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策问 《科学通报》1987,32(18):1369-1369
Sine-Gordon方程(SG)在非线性光学、超导、等离子物理与粒子物理等一系列领域中起着核心作用(参看文献[1]所列文献)。本文研究3+1 SG:的一类子方程,即限制的3+1 SG(见下文方程组(3))。从其Bcklund变换出发,借助Riccati方程,找到它的Lax表示。由此用田畴的方法,得到Miura变换与Darboux变换。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Schwarzschild度规下讨论SG方程,并探讨了相应的孤子解由[1],静态柱对称旋转度规为弯曲定时的SG方程为 (2) 由(1)、(2)式可化为为了在Schwarzschild度规下进行讨论,先将柱坐标系中Schwarzschild度规张量用Boyer-Lindquist坐标(t,r,θ,)表示:  相似文献   

3.
重力潮汐变化是固体地球对日、月及近地行星等天体引潮力的响应,是地球内部结构和介质分布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其他全球和局部动力学过程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拉萨台超导重力仪(SG)一年多连续观测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区重力潮汐变化特征.通过与LaCoste-Romberg ET20弹簧重力仪的对比观测,将拉萨的重力潮汐观测归算到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精密确定了SG的格值为-777.358±0.136nms-2V-1,比其厂家提供的格值小2.2%.观测结果表明,拉萨台SG重力潮汐观测精度非常高,标准偏差为0.459nms-2,4个主要潮波的观测精度均优于0.006%,近周日共振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可以作为区域重力潮汐基准,为青藏高原及其邻区重力观测提供参考.海潮负荷对拉萨重力潮汐观测的影响非常小,仅导致振幅因子不足0.6%的扰动;局部大气负荷效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但对重力潮汐和非潮汐变化的观测和研究的影响非常显著,气压改正导致SG观测的标准偏差显著降低.经过海潮和局部气压负荷改正以后,拉萨台SG重力潮汐观测与理论模型之间仍然存在大约1%的差异,可能与青藏高原活跃的构造运动和区域巨厚的地壳有关,当然,要得到确切的结论还有待观测资料的长期积累和相关理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内核平动三重谱线的实验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桥  孙和平  周江存 《科学通报》2009,54(22):3483-3490
固态内核的平动振荡是地球基本简正模之一, 又称为Slichter模,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椭率, 该简正模将会出现谱峰分裂现象, 产生三重谱线. 根据Slichter模的谱峰分裂特征, 采用全球地球动力学计划观测网中全球分布的6台超导重力仪(SG)的同步、长期、连续观测资料的积谱探测Slichter三重谱线存在的可能性. 分析结果表明, 在Slichter三重谱线可能出现的亚潮汐频段(0.162~0.285 cph), 6台SG观测平均噪音水平为0.0158 nm/s2, 可观测到全球谐信号的振幅为0.0152 nm/s2; 说明如果Slichter模存在, 就有可能被全球SG识别. 在全球SG观测中发现了周期分别为5.310, 4.995和4.344 h的一组全球谐信号, 恰好符合Slichter模的谱峰分裂特征, 意味着这组信号有可能来自于内核的平动振荡, 由此可以推断内外核边界的密度差介于PREM和1066A地球模型提供的相应数值之间.  相似文献   

5.
戴耀森 《科学通报》1982,27(18):1150-1150
本文首先利用平稳K相依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给出了双平稳随机时变信道最大似然序列检测定理一个新的、准确的叙述和证明。然后,导出了序列检测概率收敛速度的定量计算公式。最后,对序列检测技术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所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指出ZYJ7SG双杆型电液转辙机的应用背景,着重介绍了主要技术方案及特点,然后指出研制技术关键,进行可行性与经济性分析,并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指出ZYJ7SG双杆型电液转辙机的应用背景,着重介绍了主要技术方案及特点,然后指出研制技术关键,进行可行性与经济性分析,并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机集序列在拓扑意义下收敛定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贵 《科学通报》1987,32(2):88-88
Artstein给出了随机集序列在Hausdorff意义下的强大数定律,本文在更广泛的拓扑意义下给出了随机集序列几乎必然收敛的等价定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随机集序列在各种收敛意义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随机集积分序列的收敛定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楷 《科学通报》1987,32(7):555-555
文献[1]中给出了随机集序列的各种收敛性,本文在此基础上推广了文献[2]中关于随机集积分序列的收敛定理。  相似文献   

10.
二元周期序列相关函数的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超 《科学通报》1997,42(8):800-804
自1982年Olsen和Lempel等人利用有限域上迹函数理论构造出一类性能优良的密钥序列(称为Bent序列)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迹函数在扩频通信和密码学中的广泛应用.IEEE信息论专刊有关用迹函数构造伪随机序列的论文层出不穷,相继推出了诸如GMW序列,No序列,Kasami序列,Kumar-Moreno序列等许多具有良好相关特性的码序列.本文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设α_1,α_2,…,α_n为独立二项分布序列,且P(α_i=0)=P(α_i=1)=1/2。此序列的取值为0-1序列。在通讯编码中,为了评价密码序列,需要了解上述0-1序列的统计特征。本文将讨论此类序列的最大游程的均值与方差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生物序列分析在生物信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贝叶斯神经网络(Bayesian neural networks)及其在生物序列分析中的应用作了评述.首先,简要地介绍了生物序列分析的重要性并对分析方法作了回顾;然后着重介绍了神经网络的贝叶斯学习及算法,并分析了算法的优点,同时介绍了贝叶斯神经网络在生物序列分析中应用的一个实例;最后展望了用贝叶斯神经网络进行生物序列分析的前景及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毛经中 《科学通报》1985,30(24):1852-1852
本文仅考查有限、无环、无向、无重边的图。所有未加说明的术语、记号均见文献[1]。 正整数的非增序列π=(d_1,d_2,…,d_n)称为平面图的序列,如果存在一个平面图G其次序列恰好是π。此时也称G为π的平面实现。显然,如果π是平面图序列,则它必然满足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距平序列,南极Siple冰芯中提取的CO2序列和夏威夷MaunaLoa观测的CO2序列,分析了全球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CO2学增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隐马氏模型在生物序列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人们面对着“海量”的生物序列数据需要分析处理。生物序列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计算方法由核酸和蛋白质的序列推导出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依据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各种数学工具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序列分析。其中隐马氏模型就是一种日益受到重视的智能化方法,已在生物序列分析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着重论述隐马模型结构及其在生物序列分析中的主要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部近500年冬季温度变化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张德二 《科学通报》1980,25(6):270-270
本文根据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八个区域近500年的冬季温度指数序列或寒冬序列,讨论了冬温变化的特征。一、资料处理基本上按照“中国气候区划图”将该地区分成八个区域,并算得各区域内主要站点间冬温值呈显著相关,再利用史料中的冬季冷暖记载来重建历史气候序列。过去的工作~*已对Ⅰ—Ⅴ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如何编码它的三级结构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1~3].虽然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看起来非常不规则,但它编码的三级结构表现出明显的规则性.例如,许多蛋白质具有对称的三级结构,但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看起来象随机序列.因此人们对蛋白质序列关联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8],希望确定蛋白质序列是否是随机的.然而,这些研究给出了相反的结果,一些研究表明蛋白质序列与随机序列不可分,而另外一些研究认为蛋白质序列不是随机的.本文将研究3种小的α类蛋白质结构域.这些是具有对称三级结构的最简单的蛋白质结构域.我们将说明这些结构域的…  相似文献   

18.
马轩  杜雄明 《自然杂志》2004,26(1):31-35
本文以3个实例初步展示了生物信息学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第一例先在EMBL数据库中搜索到了15条棉属不同种的ITS序列,然后对它们作了亲缘树分析.第二例对PIR数据库中一条棉花脂转移蛋白的一级、二级结构作了分析之后,使用RasMol软件对典型的脂转移蛋白进行了三维结构观察.第三例对一条拟南芥EST序列作了Blast比对、ORF查找分析之后,将其翻译为氨基酸序列,然后进行了功能预测和同源蛋白的三维结构显示,最后对该EST序列进行了基因组定位.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黔北石膏洞两支石笋(SG1 和SG2)的12 个高精度230Th 年龄(误差为±2.5~55 a)和479 个氧同位素数据, 建立了全新世9.9 ka BP (相对1950 AD) 至今较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交汇区季风降水序列. 石膏洞δ18O 记录表明: 9.9~6.6 ka BP, 季风降水处于降水丰沛的湿润期; 6.6~1.6 ka BP, 该时段为降水逐渐减弱时期; 1.6 ka BP 至今石笋δ18O 最为偏正, 季风降水整体处于较弱期, 其长期演变趋势整体追随30°N 夏季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曲线. 利用时序分析方法, 对石膏洞与已发表的高分辨率石笋δ18O 记录分析发现, 石笋所揭示的全新世适宜期结束时间在不同季风区存在显著差异: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印度季风区的阿曼为7.2~7.4 kaBP, 东亚季风下的华中地区为5.6~5.8 ka BP, 而地处于两季风交汇处的西南一带则介于其中约为6.6~7.0 ka BP. 我们认为供应东亚季风水汽来源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变化, 是可能造成亚洲不同地区全新世适宜期结束时间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栓宏 《科学通报》1994,39(22):2028-2028
多元线性递归序列具有广泛的意义,起初对于它在Hurwitz积下,从Hopf代数角度研究者是Perterson和Taft,并在文献中得到推广;在Hadamard积下,本文作者给出了一些刻划.以上均具有局限性,为此,我们首次从Lie双代数的角度探讨了多元线性递归序列的代数结构,避免了Hurwitz积或Hadamard积下且数域特征为零的限制.本文均在特征任意的数域R上进行,且仍以二元线性递归序列为主,多元情形的讨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