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语堂《苏东坡传》的文献取向主要表现为背景层与本事层文献的缺项。就背景层而言 ,偏激和固执是当政者王安石的政治作风 ,也是反对派苏轼的政治作风 ,前者为林氏所取 ,而后者为其所舍。就本事层而言 ,苏轼之“参与”和“超然”是林氏所取者 ,而其“徘徊在参与与畏祸之间”一段则为林氏所舍。这一文献取向是与接受主体的意蕴期待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何泽棠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4(2):30-34
南宋的施宿为其父施元之及顾禧所撰《注东坡先生诗》补充了题注。题注采纳了陆游的观点,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从题中人物与事件出发,引用大量翔实准确的材料,展现苏诗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揭示苏诗产生的事因,从而诠释了整首诗意,并附带解释了关键诗句的意义。施宿的题注,丰富了宋代诗注的诠释方法,在诗歌注释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是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的戏曲作家,根据唐人小说改编而成的“四梦”不是对前人题材的机械沿袭,而是推陈出新,汇入了极具特色的创造,与小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利用改编这种方式,在戏曲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充分表达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和审美理想,“四梦”所包容的内涵是唐代小说远不能望其项背的。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对中国古典小说多肯定、赞赏之词,他从不讳言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吸收的诸多养分及对他现代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他虽多以序跋或评点式的只言片语表达出来,却很有见地,《中国传奇》对古代小说改编突出地表现了他的这方面思想。 相似文献
5.
6.
7.
奥维德是古罗马时代的著名诗人,但他却因为“有伤风化”的诗作《爱经》而没有得到应有的文学地位。笔者认为,奥维德抛弃战火的庄重而落笔于暖玉温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切入,以希腊和罗马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古罗马的社会现实、奥维德本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他对女性的基本态度等方面解读《爱经》,当可还作者一个历史的公正。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的《无题》诗朦胧多义,深有寄寓,阮籍的《咏怀诗》"兴寄无端","难以情测",诗的风格都极为隐约曲折,主要原因是二人均以深隐的内心世界为表现对象,着重抒发的是并非明朗径直的、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明白解释的人生感受。李商隐对阮籍的接受与继承,不在表面的形貌,而在真正的精神,二人在"诗心"上得到了真正的沟通。至诚的性格、至真的性情、心灵世界的相似的矛盾冲突、相似的人生境遇和相似的社会环境为他们"诗心"相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于1935年在美国出版的<吾国与吾民>是一部社会人类学的经典著作.林语堂以概括的笔调客观论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国民性格,其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著作的真实性以及对人类学学科精神的前瞻性对于现代人类学学科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的赋诗、言语引诗 ,展现了诗、乐、舞、礼由合而分的演变过程。春秋时的赋诗 ,既反映出诗与礼、乐、舞的统一 ,同时也呈现了诗在演变中与礼、乐、舞的分离。春秋盛行的言语引诗是诗与礼、乐、舞走向分离的产物。这一演示过程呈现出中国早期诗歌的礼用本质。孔子的《诗》论 ,与春秋赋诗、言语引诗体现出的诗学观念是一致的 ,它较为全面地阐发了以礼为核心的《诗》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在文学语言的发展道路上 ,林语堂先生以短小精悍的文章 ,积极探讨文学语言正确与健康的发展方向 ,他的文学语言观在社会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对今天的文学语言研究和修辞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漳州师院学报》2022,(4):88-94
在“对外讲中”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学写作策略的驱动下,林语堂海外时期用英语创作的科幻小说《奇岛》,因书写语言、目标读者等方面的非中国属性而具备异国属性、跨文化属性。通过小说中以劳思为代表的海外混血华裔形象,以孔子、庄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桃花源记》文学原型等三重中国形象的梳理,指出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具有自塑性与他塑性的双重属性。自塑形象表现为中国形象的正面性,是科技主流话语语境中对中国诗性智慧的重新确证,反映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认同;他塑形象则凸显为对中国形象的混杂化处理与隐匿化处理,反映出林语堂高超跨文化叙事能力。林语堂科幻小说的中国形象阐释,是自我与他者视域融合的形象学呈现。 相似文献
14.
张代春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11-15
在林则徐的仕宦生涯中,敬天爱民是他始终奉行的处世理念.林则徐谨守官方祭祀礼规和传统习俗,祭祀是林则徐政治生涯及日常政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百姓祈雨祈晴祭祀城隍神、纠察司隍神、观音菩萨、北方明神及西岳华山之神,为虎门硝烟祭祀海神妈祖,为教化民众祭祀各路先贤.作为封建社会的名吏,林则徐更多的是借助祭祀替百姓祈福,为民请... 相似文献
15.
16.
杨剑锋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1):95-101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早年襄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维新变法,提倡新学。失败后被革职。晚年以诗歌自遣,是清末民初“同光体”诗歌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林语堂属于靠写作致富的少数作家之一。其丰厚的经济收入是他独立人格、闲适生活的前提与基本保障,但也是影响他“被认识”、“被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甚至在一定时候成为损害林语堂形象的一张无形的网,而影响他被客观公正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他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义利兼重的金钱观,显然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背景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8.
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是引发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具体分析发展需要的产生、实现以及层次性的特点,是青年教师认识自身、解放自身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管理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胡应麟的古代小说功用论是其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基础,他以小说的文体独立为出发点,更定九流,首次将小说排在九流之内,释道之前,第一次在学术史上为小说争得一席之地。胡应辟从小说的文体特征、作家身份地位的改变、读者的接受心理、作家的创作心理等多方面分析了古代小说的社会功用,从而阐明了小说作为独立文体之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