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油井多层合采是一种常见的油藏开发生产方式,但是多层合采常会产生层间干扰现象,降低原油采收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干扰系数进行分注分采的调整方法。以SZ油田多层合采层间矛盾突出从而进行分采调整为实例,针对实际生产矛盾与小层地质特征,结合五个不同的干扰系数,提出了三十种分层开采的调整方案。定含水率对比不同方案的预测结果,考虑到海上油田平台寿命有限,同时采用了定年限的对比优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分层开采方式使生产得以改善,定年限和定含水率方法各自最优的调整方案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7.79%与2.63%。为非均质多层系油层的分层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油田的进一步开发,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一口井同时开发两个层间差异较大层系,已成为油田分层采油生产主要面临的难题之一.特别对于非均质油藏因为其层间物性差异大,层间干扰矛盾更为严重,出现层间动用不均衡,为了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消除或减少油层层间干扰,充分挖掘油层潜力,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和采收率,有必要使用分层开采的抽油泵.2010年在罗庞塬作业区试验了5口分采井,效果较明显,以下介绍胜利分采泵工作原理、技术规范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特低渗透油田,一些特低渗透油田甚至是储量惊人的整装级大油田,因此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采效果及最终的采收率对挖掘我国石油开采潜力,持续提升石油产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作为陆地石油开采大国,近几年在特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为石油开采向低渗透油田挺进打下了基础。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对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某油田在创新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的应用为例介绍了超前注水技术,希望为广大低渗透油田创新开采技术,提升采收率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稠油增效注蒸汽开采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稠油老油田注蒸汽开采的效果,通过对制约稠油热采中后期热采效果关键因素的分析,应用了通过提高驱动能量、扩大蒸汽波及体积来提高注蒸汽开采效果的增效注蒸汽开采技术.该技术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表明,非均质岩心驱油效率可提高16.5%.至目前该技术已在河南稠油油田矿场应用170多口井,有效率84.6%,吞吐井的采收率可提高7%~13%,汽驱井组的采收率可提高12%.稠油增效注蒸汽开采技术为河南稠油油田开发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确保稳产上产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5.
延长东部油田广泛开采的是低-特低渗透的长6油层,目前适用于特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标定方法少。通过研究,优选出适合延长东部油田长6油层的系统的采收率标定方法,为储量计算、开发方案编制、开发效果分析提供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丽  郭轩  孙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4):5610-5614
为解决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后,部分油组层间矛盾加剧,注入流体多沿高渗条带及大孔道突进的问题,通过对渤海JZ油田储层非均质性、温压系统、边水能量、地层水矿化度等因素的分析以及三管并联模型开展系列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后弱凝胶调驱可行性。结果表明,弱凝胶体系先进入渗流阻力较小的高渗层,增加其渗流阻力,使得注入压力增加,中、低渗层吸液压差随之增加,吸液量增加,且注入水转向进入中、低渗透层,使其剩余油饱和度降低,动用程度增加,弱凝胶调驱阶段采出程度为17.81%,最终采收率值为71.62%。可见,弱凝胶调驱可作为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后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永宁采油厂对部分油井原开采层和新射开层进行了分层压力测试,发现原有的开采层经过多年开采,由于特低渗透的特殊地质环境,地层亏空严重,通常原开采层和新射开层之间的层间压差高达5 MPa以上,层间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双(多)开采后,出现了高压层向低压层倒灌的现象,严重影响油田开发,针对这种情况,永宁采油厂开展了分层采油技术工艺应用研究,解决多套层系同时开采的层间矛盾。  相似文献   

8.
李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3):6855-6861
针对哥伦比亚圣湖能源油田浅层稠油开采的工艺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采收率的几项关键技术,为应用于水敏性强的浅层稠油开发需要。为此在稠油开采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室内评价研究。通过对国内稠油开发的关键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出了圣湖能源Moriche油田浅层稠油油藏开发的几项关键技术,对该油田稠油开发过程中产量和采收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滨南油田毕家断块沙三下亚段属于多层砂岩、强非均质性油藏,其纵向上含油小层多达58个,开发过程中暴露出层间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分析,提出利用K-均值算法对小层进行分层聚类,建立定量化的开发层系划分标准,指导开发层系的划分。通过K-均值算法将滨南油田毕家断块沙三下亚段细分为三套开发层系,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利用K-均值算法对开发层系进行定量划分是可行的,细分开发层系后渗透率极差变小、层间矛盾减缓,预测15年后采收率提高13.4%。  相似文献   

10.
层间非均质砾岩油藏水驱油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砾岩油藏层间非均质性强,开采过程中层间矛盾突出,剖面动用差异大,油藏整体采收率低的特点,以新
疆油田七区克上组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不同非均质程度模型恒压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组并联水驱油实验
中,渗透率越高的岩芯越先启动,含水率上升越快,无水采收率越低,驱油效率越高;层间渗透率级差越大模型驱油效
率越低,与高渗岩芯相对渗透率级差大于8 的岩芯并联驱替不能启动;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等单模态或双模态孔隙结
构岩芯驱油效率较高,砂砾岩和砾岩等复模态孔隙结构岩芯驱油效率较低;增大并联模型驱替压差后中低渗岩芯驱油
效率增大,含水率上升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1.
针对最新提出的注入水低矿化度提高原油采收率问题,展开了对低矿化度水驱技术全方位研究。通过对文献 调研、实验和油田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低矿化度水驱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黏土微粒迁移储层微观改造和润湿性转 变,其机理包括微粒迁移、多官能团离子交换、阳离子交换、高价阳离子桥接、双电层离子扩散、pH 值变化、低界面张 力、降低油水流度比、盐溶作用和胶结物溶解等,各种机理相互协同作用增加原油采收率,由于储层条件不同,会出现 某种机理缺失或者某种机理占主导的情况。如果油田具备低矿化度水驱的必备条件,那么控制好注入水的矿化度便 能够提升5%~20% 的原油产量。低矿化度水驱技术不仅成本低、油田施工步骤相对简单和环境污染小,还可以用于开 发海上油田,充分展现了该技术在未来油田开发的潜在价值和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主力油田多已进入开采中后期,其开采难度进一步增大,微生物采油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剩余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对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认识不足、激活剂配方筛选周期长等问题,限制了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现场推广应用。通过分析油藏中群落结构差异及环境因子与优势菌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定向激活油藏微生物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指导。本文通过物种组成分析、物种多样性分析、PcoA分析以及冗余分析方法对油藏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油田注水井和生产井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L油田的注水井和生产井间的物种组成差异不明显;在物种丰度、物种均度以及物种多样性上,A油田和L油田的均表现出差异不明显情况;但在基于属水平的注水井和生产井间的物种相似性上,A油田表现出较低的相似性,而L油田则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环境因子分析中,L油田中的微生物群落与含盐量相关性显著,而A油田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则与温度、pH和SO42-浓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油田开发中途停产对油田开发规律、油田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影响至关重要,是油田进行开发调整不可忽略 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停产阶段前后油田的开发规律,将停产前和复产后的产油量、含水变化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停 产关井对产量趋势的影响。从油田实际生产出发,依托实际油田生产数据,利用含水率和采出程度关系曲线、无因次 单峰周期模型、产量递减模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停产前和复产后油田的可采储量和最终采收率。通过多种油藏工程 方法相互验证,判断长期停产对油田开发以及油藏特征的影响程度,指明停产阶段地层能量恢复和油水重新分布、运 移对油田开发产生的有利影响,填补油田长期大范围停产对油田开发规律影响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为同类油田的开发 规律分析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斯坦CB油田具有埋藏浅、胶结疏松、地下原油黏度大、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高孔高渗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后,地层非均质性加剧、注水波及效率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油水关系日趋复杂,开发效果亟待改善。开展聚合物驱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优选适合CB油田特征的抗盐聚合物体系,实现封堵高渗流通道、改善吸水剖面、增大水驱波及体积,达到深度调驱、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在油田4个井组应用聚合物复合弱凝胶实施聚合物驱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复合弱凝胶有较强的适应性,注聚施工后井组平均日产油量增加了21. 7 t,平均含水下降了7. 7%,降水增油效果显著,累计增油超过2×104t。建议在该油田针对不同区块的地质油藏特点精选注聚井组,通过推广应用逐步扩大注聚规模、形成集中效应,不断提升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选取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块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的调整,进行了井网转换和井网加密可行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最优转换时机。研究结果表明: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转为交错排状后,增大了波及系数,提高了水驱动用程度,改善了地层压力场,提高了同期采出程度,其最优转换时机为含水率75%;对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有针对性地采取中心加密,加密井采取先采后注的策略,可提高区块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且生产2年为加密井最优转注时机;所研究油藏最优的调整方案为2007年进行加密,并于2009年对加密井进行转注。对同类油气藏中后期调整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辽河油田低渗透油藏的地质储量占各类油藏地质储量的7.7%,开采程度较低。处于中晚期开发阶段的辽河油田,挖掘渗透油藏的地质储量,其采收率如果能够提高1%,那么将会获得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压裂是改造低渗透油层提高油井产量的强化措施。本文以欢北地区低渗透油层——杜家台油层为例,对低渗透油层压裂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适合低渗透油层的及压裂液、支撑剂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7.
摘要:渤海A油田是典型的边底水合采的稠油油藏,基本没有无水采油期, 笼统注水后表现出注水井各层段吸水不均匀,注入水单层、单向突进问题比较严重,生产井的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加快的特点,为进一步挖潜油田剩余油,全面掌握各单砂体的水淹状况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油田小层平面水淹图的研究是将注水井的注入水劈分到对应的油井上,然而,对这种边底水能量较强的天然水水侵量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笔者将等值渗流阻力法应用到边底水水侵量的计算中,摸索出一套定量分析边底水稠油油藏单砂体水淹规律研究的方法,并将其计算结果与油田实际生产动态对比,相对误差较小,为海上同类油田水淹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新疆塔河油田1区低含水期稳油控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油井生产形成压力降落大于油水密度差引起的重力差时,砂岩底水油藏锥进即会发生。塔河油田1区通过采取已有直井减小油嘴以降低生产压差约0.25MPa、新投产直井选用小油嘴工作制度、高含水井关井压锥、水平井陆续投产及TKl06H、TKl08H以略低于临界产量方式生产等措施,使油藏达到降低水油比、产量递减变慢目的,从而在低含水阶段末,采出程度达到4.85%,远高于采取控水措施较少的2区三叠系中油组的0.5%,起到稳油控水、提高最终采收率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卫城油田低渗复杂断块油田存在的层间吸水不均,层间矛盾突出,井况事故严重,注采完善程度低,油井严重供液不足,稳产基础差等问题,通过加强地质基础研究、深化储层、构造认识等一系列的做法,落实了剩余油的地区分布量,介绍了挖潜改造措施,使开发效果得到显著改善,水驱控制程度变好,区块连续三年实现产量上升,采油速度上升,投入产出比为1∶1.67。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提出了注水开发老油田的分析指标,为老油田的稳产积累了认识资料。  相似文献   

20.
西区油田属于特低渗透、低压、低产油藏,压裂改造技术是低渗油田开发的关键技术。综合国内外二次压裂方面理论分析、油田实践、室内实验等方面的调研研究意以及前期二次压裂资料分析,认为储层厚度大于8 m、初期产能低于3.5~4 t/d、目前单井产能低于0.8~1.0 t/d、长期注水不受效的低产井适合转向压裂,而单井产能低的其它类型井可采取简单的重复压裂或者多级充填压裂。针对井网,优化出了不同井网位置处油井的二次压裂的裂缝缝长、加砂规模、砂比、排量等参数。2口改进工艺试验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