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14,(9):78-79
<正>这段话的原意是: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百官藉以治理政事,万民藉以稽察国事,这大概取象于《夬》卦。逐字来看,"上古",黄帝、尧、舜以前的时代,即伏羲、神农时代。"结绳",用绳子打结。"治",治理、管理、统治,也有天下太平的意思。"后世圣人",即黄帝、尧、舜。"易",改变、更改、替代的意思。"书契",一指上古时代的文书。《尚书·序》说:"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日书契也。"二是指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百官",古指公卿以下的众官,后泛指各级官吏。"察",明察、知晓、分辨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正>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这句话的意思是:乾,是天下最刚健者,其德性常常是平易,而作为崇山峻岭。坤,是天下最柔顺者,其德性常常是简约,而作为坑坎险阻。此句话中,"德行"是指功能与效应而言。又有注解,"德"是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行"是常规、规律之意;"恒",永久不变的,固定的。系辞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卦刚健,所以容易,然后稍有偏差,立即"知险";坤卦柔顺,所以简单,然后一遇状况,立刻"知阻"。  相似文献   

3.
《周易》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伏羲氏的人生智慧。而对于《周易》与伏羲氏的人生智慧,神农氏、黄帝、尧、舜、周文王、周公、孔子、朱熹等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在倡导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今天,《周易》与伏羲氏的人生智慧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周易》中的八种卦象之一的坤,是纯阴之卦。"夫坤,天下之至顺也"(《说卦下》)。坤卦以"柔顺"为其基本特征。作为《周易》的门户之一,作为乾的对立卦,极阴之卦,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坤阴,道之得生之一也。无坤不成道,无坤不成天地,无坤不化万物,无坤不得四时也。  相似文献   

5.
《易经》虽是卜筮资料的汇编,但包含有决策和管理思想的萌芽。《易传》撇开其巫术的成分,肯定了其认识和行为紧密相连的思维模式,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高度来指导人们避凶趋吉,转祸为安。因此,《周易》成了群经之首,“治理备矣”,历代统治者无不以之作为“定天下之业”的理论指南,堪称我国古代管理学大全。《周易》一书,“贞”字迭拾俯摭,六十四卦中,除大有、大过等几卦外,余皆言及。贞、正、政相通,即管理国家事务的意思。《系辞传》指出:“乾、坤,易之蕴也”,“乾、坤其易  相似文献   

6.
<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这段话的原意是:乘驾牛车马车,负载重物到达远方,以便利天下,大概取象于《随》卦。逐字来看,"服"是乘、用的意思;"乘"是骑、坐的意思;"引"是拉、牵的意思;"致"通"至",是到达的意思。董氏真卿曰:平地任载之大车,载物之多者,则服牛以引重。田车兵车乘车之小车,载人而轻者,则乘马以致远。《随》卦向我们展示了一副颇为壮观的画面:黄帝、尧、  相似文献   

7.
说《乾》《坤》──读《易》随笔王振《周易》是纪录、反映周人的军国大事,其最大者莫过于兴周灭纣。对这一巨大历史事件作了最为全面最为集中反映的,我认为就是居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坤》二卦。对这一问题,前人及当今有的《易》学专家也已有触及,有对其中有的卦爻...  相似文献   

8.
小易 《科技智囊》2013,(4):79-79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这段活的原意是:乾,刚健而示人以平易;坤,柔顺而示人以简约。爻,仿效于此;卦象,取象于此。此句言说的是"乾、坤"二物的本性,即无为自然的"易、简"性能。确然,坚确,可延其义为非常清楚、明朗;隤然,柔顺,可延其义为自然、柔和。谓乾之易性,让人看得见它,其形象是那样清楚明朗;坤之简能,使人也能感受到它,其情状是那样真切自然。  相似文献   

9.
文化     
小易 《科技智囊》2013,(12):79-79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这段话的原意是: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氏兴起,实行变革,使百姓不过于疲惫劳累,致治而化育,使民从其所宜。易道,穷尽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可长久。所以“有来自上天的保佑,吉祥而无所不利。  相似文献   

10.
小易 《科技智囊》2014,(4):73-73
<正>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这段话的原意是:设置重门,打梆巡夜,以防盗寇,大概取象于《豫》卦。这一句,我们先逐字解析。"重门"就是厚门,《说文解字》日:"重,厚也"。"柝"是古代打更用的梆子,古时巡夜以两木互击,即今所谓"更梆"。"待"就是对待。"暴客"就是强盗,盗贼。这一句,完整地联系起来,是说黄帝、尧、舜时期,人们开始在房屋和城墙上安装厚门,晚上派人打更击梆,以事先防范强盗和盗贼的入侵。其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呢?这里有一条发展脉络,黄帝之前,可谓是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财富的累积,人民居住的房屋由简单的茅草屋升级为"上栋下字"的正式木屋,并建造起了城郭,同时由于人口的增加与往来频繁,社会上出现了强盗、盗贼这样的恶人。因此,就有了"设置重门,打梆巡夜,以防盗寇"一事,这样的大事要记载、要传承,则有了豫卦。  相似文献   

11.
小易 《科技智囊》2016,(4):80-81
正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乾坤,是《周易》的门户吧?乾,为阳物;坤,为阴物。阴阳交合其德,刚柔(爻画)就有了形体,以体现天地所为,以通达神明的德性。"此句中,"乾坤":指经卦乾坤。"门":作"门户"讲,也代表着根本之意。"阳物":乾三画皆为阳,故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以先秦道家圣人思想为主体,兼收儒、法等家的圣人思想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圣人观。在《淮南子》中,圣人一般是指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等人,是体道者、载道者、践道者和治世者,具有无为、因循、虚静、无欲和察微知几等品格。《淮南子》的圣人观彰显了《庄子》所标示的传统道家孜孜追求的"内圣外王"之至高理想。  相似文献   

13.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在上一节中,我们曾探讨了乾、坤于无极到太极的顺承关系,两者处在微妙的分化阶段,上下之间还有承接。这是从抽象的角度进行的简单阐述,其实就乾、坤对大千世界的影响来讲,是非常深远的。此节中就要重点解决“乾、坤”的特性问题。两者是不是高深莫测?从乾至坤,在幻化成形而后作成万物,两者自身的特点为何?恐怕会异常复杂!以上这些问题在“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八个字就找到答案了! “乾”是因为“易——容易”为外所知,“坤”是因为简——简单”才为可能,综合在一起就是乾、坤是因为简单容易才可知、成为可能。这是字面的意义,集中阐明了“乾、坤”简单容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以先秦道家圣人思想为主体,兼收儒、法等家的圣人思想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圣人观。在《淮南子》中,圣人一般是指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等人,是体道者、载道者、践道者和治世者,具有无为、因循、虚静、无欲和察微知几等品格。《淮南子》的圣人观彰显了《庄子》所标示的传统道家孜孜追求的“内圣外王”之至高理想。  相似文献   

15.
“易”之阴阳乃辨证关系,坤(或阴)与乾(或阳)相互依存。目前学术界对《周易》有两种看法:传统的以之为儒家经典之道,陈鼓应则认为它主要表达了道家思想,似乎有各执一偏之嫌。本对《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提出阴性的坤道哲学是其重要部分并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6.
小易 《科技智囊》2014,(8):77-77
<正>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这段话的原意是:古时丧葬,只用薪草厚厚裹覆死尸,埋葬于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坟墓,不植树为标记,丧期也没有定数,后世圣人改用棺椁下葬,这大概取象于《大过》卦。逐字逐句来看,"葬",臧也、藏也。"厚",深、多也。"衣",依也,上日衣,下日裳,象覆二人之形。"薪",柴草。"厚衣之以薪",就是用较多的柴草包裹尸体。"中野",就是荒野之中。"封",起坟也。"树",植树也。"不封不树",就是不积土为坟,不种树以标其处。"后世圣人",指的就是黄帝、尧、舜。"棺",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则指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相似文献   

17.
<正>"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论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一部经典著作。在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读到引自《论语》的名言,如"学而优则仕""三思而后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德报怨"等,可你真的读懂了吗?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仅看字面意思,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某个人学习优秀,就可以去做官。其实,这句话还有上半句"仕而优则学"。上下句结合,意思是:"仕"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  相似文献   

18.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经》六十四卦中,最重要的是乾、坤两卦,因为二者最集中代表了两仪的原生力量。从无极到太极,继太极的初始状态后,这种力量进一步分化和延展,从最初的混元衍生出——阴、阳。说到阴、阳,最充分的体现就是男、女,在他们的身上,乾、坤两者的特性也完美的呈现了出来。因此,男、女之间那种天然的互补性,是从本源中就承载了阴阳之间相辅相成的特性——在和谐统一的过程中既保持相对的独立,又在一定程度上可转  相似文献   

19.
《周易》研讨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从《系辞传》出发,最核心内容即《易》道规律,其由乾阳与坤阴构成。二者有各自的现实来源,天地是乾坤的象征物,乾坤是天地之用,以乾坤变化象征天地自然变化,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二者有各自的性质特征,古人从直观形象思维出发,天体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常动不已,地体安而不动,有常静之象,类推到自然万物,禀赋乾阳之性为动,禀赋坤阴之性为静,类推到人类社会,有大人小人,属性不同,分工不同,行为标准也不同;二者构成《易》道,缺一不可,独阳不能自生,独阴不能自成,是必阴阳相须,然后可以生成万物。  相似文献   

20.
《中庸》一书的主旨,在于阐述中庸之道是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它不仅是人道的正执,也是天道的真理。孔子认为中庸很难做到,用"均"、"辞"、"蹈"来做比喻,说到中庸比治理平定天下、推辞爵位俸禄、踩踏利刃还更难做得到。中庸之道的修习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慎独自修致中和、忠恕之道治己治人、至诚尽性成三才等途径做到,成己成物,用心至诚发挥出本性,人才可以更好地成为与天地并生的三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