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春秋》中出现有关赵氏家族的记载,“赵氏孤儿”的故事历经无数文人、艺人的改编和演绎,迄今已有多个版本。日本净琉璃歌舞伎《菅原传授手习鉴》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赵氏孤儿”故事的题材,吸收了中日两国中有关“赵氏孤儿”历史典籍的精华,并受到日本本土文化的影响。《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也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影响。近年来,《赵氏孤儿》这部传统戏剧及其故事也逐步通过影视、网络等多种手段继续传往日本。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前后,外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传播了西方文明,促进了以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近代思想启蒙:外报所传播的西方民主政治引发了魏源对封建君主制度的质疑,它所传播的西方自由贸易理论使魏源深刻认识到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外报对地理历史知识的介绍促使了魏源等人去"睁眼看世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隆回网隆回县文化局提供的材料《魏源澳门花园听琴》认为魏源笔下的“洋琴”很可能为“竖琴”。文章认为这是一种误读。根据相关材料论证,1848年魏源访问澳门,写作了《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诗中所描述的“洋琴”(即魏源所看到的“洋琴”)应该是古钢琴之一的“古翼琴”。  相似文献   

4.
湘西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源是湘西南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魏源(1794—1857)是清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宝贵思想。正因为如此,自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国人一直相当重视魏源研究。可以说,魏源研究是国内各个历史阶段的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5.
《世界知识》2008,(8):71-71
3月27日,由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所长渡边明次译著的首部日文版《孟姜女口承传说集》在日本出版发行。据悉,身为高中教师的渡边明次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2002年退休以后,他白费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并利用在中国的四年时间,走访了分布在中国十余个省市的梁祝故事遗存地,并拍摄了大量数码照片。如今,他已完成浩瀚的“梁祝三部曲”,将这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传播到日本,他也因此被称誉为“海外梁祝研究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魏源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界碑式”的人物。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轨迹是由经学而史学,其成就不在经学而在史学,他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过渡之先河;魏源晚年专心于佛学,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7.
魏源十分注意搜集西方新闻,提出了“夷情备采”的主张,意识到新闻的重要性;魏源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的译报思想,在中国新闻思想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魏源新闻思想还显得极不成熟。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失败,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研究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魏源和徐继畲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今天看来或许粗浅,甚至有不少缺失疏漏和错误。但毕竟起到了荜路蓝缕的作用,为当时士人和日本知识界提供了认识“西洋”的材料,成为1900年前中国出现的最佳世界知识教材。  相似文献   

9.
作为身处后台的幕僚,能否施展自己的治国韬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其辅政艺术,既使如魏源这样的旷世哲人也概莫能外。魏源人生的黄金时期,基本上是在幕府中度过的,他的主要思想大多成形、成熟于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想也多是以参谋辅政的方式进行实践的。毕生追求“经世济用”的魏源,充分利用幕府这个难得的行政参谋平台,以择木而栖、与时而变、为国而谋、躬身而为的精妙辅政艺术,将改革开放思想融贯其中,使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和“除草弊政”的政治抱负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历史悠久,并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各国。在汉字广泛传播的过程中,“韵”字也在日本传播开来。以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以及中日词典等为参考资料,针对“韵”在日本的流布与意义变迁情况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韵”流人日本后,其表示“风雅、情趣、气韵”等美学意义被淡化,而表示“韵脚或押韵的字;韵母;押韵”等语音学含义被保留和发挥。  相似文献   

11.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魏源对外思想的研究,多数学者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维出发,对其评价难免有拔高之嫌。实际上,魏源的涉外思想中传统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并未跳出旧有的藩篱。文章以《海国图志》为基本资料,对其对外思想给予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3.
北魏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重要阶段,形成了颇具时代特点的书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积极推扬、倡"尊魏卑唐"之论。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对康氏所概括的"魏碑十美"给予阐释,二是对其所分的"十六宗"予以辨析,三是对方圆笔法进行论述,旨在推进北魏书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乐府指迷》是南宋末季沈义父撰写的一本词学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是针对雅词创作而言,其主旨是为雅词创作制作艺术规范。而何谓雅词,在沈义父看来则不仅是词的旨意之雅,还包括下字用语的文雅。在其理论来源方面,则主要来自于吴文英的梦窗词和周邦彦的清真词,两者之间又以清真词为主。  相似文献   

15.
《魏源故里访逸录》收录文稿130余篇,图片近百幅,记述了魏源故里——邵阳境内的重要历史遗迹与古城变迁概况,重要历史人物和相关史事、诗联佳话与逸闻轶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近现代史上发生在邵阳境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较高的资料价值、浓厚的学术价值、独特的文献价值和较强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西晋陈郡袁準是当时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因正史无传,今综合各种史料对其名姓爵里、生平交游等进行考证。集中体现袁準思想的是其二部子书《正论》、《正书》,但宋代以后二书亡佚。今辑佚所得,共计15000余字。《正论》佚文主要围绕经学展开;《正书》佚文则保存了大量袁準的政治主张,因受唐代名臣魏征的推崇而入选《群书治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志怪小说《异苑》内容丰富,既记载了许多传闻逸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又涉及晋宋及前朝的诸多史实。但现有的校勘仍不尽如人意,现依据史书记载和唐宋类书引录的条目,就其中与史实相关的部分异文进行校勘整理。  相似文献   

18.
奏记以公府为对象,作为上行文的郑重性略次于奏笺。《文选》“奏记”类唯选阮籍《诣蒋公》一篇,为辞太尉蒋济之征辟而作。李善注引《晋书》以“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论其辞征之由,几成定论。其时司马氏与曹氏集团的斗争尚未表面化,阮籍辞征和对司马集团的政治态度无关,纯属个人服膺老庄处世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