特征。  相似文献   

5.
设计合成了甲氧羰基乙酸己酯,确定了其结构,在压力为8.518.6 MPa,温度为31318.6 MPa,温度为313353 K测定了其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并运用Bartle和Chrastil半经验模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由Kumar-Johnston理论计算其在超临界相中的偏摩尔体积.结果表明:甲氧羰基乙酸丁酯在8.5 MPa、313 K下溶解度高达2.62×10-3mol/L,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关性良好,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3.28%353 K测定了其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并运用Bartle和Chrastil半经验模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由Kumar-Johnston理论计算其在超临界相中的偏摩尔体积.结果表明:甲氧羰基乙酸丁酯在8.5 MPa、313 K下溶解度高达2.62×10-3mol/L,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关性良好,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3.28%58.65%和0.0068%58.65%和0.0068%27.7%.在313,333,353 K温度下,其偏摩尔体积分别为-5708.79,-1665.36,-707.43 cm3/mol.  相似文献   

6.
针对环氧丁烷(BO)和CO2一步合成新型电解液有机溶剂碳酸丁烯酯(BC)环加成反应体系,在比较2种传统催化剂的前提下,确定低温高效锌配合物(Et4)2NZnBr4为催化剂,并考察温度、压力、催化剂质量分数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5%、反应温度为90℃、反应压力为3.5 MPa工艺条件下,环氧丁烷的转化率为99.2%,碳酸丁烯酯的选择性达到99.5%。  相似文献   

7.
一种高灵敏度测定血红蛋白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在碱性介质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存在下,牛血红蛋白催化鲁米诺-铁氰化钾的化学发光行为和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提出一种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牛血红蛋白的新方法.该方法测定牛血红蛋白的线性范围为5.18×10-10~1.29×10-6mol/L,r2=0.998 5;检出限(RSN=3)为1.2×10-10mol/L;回收率为(100±10)%;dRSD≤5%(n=6).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位合成法在铜基海藻酸-壳聚糖-SiO_2(Cu-ALG-CS-SiO_2)内部生长金属有机多面体(MOP),制备MOP基包覆型微球MOP-ALG-CS-SiO_2。通过X线衍射(XRD)、N_2吸附-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MOP-ALG-CS-SiO_2的晶形、孔径和形貌进行分析并考察MOP-ALG-CS-SiO_2催化环氧化合物与CO_2环加成制备环状碳酸酯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MOP-ALG-CS-SiO_2具有无定形的介孔结构,MOP在MOP-ALG-CS-SiO_2中高度分散,解决了MOP基复合材料中普遍存在的稳定性和分散性不好的问题。MOP-ALG-CS-SiO_2在催化环氧丙烷与CO_2环加成反应中,环氧丙烷转化率为84.1%、碳酸丙烯酯选择性为99.7%,催化性能优于MOP、MOP-ALG-CS和HKUST-1。此外,MOP-ALG-CS-SiO_2在催化其他类型环氧化物与CO_2环加成反应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在碱性环境中,纳米银能增敏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化学发光信号,然而头孢泊肟酯的加入能使该反应发光强度显著降低。据此,提出了检测头孢泊肟酯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对其发光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在选取的流路和实验条件下,该方法测定头孢泊肟酯的线性范围为8.0×10~(-9)~1.0×10~(-6)mol/L,方法检出限为4.5×10~(-9)mol/L。对1.0×10~(-6)mol/L和1.0×10~(-7)mol/L的头孢泊肟酯标准溶液平行测定11次,其RSD分别为1.6%和1.2%。方法应用于片剂中头孢泊肟酯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芦丁被铁氰化钾氧化后在硼砂缓冲溶液中的荧光性质,确定了测芦丁的最佳氧化剂、反应温度、反应介质等实验条件. 芦丁浓度在8.0×10-7~1.0×10-5 mol*L-1时与体系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8 mol*L-1.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了片剂中芦丁的含量,回收率为94.0%~106.8%. 并探讨了其发光机制.  相似文献   

11.
用"物质吉布斯自由能法"对磷铁掺钴制备磷化二钴进行了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298~1600 K的范围内,FeP、Fe2 P与Co反应制备Co2 P可行,吉布斯自由能分别由-60.96、-27.55 kJ/mol升高至-33.40、-15.48 kJ/mol.对应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分别为:lg Kθ1=34...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氢氧化铜/过氧化聚吡咯膜修饰电极(Cu(OH)2/PPyox/CCE),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修饰电极对Glu的电催化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对Glu的氧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优化条件下,安培法检测Glu的线性范围为2.0×10-7~1.2×10-3mol.L-1,灵敏度最高为2500.0μA.mmol-1.cm-2,检出限(3Sb)为1.0×10-7mol.L-1,加标回收率为96.5%~100.6%。该方法已用于血清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化学沉积结合电化学衍生法制备了纳米氢氧化钴/镍修饰电极( Co-Ni( OH)n/CCE),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在优化实验条件下,线性方程分别为2.0×10-7~6.9×10-5 mol·L-1(灵敏度为249μA ·(mmol·L-1)-1)和6.9×10-5~1.0×10-3 mol·L-1(灵敏度为49.6μA·(mmol·L-1)-1),检出限为1.0×10-7 mol·L-1,响应时间小于5 s.  相似文献   

14.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物和纳米金构建快速检测卡那霉素的分子印迹传感器。用电聚合法将分子印迹聚合物聚合到金电极上,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安培法经电化学工作站检测传感器的电流响应。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检测线性范围为3×10-8~4×10-5mol·L-1(r=0.988),最低检测限为1.29×10-8mol.L-1(信噪比为3)。重复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6%。  相似文献   

15.
在1.0×10-2 mol.L-1的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中,在光辐射下利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一种蓝色薄膜修饰电极。XRD粉末衍射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该蓝色薄膜为普鲁士蓝。电化学研究表明该膜的电子传递系数为0.48,表观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0.43 s-1。在pH=3.0的条件下,该修饰电极的峰电流与维生素B6浓度在7.29×10-5 mol.L-1~1.22×10-3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0.999 4,检出限为4.86×10-5 mol.L-1。干扰实验表明,7.29×10-2 mol.L-1的共存葡萄糖、果糖、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2不干扰维生素B6的测定。对实际样品的测定,5次测量的平均回收率为93.7%。  相似文献   

16.
设计合成了非氟亲CO2化合物甲氧酰基乙酸丁酯C8H14O4,利用1H、13C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表征其结构,在不同温度(313,333,353 K)和压力(8.3~12.3 MPa)下测试了其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并运用Chrastil半经验模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由Kumar-Johnston理论计算了其在超临界相中的偏摩尔体积.结果表明:甲氧酰基乙酸丁酯在8.3MPa、313K下溶解度高达3.73×10-3mol/L,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关性良好,平均相对偏差为19.13%,在313,333,353K温度下,其偏摩尔体积分别为-6403.82,-626.70,-308.98 cm3/mol.  相似文献   

17.
以碳纳米管丝网印刷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利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鞣花酸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鞣花酸在电极表面易发生氧化反应,不易发生还原反应,当鞣花酸浓度在4.381×10-6~1.309×10-4mol/L范围内时其溶液浓度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1.905×10-6mol/L.2种方法均可以在优化条件下实现快速检测鞣花酸.  相似文献   

18.
聚亮甲酚蓝修饰碳纤维微电极及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亮甲酚蓝在活化的碳纤维微电极上电聚合成膜的方法和条件,并对该聚合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探讨.该膜修饰的电极对多巴胺和维生素C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催化峰电流与底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该膜修饰电极能有效消除多巴胺和维生素C的相互干扰,使多巴胺和维生素C的催化峰电位差达250mV,可用于多巴胺和维生素C的同时测定.用这种微电极对注射液中的多巴胺进行测定,回收率为96.7%~101.3%.该检测过程无需除氧,可望用于活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采用化学液相沉积( CLD)技术将含有咪唑官能团的硅烷聚合物沉积在SAPO-34分子筛膜表面,修饰膜的缺陷以提高其气体渗透选择性.通过傅里叶红外( FT-IR)、X-射线衍射( 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FE-SEM)等表征手段证明了硅烷聚合物以 Si—O—Si 共价键形式成功地接枝在膜表面.在298 K、0.1 MPa压力差的测试条件下,修饰后SAPO-34分子筛膜的CO2/CH4理想分离选择性由12提高到76,提高了5倍,CO2的渗透速率由7.22×10-7mol/(m2·s·Pa)降低至4.13×10-7 mol/(m2·s· Pa),降低了42.8;.考察了温度和压力差对SAPO-34分子筛膜的CO2和CH4渗透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磷化铁和石墨为导电材料制备复合型碳电极,研究了石墨和磷化铁填充量对复合电极的电阻和循环伏安性能的影响,分别在浓度均为1mmol.L-1的K4[Fe(CN)6]溶液和对苯二酚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结果表明:复合电极电阻随着磷化铁含量的增加而增大,(1)在K4[Fe(CN)6]溶液中,当磷化铁含量为5%时,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峰的对称性和可逆性较好,其氧化峰电流与扫描速度的ν1/2成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Ipa/(μA)=7.701ν1/2-1.295(r2=0.973),表明复合碳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过程受扩散过程控制;(2)在对苯二酚溶液中,复合电极对对苯二酚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对苯二酚的浓度为5×10-6~25×10-6 mol.L-1范围内,线性回归方程为Ipa/(μA)=18.60+1.90C(μmol.L-1),r2=0.994,检出限为9.76×10-7 mol.L-1.连续8次测定对苯二酚在复合碳电极上的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