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分析箔材轧制过程中温度的产生和热量的交换情况,建立热平衡方程;由板形的定义和轧制前后体积不变原理建立板形值和热凸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板形值和冷却液流量控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箔材轧制过程中温度的产生和热量的交换情况,建立热平衡方程;由板形的定义和轧制前后体积不变原理建立板形值和热凸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板形值和冷却液流量控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CVC热轧带钢板形控制仿真及软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某厂CVC热轧带钢板形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开发了符合实际生产工艺要求的板形控制仿真软件,并对实际生产中某轧制规程板形控制过程进行离线模拟,板凸度仿真结果可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采用此软件对热轧带钢板形控制进行仿真,其结果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且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此外,该软件操作方便,界面友好,易于维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张力对板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板形是板带材产品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板形问题是目前轧钢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板形质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影响板形的因素一直是板形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数值模拟或离线的方法,实验研究的工作开展得较少.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张力对板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论对制定与完善板带轧制规程、提高板形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鞍钢单机架可逆轧机板形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产品板形的控制精度,设计开发了采用国产压磁式冷带轧机板形仪的板形测控系统.对该板形测控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实现予以详细介绍.针对该轧制板形控制的特点,利用板形功效系数对板形自动控制系统模型进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功效系数方法可以调高板形控制系统的精度.通过板形在线检测系统的投入,使被轧带材板形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板形偏差控制在±50μm/m.  相似文献   

6.
钢卷冷却过程中的热应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了板带材轧制卷取后的钢卷呈各向异性的行性。研究了温度变化对板形的影响,得出了钢卷内部的各向应力,解释了板带材轧后离线板形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种板形预报和控制方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中厚板产生中板形预报与板形控制,以本城轧辊弹性变形理论为基础,通过模型简化和离散化建立了板凸度预报模型、板形预测模型及板形控制反馈修正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预测模型仿真数据较接近于实测数据,通过改变轧制过程中压下量的分配,间接实现板形控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厚板生产中无板形控制装置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宝钢1420冷连轧机边降控制功能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提升1420冷连轧机组的带钢边降控制功能,拓展生产DI材等对边降有特殊要求的高端产品,提出了专门用于控制边降的工作辊辊形设计思路与方法,同时专门针对DI材轧制的板形需求,对连轧机第一机架的板形平坦度控制目标曲线进行了修改完善.实践表明,该方案实现了对该机组边降功能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冷轧板带的板形控制技术是轧制工艺的核心控制技术,板形控制技术是冷轧带钢的一项主要的质量指标,是决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板形控制技术是当前轧制技术研究开发的前沿和热点,板形控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文探讨了该型钢板的生产现状,分析了影响板形的主要因素,探讨了生产过程中浪形的形成因素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是热轧机如何进行板形控制,板形控制过程中,工作辊弯辊力、VC支撑辊和工作辊乳化液喷射对扳形控制的影响。轧制过程中,工作辊表面热变形对板形的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热带钢轧机平坦度控制补偿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带钢热连轧平坦度控制系统中,平坦度实测信号通常包含精轧后带钢横向温差引起的附加干扰.针对鞍钢ASP1700热连轧机组,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精轧后带钢横向温度场.通过具体分析温差附加干扰对带钢平坦度控制的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带钢横向温度场分布规律,建立了平坦度控制目标设定的温差补偿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掌握超宽冷轧机不同宽度带钢的板形特征,以某2180 mm超宽冷轧机1900 mm宽度带钢实测板形数据为研究对象,借鉴“大数据”的思想,结合数据挖掘领域中聚类分析方法,提出基于网格和密度的板形特征聚类方法,并以此方法对几种典型带钢宽度的大量板形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宽度带钢的板形特征。以分段函数对板形特征进行多项式表达,得到不同宽度带钢的板形特征参数化分析结果。提出的基于网格和密度的板形特征聚类与分析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大量板形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长期生产过程中板形缺陷特征并得到参数化表达,从而为冷连轧机,特别是超宽带钢冷连轧机的辊形改进和控制策略优化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宽带铜6辊紧凑式冷轧机组弯辊力设定综合模型,以提高带铜板形质量.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辊系弹性变形三维有限元模型,结合工业轧机整体取样,分析了双机架冷轧机多轧程各道次带铜板形比例凸度变化,确定了板形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板形良好为目标、双机架弯辊力的相对余量均匀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工作辊和中间辊的弯辊力设定数学模型.本模型应用于1500mm6辊UCM大型工业轧机连续轧制试验取得明显改善带钢板形和提高对带钢来料凸度波动变化适应能力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轧制理论中的体积不变原理和平直度的基本定义,考虑来料板形的遗传影响,推导出了以入口和出口带钢相对凸度差表示的带钢平直度模型.该模型在连轧机参数优化设计和辊型配置优化设计系统中均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混沌优化支持向量机的板形预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带钢热连轧中板形控制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测和优化算法. 在分析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数学预测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变尺度混沌优化方法, 结合实数编码遗传算法, 进行最优模型参数的搜索. 利用在线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并进行带钢平直度指数的预测, 并对模型输入参数中的控制参数进行优化以实现板形控制的优化. 仿真结果表明, 与BP神经网络相比, 板形预测精度得到提高, 平直度指数优化约40%, 为进一步提高热连轧板形控制精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糊RBF神经元网络的冷连轧板形板厚多变量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板带材轧制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板形控制(AFC)和板厚控制(AGC)又是相互耦合的一个综合系统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RBF神经元网络的冷连轧板形板厚多变量综合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证明了此AFC-AGC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跟随和抗扰性能,其控制效果优于传统的解耦PID控制.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基于冷轧前带钢板凸度在线实测信息的板形平坦度前馈控制方法,建立了冷连轧板形平坦度预测控制模型,通过与实际值比较验证了其正确性,并对板形平坦度前馈控制策略和板形平坦度前馈控制模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国内某条在轧机入口装备有板廓检测仪的1550mm五机架六辊UCMW冷连轧机组为对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板形平坦度前馈控制模型和离线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在前馈控制模型投入的情况下,由于来料带钢板凸度变化所造成的成品带钢板形平坦度波动明显减弱,达到了进一步提高成品带钢板形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曹建国  魏钢城  张杰  苏毅  陈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29(10):1033-1036,1050
通过现场跟踪测试,分析了常规支持辊、常规工作辊和自主开发应用的VCR变接触支持辊和ASR非对称自补偿工作辊在服役期内的辊形变化特点,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常规支持辊/工作辊、变接触支持辊VCR/常规工作辊和变接触支持辊VCR/非对称自补偿工作辊ASR三种代表性热轧辊形配置对硅钢热轧板形控制性能的影响. 与常规辊形配置相比,VCR/ASR新辊形配置的辊缝凸度调节域提高12.79%,辊缝横向刚度提高25.30%,服役前期和后期辊间接触压力峰值分别下降40.23%和41.40%. VCR/ASR新辊形配置在武钢1 700 mm热连轧机连续稳定工业应用表明,无取向硅钢板形质量提高,轧制单位扩大,有效改善工作辊严重磨损对硅钢边降板形控制性能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冷连轧机组弯辊力自动设定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型宽带钢冷连轧机组广泛采用的液压弯辊技术,深入分析了弯辊力对于板形的调控机理.在分析轧辊辊形、带钢宽度和轧制力等因素对弯辊力设定值影响的基础上,建立弯辊力自动设定模型,并得到了现场实测结果的验证.该模型成功地投入运行,实现了冷连轧机弯辊力的计算机自动设定.  相似文献   

20.
板形最优综合控制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CLECIM带钢冷连轧机板形自动控制(AutomaticFlatnessControl,简称AFC)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板形目标曲线、评价板形的性能指标函数及综合AFC系统的结构,推导出最优综合控制算法.该算法的优越性在于:充分利用输入信息,全面考虑多个执行机构对轧件各个区域的作用,避免了各控制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易于在线实现.该AFC系统已在某四机架冷连轧机上实验运行,实验结果表明:投入该AFC系统,板形精度比手动控制平均提高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