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科技》2010,19(5):11-11
2009年,江苏省新兴产业发展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987亿元,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11%。据了解,该省依靠科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去年组织实施了135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1.8亿元,带动社会新增总投入185.7亿元。再加上前几年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12,(7)
国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以来,北京地区课题立项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额均居全国首位.其中落户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项目超过70%。4个专项的组织实施巩固增强了中关村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带动了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4个专项已形成134亿元销售收入。  相似文献   

3.
李帆 《安徽科技》2015,(11):24-25
<正>"十二五"期间,蚌埠市紧抓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围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科技政策,实施科技专项,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促进社会发展领域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社会发展领域研发经费投入近10亿元,培养、引进创新人才8000余名,获授权发明专利1000项,全市社会发展领域新兴产业产值达150亿元。  相似文献   

4.
《太原科技》2011,(9):108-108
2011年8月15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标志着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计划正式启动实施。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广东将安排22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全面推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中,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安排30亿元,核心技术攻关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核心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繁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始终坚持立足科技创新,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相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推进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争取国家科技资金、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产业投资分别过15亿、100亿和500亿元本刊讯据初步测算,2011年,安徽地方财政1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产生明显放大效应,全年共争取到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59项,获得国家支持资金15.21亿元,经费同比增长35%,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还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带动产业投资超过500亿。  相似文献   

7.
<正>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是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2013年,成果转化工作多措并举,亮点纷呈,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专利转化实施实现产值效益32.4亿元,推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确立首批10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9项,排名全省地市州前列;获省首届专利实施与产业化奖3  相似文献   

8.
《安徽科技》2010,(12):5-6
2008年10月,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安徽“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发展实际,做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实施意见和20余条配套激励政策,强力推进实施。两年来,突出“高端引领、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着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太原科技》2011,(4):110-110
近日,太原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到2015年,形成一批具有太原品牌特色、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达20%以上.成为太原市先导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部署,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在发展公共安全、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下,如何抢抓机遇.迅速行动,做大做强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安徽省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带动安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火炬计划实施10周年回顾 10年来,全省共实施火炬计划项目773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337项,累计投入资金199亿元,其中国家级火炬项目122亿元,省级火炬项目77亿元。实施火炬计划项目10年,累计新增产值951亿元,投入产出比1∶4.7。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力争到2015年产值超万亿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2868个,新产品产值630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15%;获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11项,资助经费1.28亿元,居全国第2;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47项,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1;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资助经费1.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各地高新技术产业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杭州市产值最高,达到2270亿元,占全省26.1%;舟山市增幅最快,增长185.12%。  相似文献   

14.
数字     
《华东科技》2007,(8):6-8
山东济南专利申请授权四项指标全省NO.1;我国广义生物产业产值已近5000亿元;江西斥资1亿元扶持23个高新产业项目;中央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中国投3.2亿元启动“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12,(5):4-8
正自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发展主导产业的重大决策以来,省科技厅主动谋划,及时跟进,把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提升主导产业创新能力作为2012年自主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及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以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主线,着力推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主导产业中的比重,加速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太原科技》2012,(4):111-111
近日,从安徽省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作会议获悉,2012年安徽将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主线,通过规划引导、载体支撑、项目带动、政策激励,力争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合芜蚌试验区产值突破60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合芜蚌试验区新增220家。  相似文献   

17.
数字     
《科技潮》2011,(11)
7100万 大兴区今年1~9月共实施各类国家、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4项,科技投入7100万元。其中,延续项目44项,科技投入6200万元;新争取项目10项,争取科技经费900万元;验收项目7个。通过项目实施,共引进农业新品种50个,示范种植面积2万亩,带动农户5000户;培训农民8000人次,培养农村科技协调员436人。  相似文献   

18.
秦翻 《安徽科技》2011,(10):8-9
一、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1.承接数量大幅增加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品牌价值不断凸显,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8.8亿美元,增长52.7%,占全省的74.9%;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181.7亿元,增长62.6%,占全省的72.9%。去年郎溪县开发区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00余个,为开发区自2008年成立以来招商项目总和的近3倍。  相似文献   

19.
《安徽科技》2011,(12):21-22
自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动员大会以来,合肥市新站试验区积极围绕“产业”和“创新”两大主题,倾力打造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和现代化生态产业新城.走出了一条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以来,安徽省围绕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各市首位产业等技术发展需求,每年度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集中全省优势科技资源,进行集成协同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产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展科技应用示范服务,为支撑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