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艺术美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佛教禅宗非逻辑思维深刻的影响。禅宗之渐顿思维、禅定思维、明心见性说直接作用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审美,形成了中国艺术美学的灵感思维、形象思维、虚静思维、文即心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胡祖豪 《科技信息》2012,(16):198-199
中国禅宗始于南北朝,达摩以楞伽经为传法经典,其后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受道家玄学思想影响发展成"禅宗"。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与审美上所形成的禅宗美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尤其是与老庄、玄学美学结合的一种美学观。  相似文献   

3.
美学范畴意境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中国神话思维理性成分不足,这正契合于意境的运思与言说方式。“伦理型”的中国哲学,其整体和谐观念与动态相因观念导致了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独特把握,形成了讲求直觉体悟、物我合一、虚实相生等意境特质。禅宗直觉体验、瞬间顿悟、玄妙的表达、活参领悟等思维方式与意境的运思与表达方式异曲同工。另外,中国汉字的象形表意功能,也促进了意境的孕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将现象学同禅宗美学放在一起,现象学的"直观出本质"与禅宗的"顿悟"有惊人的相似.重新认识禅宗美学的异质特性,我认为禅宗美学不仅具有能使人在超脱之后形成崇高人格品质,还认为禅宗美学就是一门关注人的科学,追求自由的人的科学.其最大特征是突出主体,关注主体,追求主体的自由,张扬自我.事实上,一部禅宗美学为人的自由境界的诞生和追求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在美学境界中,审美体验会深深受到各民族思维特质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庄禅思想,以它独特的思维运思方式──悟,渗透于中华民族的审美体验之中,也因而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殊的整体直观运思方式,进而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于是,正确地把握“悟”,便成了艺术审美体验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热;“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7.
郄光超 《科技信息》2013,(35):116-116
和谐美学是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以和谐思维方式演变的基础,借鉴自然科学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本文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现状入手,在概述其现实状况的基础之上,结合和谐美学的思维方式探讨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得出结论:坚持和谐美学的思维方式是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和谐美学的思维方式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印度古典主义美学是印度美学思想的成熟形态.古典主义艺术是印度艺术的典范.本文分别论述了印度古典主义美学思潮产生的文化背景,印度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于古典主义美学的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印度古典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它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了印度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上的独特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9.
杨卓  罗律平 《当代地方科技》2010,(6):151-151,173
一、僧家绘画艺术的历史沿革及成就。僧家艺术的真正形成,是与“三教合流”之思潮的兴起紧密同步的。唐末五代到两宋,禅宗极盛,大乘佛教中国化由此发展至极致。一方面,佛教以更简捷易行的方式得到普及和发展,并且以更加内在的方式作用于绘画及书法艺术,即禅悟意趣的渗透。另一方面,禅宗提倡不礼佛、不读经而直指顿悟、不重仪相。  相似文献   

10.
黄璜 《科技信息》2010,(31):I0107-I0107,I0143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的主要有三方面: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从整体上讲,儒、道、禅三家或多或少都会对每位艺术家产生影响。无论庄、易、禅(或儒、道、禅),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很难说虚谷是否专门或有意地接触和研究过美学。但虚谷作为中国的一位杰出的画家,在他的艺术作品里确实透露出了中国传统美学对其的影响。正如绪论中所述,虚谷虽然是一位有着探索创新精神的中国画家,但他的艺术追求却还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