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无人值守热力站运行模式的设计思路,探讨了远程监控系统的构成及通信方式,论述了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无人值守站运行中的实施与应用,阐述了该技术在解决热网平衡、管网调控及站点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天津南港工业区供热远程监控系统是将供热管网分布在南港工业区内各供热区域的测量仪表数据进行集成,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工业区范围内的实时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将南港工业区供热管网的各供热子站的供热参数(流量、压力、温度等)通过网络传输进行集中存储,保证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统计、分析、挖掘的同时,实现远程供热调度,为南港工业区热力能源的保障和节能降耗控制提供系统保障。  相似文献   

3.
陈德 《山西科技》2002,(1):50-51
文章阐述了集中供热热力站二次管网调节的目的、原则、步骤、时间等,从而实现管网水力平衡,满足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吉林省肿瘤医院供热管网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在满足区域内现有及新建建筑物供热需求并兼顾原热网敷设条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热网改造方案,进行了设计。重点加强了热网的热力平衡和调节手段的设置。并通过系统热力平衡分析和加设调节装置等技术手段解决了水力失衡问题,达到较满意的效果,为供热管网进行热力平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变流量空调水系统热力稳定性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管网水力特性与末端空调设备热力特性,针对特定的调节时段,定义了热力稳定性并给出其评价指标.针对某变流量空调水系统,仿真研究了某主动支路调节阀动作行程周期内,水泵不控、定压差控制及变压差设定值控制下各被动支路水力及热力特性的动态变化情况,以热力稳定性与水泵节能效果为参考,评价各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变压差设定值控制策略节能效果明显,但设定值的变化步长应兼顾热力稳定性进行选取.  相似文献   

6.
校园供暖系统的节能调节与远程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校供暖的特点及当前供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开发了校园供暖节能调节与远程监控系统。系统能够根据不同建筑物的供暖需求、具体天气特征、进回水温差等条件,通过控制建筑物供暖主管道上的电动调节阀开度,自动调节供暖流量,合理分配供暖热力,并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实践表明,系统具有比较显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7.
城市热水采暖系统主要由热水锅炉、热水循环泵、补水泵、管网及室内散热器组成。要满足采暖指标,达到采暖用户室内设计温度,除应对锅炉运行参数。燃烧工况进行控制和调整外,还应根据采暖季节。采暖时间等变化情况,对整个供热系统进行热力调节。着重对供热系统的经济运行进行阐述,分析了如何进行供热系统的调节以达到供热的最佳效果和节能降耗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8.
供热管网是一个复杂的流体网络系统,供热管网的正常运行与很多因素直接相关。在供热管网系统中,用户出现水力失调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采用经验调节不仅效率低,可靠性也低。因此对供热管网进行水力平衡调节对供热管网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通过工程实例,应用模拟分析法对供热管网系统建模和仿真分析,通过确定阀门开度,对供热管网的水力平衡进行实时调节与控制消除了用户水力失调现象,验证了模拟分析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为供热管网水力平衡调节与控制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热力站热交换器仿真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力站是供热系统中起调节、控制的核心部分,为了实现按需供热、均匀供热以及经济供热必须深入研究热力站的工作机理,即对其关键部件-热交换器的建模与仿真,进而设计性能良好的控制器。阐述了热交换器的建模、控制器的设计以及系统的仿真过程,该仿真系统的建立为热力站更好地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振全 《科技资讯》2007,(24):235-236
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热力管网调控手段,提高供热质量,节约能源,采用热网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一套计算机办公管理及热力管网自动化控制综合网络系统.使主要业务工作数据能够用网络传输,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办公费用,同时,热力管网实现自动化控制将大大提高供热服务质量,降低了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太阳能和天然气联合供热控制系统,重点讨论了该控制装置的结构和电路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系统内装有温度传感器、循环水泵和阀门, 通过单片机控制,测量管路各点的温度值,判别不同的工作模式,使系统按照预先设好的程序进行冷热水循环、换热, 实现2种供热系统的联合. 通过模拟不同的工况点,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效果达到了预期设想,系统通过程序自动控制切换热源,供热装置提供的水温达到规定的要求,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针对谷电相变电蓄热供暖系统,有谷电时间段既蓄热又放热供暖和非谷电时间段单纯放热供暖两种不同的工况,不同的工况系统参数变化较大的问题,设计了分工况变论域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根据不同工况选择对应的控制器且其论域伸缩因子自适应调整;考虑到供暖过程中蓄热炉炉温的变化,把不断变化的蓄热炉炉温作为可测干扰,设计了自适应前馈补偿控制器对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的输出控制量进行补偿,通过实时辨识供暖系统模型,实现前馈补偿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调整。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能够在不同工况下实现对期望供暖出水温度的实时跟踪,显著地减小了供暖出水温度误差,提高了供暖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我国北方学校办公楼、教学楼等公共建筑按作息时间采用分时恒温供暖的计算机远程自动控制系统,在锅炉供热正常的情况下,保证工作和上课时间内提供舒适的温度,在下班和下课后,公共建筑无人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电控阀门实行部分关闭,采用小流量控制供热,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单元住宅独立热源供暖系统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围护结构热负荷计算,散热器的选择计算、供暖系统管路水力计算及热源水泵的选择方法.该系统设计简单,造价低,消耗能量少,使用灵活,可根据需要自动调节室温.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如何解决高层住宅小区在采暖系统调试中遇到的3个问题.1.上供下回垂直单管式系统"上热下冷"的失调问题;2.采暖系统调试耗时过长问题;3.热媒压力超过系统工作压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天然气长输管道管径选取问题,开展了将管道储气调峰纳入管径比选的研究,总结了管道末段储气能力及调峰需求量计算方法。以某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为例,结合用气的不均匀性,采用稳态仿真模拟和动态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管道通过能力满足均月均日和高月高日工况时的管径进行水力计算,然后,对小时调峰、日调峰和月调峰的需求量进行分析,根据管道储气调峰能力和调峰需求量对比选取调峰工况下的适宜管径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管道调峰和建设储气库调峰进行了详细经济性对比分析,获得了通过适当增大管径的方式不仅能满足小时调峰和部分日调峰需求、而且经济性更高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管径选取时,应将管道调峰纳入管径比选的考虑因素,综合对比得出最优的管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热感应法对压力管道焊缝及其热影响区内应力状态的改变。方法 分析了管壁中应力分布规律,管子被加强的原理,并通过实验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 热感应法改变了管壁中的应力,从而可防止焊缝及其热影响区中的缺陷(如裂纹等)开裂破坏。该方法处理的优劣。与内外壁面温度差、加热时间、线圈宽度、最大加热温度等因素有关。结论 热感应法对管子焊缝区的作用非常明显,它可以有效的改善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8.
输油管线漏失动态监测系统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油管线漏失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在输油管线两端实时监测管线内压力场的变化 ,根据水击波在管线内的传播特性 ,分析管线的运行状态 ,判断是否有漏失发生并报警 .介绍了基于水击波原理的输油管线漏失动态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功能模块、硬件组成和软件工作流程 .现场试验证明该系统工作可靠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井下用制氮机装备和产气成本偏高,而惰气发生器造价和产气成本虽低,但生产的高温高湿惰气不适应远距离输送等问题,提出了远程惰气发生器的研制方案,用于生产廉价、洁净、可远距离输送的干惰气,进行井下封闭火区惰化处理和回采工作面采后区域煤炭自燃防治.研究了高温高湿惰气的降温减湿方法和效果,模拟试验表明在一定的蒸汽流量下,采用表面冷却器,降温效率为75.0%,除湿效率为91.3%,处理后的气体温度、湿度符合加压风机进气参数要求,为远程惰气发生器降温减湿段的成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图1,表2,参5.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我国供暖信息采集不科学,计费不合理,监视与控制手段落后等问题,尤其是供暖设备的监视和控制不能工作在全双工模式的不足,介绍了一种基于ZigBee的智能分户供暖监控系统.设计以CC2530为核心构建无线温控器硬件平台,采用ZigBee网络的信息采集结点收集各户温控信息,ZigBee网络的网关节点与Internet相连,Web终端的温度控制命令通过整个Zig-Bee网络的网关节点传给ZigBee网络的各户信息采集节点.实现了温度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与上传,使供暖设备信息能够实时显示,用户对供暖控制命令能够及时响应.达到了用户实时、远程温控,按实际耗热量付费,供暖单位远程抄表,减少热量损耗的目的,使供暖收费更加合理,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