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电子商务,有助于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业态,有效解决在经济新常态下所面临的发展与转型的双重压力。因此,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做了专门的部署安排。但是,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由于发展观念守旧、科学谋划不够、统筹安排欠缺,以及民众素质低下、基础条件较差、电商人才匮乏等,使得县域电商发展十分缓慢。要发展县域电商,地方政府需认真研判县域实情,找准优势劣势,科学谋划,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精准用到优势切入点,重点突破,定能形成"燎原之势",最终实现电子商务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科学管理研究》2015,(5):29-33
构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链间的耦合创新联盟既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了产业链耦合创新联盟共生演化的基本条件,探讨了产业链创新联盟企业关系与共生演化稳定性,进而构建其共生演化模型,重点探讨了其共生演化均衡点的稳定性,并提出了促进我国跨产业链耦合创新联盟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电子商务已成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企业拓展市场、创新发展的新渠道,居民生活消费的新选择。本文以太原市为例,分析太原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提出路径选择,以期对太原提升经济实力,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小勇  陈运平 《科技智囊》2013,(1):I0012-I0013
当前,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低碳转型就是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共生发展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企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增长点.近几年来,湖北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湖北省加工贸易的现状,弄清了湖北省发展加工贸易的制约因素,可以通过改善加工贸易环境,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关联配套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等措施,促进湖北省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湖北省外贸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朝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加速前进,但囿于产业内部竞争趋于激烈,外部入侵不断加剧,产业良性生态系统难以建立.基于此,本文在产业共生理论指导下,研判我国体育产业共生发展的特征趋势,并尝试建构体育产业共生模式.主要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共生呈现从互利到共荣的互动趋势、从渗透到重构的融合趋势、从结构到功能的协调趋势.建议:建构强化核心产业主导性的偏利型共生模式、塑造运动项目产业链的寄生型共生模式、打造区域协同增长极的互惠型共生模式以及提高产业发展融合度的混合型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7.
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营商环境,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集聚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最终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通过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能整合文献、政策、项目、专家、成果、投融资、服务机构等线上线下优势资源,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建立覆盖当地、辐射周边的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以双牌县为应用示范的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共生理论的逻辑框架,以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为切入点,分析绿道体育与健身休闲产业的共生关系.研究认为广东省绿道体育与健身休闲产业存在供需"错位"与"失衡"、运营"偏利"与"松散"以及政策机制"失修"与"缺位"等问题制约两者共生关系的发展.并提出促进绿道体育与健身休闲产业共生发展的基本路径:在共生单元方面,强化绿道体育与健身休闲产业"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培育共生关系发展的市场主体;在共生模式方面,畅通"资源流动"渠道,建立共生关系发展的利益均衡模式;在共生环境方面,有效营造"正向环境",健全共生关系发展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新昌县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下,以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突出"纵横联动、机制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要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加大技术创新,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