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中日、中韩双边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深入,三国科学家共同开展合作与交流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科学家的需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已有的中日和中韩双边合作基础上,联合日本学术振兴会和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共同设立了A3前瞻计划项目,构建了中日韩区域合作的新平台,为三国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2003—2012年中俄(NSFC-RFBR)双边合作项目的背景、类别与机制。对双边合作交流项目和双边研讨会项目资助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项目资助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思考,并对加强双方未来合作的途径提出了若干建议。为双方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促进实质性双边合作提供了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本情况,以及拓展合作渠道、组织实质性合作项目等方面的进展,并简要阐述了近期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日本学术振兴会、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构建了中日韩区域科技合作的A3前瞻计划合作机制。其工作主要包括:召开亚洲研究理事会主席会议,举办东北亚科学论坛,并联合资助三国科学家在选定前沿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通过A3前瞻计划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促进了亚洲区域科技合作,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是中国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主要机构,通过资助创新性研究项目,提升中国基础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科研人才。NSFC历来重视国际合作,迄今为止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个基金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和交流。NSFC于1988年3月25日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在北京签定了科学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6.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基础研究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在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更是如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本文简要回顾了科学基金国际合作20年以来,本着为基金管理服务,为科学家服务的宗旨,不断开拓渠道,创新进取,努力营造良好环境的历程及取得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7.
人才培养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适时搭建了与国际组织合作的平台,利用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的优势,联合培养中国的青年科学人才。合作9年来,共有400余人次利用该渠道赴意大利参加ICTP组织的各种培训班、讲习班、研讨会、短期研究等活动,ICTP也通过该协议渠道,更多地培养了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学者,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使科学技术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日益活跃的国际科学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国际科学合作的深刻影响正逐步显现.面对新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工作应立足创新,更好地适应科学基金中心工作的需要,在加强支持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实质性国际合作的深入开展、加强国际合作政策调研等几个方面做出有利于科学基金整体发展的努力,为提高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做出前瞻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研实力迅速提高、科学家开展国际合作意向和能力的增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简称基金委)的重视及投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下简称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按照国家大政方针和科技国际合作发展规划,在“平等合作、取长补短、互惠双赢、立足前沿、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原则指导下,围绕科学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基金中心任务,把握新时期国际科技合作的趋势和特点,努力开拓新的局面。2006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基金委抓住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稳步发展的大好时机,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外事…  相似文献   

1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年立项项目清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8年度申报项目评审工作结束。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科学技术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求和专家评审结果,经研究决定,批准74个项目立项(项目清单见下表),其中:农业领域10项,能源领域9项,信息领域8项,资源环境领域7项,人口与健康领域14项(含传染病专项2项和中医药专项4项),材料领域7项,综合交叉领域10项,重要科学前沿领域9项。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统一安排,这批项目将于2009年启动实施。  相似文献   

11.
12.
当今世界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Internet在全球迅速普及,使得现代商业具有不断增长的供货能力、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和不断增长的全球竞争三大特征。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必须改变自己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来适应这种全球性的发展和变化。商务活动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无纸化,即网络贸易,已成为各国商务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作为全球物流和资金流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采购商纷纷看好的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基地,拥有电子沟通能力是国内银行、企业所必需的,网络贸易,是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经之路。一、传统国际贸易方式的不适应性在国际贸易与商业领域中,传统的贸易方式至少涉及5方当事人:进口商、出口商、进口方银行、出口方银行及船公司。其业务流程见图1。站在现代商业与科技的高度来看,这种通行已久的传统国际贸易与结算系统和手段有着诸多不适应性:1.资金流与物流分离物流是指商品的实体流动,通过买卖双方成交、订货、运输、保险、清关等环节流动;而资金则通过金融机构流动。物流本身各个环节也是分离的,不同的机构为商品交易提供各阶段的服务;资金流中又有多家银行参与,扮演贷款、开证、通知、议付等不同角色。在这种贸易模式中,没有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或机构来提供全套服务。2.环节多、周期长如图1所示,传统国际贸易结算至少需要12个环节,一般贸易周期约为25天,仅信用证处理即需要7~10天。这些繁琐的环节再加上币种、语言、文化、管制等外围环节,使国际贸易变成了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过程。3.效率低大部分国际结算业务都需要靠人工操作,人工处理大量单据:如发票、提单、装箱单、原产地证明、检验证明、保险单、报关单及信用证等。再加上陈旧的交流方式:如邮寄、传真等,使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服务大量用于单据处理及与各方的交流协调,因此国际结算部门往往是银行最庞大的部门。4.成本高据联合国估计,全世界现有国际贸易年度总额60 000亿美元中的7%(即4 200亿美元)为管理成本,这高额的管理成本中很大部分是由于管理与流通的低效率造成的。5.风险高假合同、假单据给进出口商和银行带来高风险;而进口商和开证行故意制造、寻找不符点(discrepancy)常使得国际贸易无法正常进行。二、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商贸领域电子商务(e commerce)的蓬勃发展使电子化经济(e economics)逐渐成型,使传统的国际贸易产生革命性变革,将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推进到网络贸易(internet trade)的新世纪。1.什么是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在网络交易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在线国际交易,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与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网上自动处理。2.网络贸易的平台网络贸易的平台Bolero.net是由传统国际贸易中分别代表资金流与物流的两大机构SWIFT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环球银行间财务通讯协会)和TT Club(Through Transport Club,运输俱乐部)各出资50%共同开发的。BOLERO(Bill of Lading Electronic Registry Organization)这个组织成立的宗旨在于联合银行、企业、运输业、保险公司、海关与政府等所有贸易链成员,通过开放且中立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Bolero.net,为全球贸易链成员提供跨行业的电子化商业环境。SWIFT的主要业务就是安全传送各会员国之间专有的国际金融业务通讯。该组织目前服务遍布全球189个国家的6 700个金融机构,平均每日处理全球超过2万亿美元的金融支付指示,所以SWIFT最适宜扮演全球贸易的资金流中心。而TT Club服务对象包括80个以上国家的海运、港口、货物承揽等后勤相关行业,其业务涵盖全球2/3以上的货运船队,1 725个港口,5 890个后勤相关行业,所以TT Club足以扮演全球贸易的物流中心。因此这两个机构的合作,是电子商务中资金流与物流整合的最佳典范,也最适合发展全球通用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3.网络贸易的运作Bolero.net平台是一个开放性与中立性的组织,它提供先进网络科技和交易保障,具有吸引大型国际性企业正式注册的优势,受到全球贸易链成员的重视,堪称全球最大的B2B(商业对商业)应用系统。Bolero.net专业化的服务,让其使用者可以在其开放性平台上轻松地接收与传送贸易文件,快速完成国际贸易各环节的作业程序。交易前,主要指交易各方在交易合同签订前的活动,包括在各种商务网络和Internet上发布和寻找交易机会,通过交换信息来比较价格和条件、了解对方国家的贸易政策、选择交易对象。交易中,主要指合同签订后的贸易交易过程,涉及银行、运输、税务、海关等方面的电子单证交换,即EDI。交易后,在交易双方办完各种手续后,商品交付运输公司起运,可以通过电子商务跟踪货物;银行审核电子单证,按要求对外付款,实现整个交易过程。三、网络贸易方式的优越性1.安全快捷Bolero.net平台中最重要的服务项目有下列两项:(1)核心商务平台(Core Messaging Platform;CMP)以公开金钥与私密金钥的电子锁签章方式和加密技术以达到身分确认、不可否认、贸易资料完整等特性,确保所有贸易文件的交易信息能够安全快捷地传送至信息接收者。(2)所有权档案服务(Title Registry Service)Bolero.net提供一种电子式海运提单,称为Bolero提单(Bolero Bill of Lading; BBL),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在线监控契约及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服务。2.运作标准化(1)遵循网络贸易的国际惯例 Bolero.net的工作守则遵循国际商会(ICC)的国际惯例,适用于国际公认的电子商务游戏规则eUCP条款,这意味着Bolero的会员在进行网络贸易时有统一的、公认的标准规范会员的行为。(2)规范网络贸易的法律保障 网络贸易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法律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跨国交易时物权转移与货款支付等法律问题相当复杂。Bolero规则全集(rulebook)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全球18个主要司法领域的电子商务法律,是一独创的多边契约(multiparty contract),规范所有网络贸易文件的法律效力与纠纷的解决方式。(3)贸易单据标准化 目前国际贸易中的单据交换,如订单、订船、跟踪货运等都可在网上进行。但由于单据种类复杂,涉及面较多,必须开发出一套国际上接受的标准电子单据格式,在网上传递并处理单据,这样才可能实现网络贸易。Bolero.net采用新一代的扩展置标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自行开发出“boleroxml单据定义全集”(BXDD-boleroxml document definitions),有可能成为网络贸易结算的行业标准。综上所述,网络贸易方式使得商品和资金的流动都在互联网这一系统内完成,并几乎包括了贸易的全部环节和功能。它将复杂的交易环节、众多当事人都集中到一个平台上,使得贸易结算处理分散化的弊端得以解决,从而大大简化单据交流等程序,缩短了单据处理周期,节约了管理成本。据Bolero.net的首席执行官Barry Morse称,网络贸易方式下的管理成本将减少到传统贸易方式的50%。同时,贸易单据标准化使得信用证业务中的不符点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减少了因不符点争议而引起的拒付现象,降低了贸易结算中的风险。网络贸易提高了贸易融资的透明度,所有当事人都可实时追踪交易过程,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从而降低了风险。四、中国在网络贸易中的机遇和对策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1世纪的主流商业模式是网络贸易。中国作为全球物流和资金流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抢先行动,参与网络贸易规则的制定,进而在全球网络贸易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最大机遇。中国应抓住机遇,根据财力、国情,制定长远规划,分步、分阶段实施,发展网络贸易。这包括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子商务的法制建设,建立可靠的安全机制,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主动与国际接轨,鼓励电子商务领域的国际合作,紧跟国际先进技术等。网络贸易将市场的空间形态、时间形态和虚拟形态结合起来,将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成开放的、良性循环的环路,使参与者以市场为纽带,在市场上发挥最佳的作用,得到最大的效益。相信网络贸易的发展会带给我们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于科技的投入持续加大,我国科学家以各种方式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仅资助我国科学家参加、组织各类学术会议,也重点资助各种有实质内容的合作研究类项目。伴随着科学基金总量的进一步增加和在国际合作中突  相似文献   

14.
细胞膜上存有一种以鞘脂(sphingolipids)和胆固醇(Ch)为基本成分的微域(micro—domain),近年来引起广泛注意,本文作者曾予简介。鞘脂所含长的多饱和脂酰链呈高度有序排列,在其紧密填充之间又散布大量胆固醇,形成了质地较致密的富集胆固醇的小斑块结构,而其周围膜介质的流动性较强,因此该结构经常处于浮动状态,类似江流中拖运的木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987年9月29日——10月1日在联邦德国的特里尔(Trier)召开了术语学和知识工程国际会议。近年来,计算机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正逐渐由数据处理机变为知识处理机。在这个革命性的变革中,以知识单元和知识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术语学和知识工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在人—机交互界面的研究,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研究以及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的研究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这样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已可把某些成果付诸实用。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术语学情报中心(INFOTERM)、术语学和知识转换学会以及特里尔大学共同组织“术语学和知识工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还得到了欧洲共同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这次会议的目的是:1.促进在术语学和知识工程研究中的国际合作;2.为科学界和工业界会聚一堂共同讨论提供论坛;3.把术语学和知识工程研究中的新技术介绍给潜在的用户。这次会议的论题主要有七个方面:1.哲学、逻辑学、符号学;2.术语科学;3.计算语言学、形式语言、自动翻译;4.情报文献研究;5.知识工程、人工智能;6.知识和信息的表示和转换研究;7.人因工程研究;为了弄清术语系统和知识系统的结构,上述七个方面都要力图探讨知识和术语的基本单元,这些单元的联结方式,它们的分类系统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会议还同时举办展览会,展出在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机器翻译、人机交互、术语数据库、知识表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书刊杂志。(冯志伟寄自联邦德国斯图加特)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国际合作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在生物技术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利益冲突和伦理问题,比如科学合作项目的安全性问题,知情同意问题,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益分享等。因此,有必要遵循平等互利,尊重人权,共同参与以及不伤害原则。  相似文献   

17.
2007年8月中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在宁夏银川市召开“2007年度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经验交流会”,就我国基础研究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大环境下的国际合作问题展开研讨。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了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利他”问题。何谓“利他”?顾名思义即为有利于他人。在国际科技合作的舞台上,“平等互利,优势互补”是被普遍遵守的原则。合作是以参与方利益趋同为基础的,追求合作伙伴所具有的某种优势条件为己所用是源动力。  相似文献   

18.
术语是文化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同语种的术语随着人类文化交流而互相沟通,乃是古今中外的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据史书记载,我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许多实物和资料,其中就有许多术语,例如“葡萄”(大宛语budaw)、“首蓿”(大宛语buksuk)等。佛教的引进,带进许多宗教术语,例如“罗汉”、菩萨”、“涅槃”、“舍利”等。公元十七世纪以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又不断引进了大量新术语,据《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收集,共达一万余条,如“雷达”、“坦克”、“泵”、“阀”、“沙发”、“咖啡”、“爱克斯光”、“奥林匹克”、“马拉松”等,至今仍在广为使用。汉语术语传入国外也很多。例如在英语中把“瓷器”称为china,于1634年见于文字,但是把“中国”称为China,最早见于1555年,其词源来自汉字秦”,古希腊语称“中国”为Sinai,也源于“秦”字,现代英语中仍使用其词根如sinology(汉学)、sinologist(汉学家)等。又如中国的“茶”,英语中称为tea,始见于1660年,乃是厦门话“茶”字的音译,但是按当时的“官话”反音“cha”来音译为chaa,比称tea早72年,至今在俄语、日语、葡萄牙语中都用cha音,法、德、意、西班牙、瑞典、丹麦、土耳其、波斯语中都与cha音相似。还有许多如jiaotsi(饺子)、tofu(豆腐)、wontan(馄饨)、sampan(舢板)、suanpan(算盘)等都常见于英语中。这些术语都源于中国,其定义的“专利权”属于中国。但是,还有些汉语术语在国际交流中并不确切,在中外辞书中对一些术语的定义和说明存在不少差异,例如“针灸”、“太极拳”、“武术”、气功”等。关于“针灸”。在《汉英科技大词典》(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收词目30余万条)中,有术语“针术”,英译为acupuncture,needling,stylostixis;“针灸针”英译为acupuncture needle,acupuncture pin;“针刺麻醉”英译为acupuncture anesthesia;“针刺疗法”英译为acupuncture;acupuncture therapy,没有提到“灸”。《汉英词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收词目5万余)中把“针灸”英译为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汉英综合科学技术词汇》(Comprehensive Chinese-Englis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收词目8万余)中没有“针灸”,也没有“针刺疗法”。《英汉科技大词库》(An English-Chinese wordbank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收词目105万条,可能是国内收词目最多的辞书)中有英文词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针术、针刺疗法”;acupuncture anesthesia汉译为“针刺麻醉”;acupuncture therapy汉译为“针刺疗法”,moxibustion汉译为“艾灸术”。《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A Modern Comprehensiv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收词目23万条)中,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法)”,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汉译为“针灸”。《新编英汉科技大词典》(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收词目25万余)中,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法)、针术”,acupuncture anaesthesia汉译为“针灸”。《英汉科技词汇大全》(ENCLISH-CHINESE THESAUR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版,收词目20万条)中有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疗法”,moxibustion汉译为“艾灸术”。国外出版的辞书中,《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 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中,acupuncture解释为“pricking or puncturing of the living tissues of the human body with fine needle to cure disease,to relieve pain and as a local anaesthetic),汉译为“[医]针灸;针刺法;针术(用细针在人体生机组织上穿刺,籍以治病减除疼痛,并作局部麻醉。”英语中并没有moxibustion一词,汉译中却把“灸”拉进来,并且以“the living tissues of the human body(汉译为“人体生机组织”)代替“穴位”,说明对“针灸”的定义是不确切的。《科学技术大词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Third Edition,Includes 98 500 terms with 115 500 definitions)中解释acupuncture为:“[MED]The ancient Chinese art of puncturing the body with long,fine gold or silver needles to relieve pain and cure disease”。讲得也不确切,并且没有“moxibustion”一词。解释得最详细的还是《世界书籍词典》(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 (A Thorndike-Barnhart Dictionary Published exclusively for World Book-Childcraft international.Inc.A subsidiary of the scott & Fetzer Compary),书中对acupuncture解释为“The puncture of the skin or body tissue with needles,prac ticed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and recently introdliced into modern Western medicine,especially as a method of producing local anaesthesia。”该书中又说明了acupunture词的来源〔Latin acus needle+English puncture〕,又附图二幅,一幅为some facial puncture points,一幅为some body puncture points,这里用puncture point代替“穴位”。书中还有“moxibustion”一词,解释为“use of moxi in medicine especially as cauterizing agent;next,the doctor resorted to an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treatment called moxibustion”。这也许是国外辞书中最为详细的解说了,但是仍然不够确切。有趣的是“moxibustion”一词,乃是由“moxa”和“combustion”二词合成的。前者指“艾”,后者为“燃烧”,合起来与“艾灸术”相对应。但是“艾”字为什么用“moxa”呢?原来这是“艾”字的日语发音“きぐさ”的音译。这可能是由于“艾灸术”从日本传入欧洲之故,虽然“艾灸术”源于中国,可是国外术语中没有汉语的痕迹。再看术语“太极拳”。《汉英科技大词典》中没有收进。《汉英词典》中,先有汉语拼音“taijiquan”,英译为“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打太极拳”英译为“do taijiquan”。《现代汉英综合大词典》中有“shadow boxing”汉译为“与假想对手做的拳击练习;想象或虚构的斗争;太极拳。”《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中有“shadow boxing”,解释为“sparring against an imaginary opponent (for practice);汉译为“与假想对手斗拳;太极拳。《世界书籍词典》有“shadow boxing”解释为“boxing with an imag inary opponent for exercise or training。figurative,fighting with imaginary opponents:……”。其他辞书中皆不见有。再看术语“武术”。《汉英词典》中有汉语拼音“wushu”,英译为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formerly cultivated for self-defence,now a form of physical culture”。《现代汉英大词典》中有“Martial arts”,汉译为“东方武术”,《世界书籍词典》中有“martial art”,解释为“any one of the Oriental arts of fighting or self-de fence,such as karate and aikido”。文中“karate”为汉字“空手”或“唐手”,日语发音为“カテテ”的音译,指日本的“空手道”;“aikido”为汉字“合気道”,日语发音为”ァィキトゥ”的音译,指日本的一种不使用武器、类似“摔跤”的一种运动。用这些来说明中国的“武术”,当然不够确切术语“气功”,《汉英科技大词典》中英译为“breathing technique”;《汉英词典》中英译为“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与“气功”的真正概念相距甚远。其余辞书中皆不见有。值得提出的是,在《汉德词典》(CHINESISCH DEUTSCHES WRTERBUCH)(AKADEMIC-VERLAG BERLIN,1985)中,收进了“针灸”、“太极拳”、“武术”、“气功”、“穴位”、“经络”等汉语术语,都有德语说明。例如:“针灸”——ZHENJIU Chin Med Akupunktur und Moxibustion。“太极拳——TAIJIQUAN Schatten——boxen(traditionelle chin.Gymnastic).“武术——WUSHU.Chinesische Kampfkunst (traditionelle gynastische Disziplin u·akrobatische Kampfsymblik auf der Buhne)、“气功”——QIGUONG(Chinesisches) autogenes Training。“穴位”——XUEWEI chin Med Akupunkturstelle。“经络”——JINGLUO chin Med regulrer kanal Akupunktur-kanal。这些说明可能是从上述的一些辞书中摘录下来的。在《苏联百科词典》(СОВЕТСКЦЙ ЭНЦИКΛОПЕДИЦЕСКИЙСΛОВАР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中,对“针刺疗法”解释为“针刺一定穴位(约600个)以治疗多种神经病、变态反应病及其他病症。“灸法”解释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在一定穴位的皮肤表面上用艾条(艾柱)等进行薰灼。至于“太极拳”、“武术”“气功”、“穴位”、“经络”等皆无介绍。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从我国出版的辞书如《新日汉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汉日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来看,对上述术语的介绍都太简单,难以起到应有的交流作用。从日本出版的《中日大辞典》(爱知大学中日大辞典编纂处编,1980年版)和《学研国语大辞典》(学习研究社,1975年版)来看,对上述术语的介绍也各有差异。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对一些重要术语,需要尽早实行标准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文化交流也日益扩大。1982年,ISO已颁布了“ISO 7089-82《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为汉语术语走向国际创造了好条件。我国也已颁发了国家标准GB 1.6-88《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标准编写规定》、GB 10112-88《确定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12346-90《经穴部位》等。为了使汉语术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为改革开放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建议:一、尽快制定一些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标准,给以确切的定义和外语译文,以利国际交流。二、在GB 10112-88后面再补充一条。即:5·7·4汉语术语的音译。在国际交流的文献中,凡属中国特有的、由中国给以定义的术语,应使用汉语拼音作音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