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认识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 ,文中从时间、液固比、烷基链长、质量浓度、表面性质等方面研究了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静态吸附性质 ;从烷基链长、质量浓度和表面性质方面研究了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动态吸附性质 ,说明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吸附性较强 .这为进一步研究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驱油中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润湿反转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近年来国外针对润湿反转作用提高采收率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一种测定润湿角的方法——双滴双晶法(DDDC).对比了近几年国外常用的几种润湿反转剂.研究表明:阳离子、阴离子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有效作用浓度以及作用机理上存在明显区别.综合各种试验结果,认为含有聚氧乙烯(丙烯)基的阴离子或是非离子活性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最后通过分析固体表面润湿反转导致的油珠剥离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力学变化规律,发现润湿反转作用主要受到固液界面张力的影响,而油水界面张力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剂对固液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储油砂岩表面的zeta电位对油水渗流过程的影响。方法用电渗法测量砂岩表面的zeta电位,用岩心驱替法测渗流过程。结果加入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砂岩表面的电性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砂岩表面的负电性逐渐减弱至不带电,最后变为正电。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驱油实验证明:zeta电位与渗流过程关系密切,零电位时,油的渗流最好,有利于残余油的驱出。结论zeta电位影响着渗流过程,零电位对渗流过程最有利.驱油剂对砂岩表面电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深入认识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文中从时间、液固比,烷基链长,质量浓度,表面性质等方面研究了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静态吸附性质;从烷基链长,质量浓度和表面性质方面研究了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动态吸附性质,说明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吸附性较强,这为进一步研究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驱油中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通过流变性实验,分析了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流变性的影响;通过可视化的微观驱油实验和人造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粘弹性和界面张力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了该二元复合体系对水驱后残余油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实验用的两性表面活性剂体系与油可以达到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无碱二元体系的粘弹性影响非常小.在驱替水驱残余油过程中,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可以同时发挥活性剂的超低界面张力作用和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作用,使该二元体系的采收率高于单一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和聚合物驱油体系,并且该二元体系的粘弹性越大,采收率越高.界面张力由10-2 mN/m降至10-3 mN/m时的最终采收率均高于界面张力为10-2 mN/m时增加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两种情况下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及界面张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驱油用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羧酸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烷基多糖苷表面活性剂、Gemini表面活性剂、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指出Gemini表面活性剂、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中应用需解决的问题和国外近年较重视驱油用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趋势;总结了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与降低界面张力性能的关系,指出研究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低界面张力形成机理对指导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通过流变性实验,分析了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流变性的影响;通过可视化的微观驱油实验和人造岩心驱油实验,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粘弹性和界面张力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了该二元复合体系对水驱后残余油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实验用的两性表面活性剂体系与油可以达到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无碱二元体系的粘弹性影响非常小。在驱替水驱残余油过程中,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二元复合体系可以同时发挥活性剂的超低界面张力作用和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作用,使该二元体系的采收率高于单一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和聚合物驱油体系,并且该二元体系的粘弹性越大,采收率越高。界面张力由10^-2mN/m降至10^-3mN/m时的最终采收率均高于界面张力为10^-2mN/m时增加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两种情况下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界面张力、乳化性能、润湿和驱油效率等测试手段研究槐糖脂、鼠李糖脂和脂肽3种类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为10-1 mN/m数量级,润湿指数为0.36,由于鼠李糖脂和脂肽同时具有较强的降界面张力和润湿反转性能,能大幅降低原油从岩石表面剥离的黏附功(黏附功下降幅度超过99.5%),...  相似文献   

9.
稠油油藏化学驱采收率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盐和羧基甜菜碱两类两性表面活性剂与碱复配构建具有不同界面张力特点的驱油体系,通过驱油试验评价不同体系对桩西稠油采收率的影响,采用微观驱替试验研究不同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机制。结果表明:界面张力与采收率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碱通过维持油、水、固三相接触点亲油性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弱驱替介质沿油与岩石之间的渗入,增强驱替介质从原油中心的突进和分散,提高驱替压力和波及体积;相比于碱和原油反应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外加的表面活性剂亲水性较强,会增强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导致驱油剂沿孔隙壁面突进;表面活性剂-碱体系与原油形成的细分散水包油型乳状液加剧了驱油剂的窜进,不利于提高波及系数;对于稠油油藏,化学驱体系的波及系数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聚–表二元驱油体系性能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分子结构,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聚合物分子、高价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与钙离子结合能力排序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从而导致聚–表二元复配体系黏度的差异。同时,驱油体系驱油实验的结果表明,驱油效率主要受到体系黏度、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但驱油体系性能相近的情况下,具有更大分子截面积的表面活性剂,在驱替过程中,会表现出较好的界面张力保持能力,得到相对较高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1.
A lot of potential oscillations across oil-water interface ahve been designed by using various surfactants and biolagical surfactants in the aqueous phase and various amino acids or even polypeptides in the oil phase (nitrobenzene solution). Effects of the reactant’s concentration and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oscillating parameters have been studied. The oscillating mechanism has been discussed, and a model to the oscillating mechanism has been proposed which is proved qualitatively reasonable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12.
通过van Oss范德华表面张力拟合法,拟合出了聚偏氟乙烯(PVDF)疏水微孔膜和润湿PVDF膜的各界面张力,证实了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入侵机理同样适用于二乙醇胺(DEA)溶液浸润PVDF膜。通过吸附实验和HyperChem软件的分子优化推算出了DEA分子在固液界面的相互干扰能,利用Hamaker算法计算了DEA分子与PVDF膜的相互干扰能。结合DEA分子的固液、固气相互干扰能和Starov界面吸附常数方程,定量计算出了DEA分子在PVDF膜上的固气界面吸附常数几乎为0,即DEA分子在自发浸润过程中吸附在固气表面的可能性极小,从而证实了DEA溶液缓慢浸润PVDF疏水微孔膜的机理是由于固液界面吸附导致固液界面张力下降而引起的液气界面附加压力反向。从相互干扰能的角度研究了润湿现象,并基于所得机理提出了抵抗润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超低界面张力体系驱油方式与微观驱油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超低界面张力体系的驱油方式及其微观驱油效果,利用玻璃刻蚀的透明微观仿真孔隙模型,进行了2种模型、4种驱油方式共6个方案的BS13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及其与聚合物复配二元体系的微观驱油室内实验,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驱油方式及其微观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均质和非均质模型中,BS13甜菜碱型超低界面张力活性水都易于在水驱已形成的渗流通道中突进,使驱替效果变差,单纯用超低界面张力活性水段塞进行驱替,不能有效地提高采收率;超低界面张力二元复合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止其沿水驱形成的渗流通道向前突进,具有较好的驱替效果;欲获得较高的采收率,不仅要尽量降低驱油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而且要适当增加驱油体系的黏度.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农药的叶面展性和靶标生物作用率,设计合成双疏水链的有机硅羧酸钠表面活性剂.采用FT-IR光谱表征产物结构,用拉环法测定其表面活性.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硅氢加成反应条件,并将Si-H转化率最高的有机硅羧酸钠用作辛硫磷助剂.结果表明:低含氢硅油和丙烯酸单体投料摩尔比为1.00:1.02,氯铂酸催化剂加入量(以Pt计)为单体质量的0.03%,110 ℃下反应6 h制得的有机硅羧酸钠,Si-H转化率达87.8%.有机硅羧酸钠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298 K时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4×10mol·L,最低表面张力(γ)为17.87 mN·m.1%质量浓度的辛硫磷溶液在树叶表面能完全铺展,主要是由于双疏水链的有机硅羧酸钠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加入.  相似文献   

15.
特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层间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含水率上升快,产量递减严重等问题,为进一步改善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开展了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驱油研究。采用岩心驱油实验评价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驱油效果,并利用微观可视模拟技术研究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微观驱油机理。结果表明,岩心单管和双管驱油实验水驱结束,转注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后,采收率分别提高了7.47%、23.14%;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的注入可对驱油剖面进行有效调整,增加原油动用程度;水驱后剩余油主要以簇状、孤岛状、膜状、盲端状以及柱状5种形式存在,簇状剩余油所在比例最大;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可通过增黏、屏蔽暂堵、乳化以及岩石表面润湿性改变等多种作用机制协同,将水驱后剩余油以“塞流式”或乳化分散形成小油滴被夹带渗流运移产出,具有较好的流度控制和洗油能力,在特低渗油藏开发中具有优异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国产食用乳化剂Tween60对甜橙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测定了Tween60水溶液在不同浓度、不同pH值及不同的电解质(NaCl)浓度时,油—水两相间界面张力的变化,发现了一些影响界面张力的因素。当水溶液中Tween60的浓度是5.3%时,界面张力最小。同时,文中还讨论了Tween60分子在界面处的吸附作用机理,得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讨论了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体系在耐盐 ,耐温和低成本这几个方向的发展 ,耐盐、耐温和低成本的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研究已有很多 ,对特殊情况下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发展 .但尽可能地找到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结合点 ,是今后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 .  相似文献   

18.
假单胞菌S-7菌株在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糖脂和脂肽表面活性物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236mg/L,可以将水的表面张力由72mN/m降到29.7mN/m,油水界面张力由30mN/m降到1.3mN/m。发酵液在不同的温度、pH和矿化度条件下,具有稳定的表面活性。发酵液可以乳化原油,使原油的粘度降低86.95%。研究表明,表面活性物质是S-7菌株在微生物采油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黑液体系驱油过程中产出液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黑液体系的驱油机理。利用滴质量法、落球法分别测定了黑液体系驱油产出液的表面张力、粘度,同时测定了pH值,由此得到相应的产出液分析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注黑液体系后,原油的采收率和含水率立即有所响应,产出液的表面张力、粘度和pH值有明显的变化,说明黑液体系驱油中存在低界面张力以及与此有关的乳化—携带和乳化—捕集作用。通过增加粘度,从而提高波及系数也可提高原油采收率。此外,从产出液分析曲线上还可以看到,黑液体系配制材料、浓度和饱和油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不改变驱油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