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喜欢白色的男人他是个标准的完美主义者和无可救药的浪漫迷情的男人。回忆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情思,容易依着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游走,自恋倾向颇严重,对身边的人、事、物,总带点挑剔的口吻。他色得很有格调品味,也很罗曼蒂克,给他空间和时间,比较容易抓住他的心,温柔、体贴的情感,最能打动他的心,肉体和精神上的契合,是他所竭力追求的。  相似文献   

2.
著名数学教育家和数学史家史密斯(D.E.Smith,1860-1944)集多种非凡才能于一身,学问宏博、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他是杰出的收藏家和旅行家;他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编写了150余部数学教材;他在美国率先开设了数学史课程和中学数学教师培训课程;他创建了美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数学教育博士点;他创立了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他为数学教育点燃七支理想之烛。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创立了科学史学会,推动了美国的科学人文主义运动;他的《数学史》、《数学原典》和《算术珍本》是数学史的经典之作;他是最早研究东方数学的美国学者,是中美数学交流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卡尔·皮尔逊:著名科学家和自由思想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是英国的著名科学家和自由思想家。他27岁便当上了大学教授,39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40多年间,他一直处在科学的理智力量的最前沿。他的贡献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专业是应用数学、生物统计学和统计学,但他又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科学哲学家、民俗学和宗教问题的研究者、律师、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优生学家,弹性和工程问题专家、教育改革家、伦理学家、受欢迎的教师、编辑、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的作者。在他去世前三年由他的助手编选的《卡尔·皮尔逊的统计学和其  相似文献   

4.
金色童年     
王晓敏 《科学大观园》2012,(11):F0003-F0003
法国著名画家Donald Zolan是个温和、坦率的人,他是非常有才能和受欢迎的艺术家。在他的画里表现的爱和快乐是他自己诚实的展现。Donald Zolan的美术作品在各地多次获奖,并在世  相似文献   

5.
在访谈中,席文教授介绍了所受的教育和进入中国科学史和医学史研究的过程。与许多中国科学史研究者的重要区别是他试图用古人自己的话语来理解他们的观点,而不是把古人的工作翻译成现代内容。另一个区别是像其他西方学者一样,他广泛阅读多种外文文献并建立起他独特的中国、日本和欧洲研究。他还谈到了他与学术同行的密切联系,除了许多中国的科学史和医学史家外,还包括日本科技史家薮内清、中山茂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看来,他自己与李约瑟某些学术观点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属于两代人。他认为人类学研究方法之于他的著作的重要性在当代美国历史学家中是非常典型的。最后介绍了他当前与保健相关的研究,该研究使用人类学方法来分析宗教和仪式治疗。  相似文献   

6.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科学家 ,对计量科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他重视测量中的精度问题 ,重视对计量基准的搜集和保存。他对前代度量衡标准器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时间计量方面 ,他对基本计时单位回归年、朔望月和时刻制度都做过探讨 ,他的探讨促进了传统历法的进步。对计量问题的关注是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他的个别工作也有欠严谨之处  相似文献   

7.
1854年,他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小商人的家庭。16岁那年,因父亲的公司破产,他被迫辍学走入社会做了一名推销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他每天都要乘车在公司和客户之间来回奔波。他推销过食品、日用百货、服饰、化妆品等各类物品。尽管他很勤奋也很努力,可他的事业却一直没有起色,40岁时仍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  相似文献   

8.
<正>于光远是我的恩师。他不仅是我学术生涯的启蒙者,人生道路的引导者,而且是我遭受磨难时的雪中送炭者,始终给予我慈父般的关爱和温暖。他的离世,我无限悲痛,他的崇高品格和谆谆教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是一位博学睿智、著述等身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活动中,开拓了许多新兴学术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新思想、新观点,对我国的学术、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22,(3):70-71
他是躁郁症患者,病魔像甩不掉的阴影常年尾随身后;他一生没有朋友,父亲是他最好的知音和助手;他有翻译的天才,看过他译作的人这样评价:文字细腻,比原文还好.他叫金晓宇. 在1月17日之前,除了22本出版书籍的封面,译者处印着他不起眼的名字,人们尚不知晓他更多的故事——他的苦难、他的挣扎、他的天赋以及他背后伟大的父亲和母亲(...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9月26日,当代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最有活力的思想家于光远离世了。他呕心沥血,无时不思、无时不写,给我们留下近三千万字的精神遗产,记录着他与时俱进的经验教训。我是1958年在中央党校第一届自然辩证法研究班学习时,第一次见到于光远老师并且聆听他的教诲。从此我追随他一直从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5—1995年我有幸在他身边工作,他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理事长,我是副理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