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林 《科技信息》2010,(22):318-319
目前,国内很多油田都进入高含水开发期,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油田逐步进入高含水阶段,水淹情况日益严重,油田后期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在水淹层测井解释中,地层水混合液电阻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参数,随注入水矿化度的变化,混合地层水的电阻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值,求取该参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水淹层模型的建立进而影响到测井解释的精度。特别是淡水水淹的情况下,使新打的调整井水淹层电阻率甚至高于油层电阻率,导致常规解释把水淹层解释为油层,主要原因就是水淹层内混合液电阻率求不准的原因。本文介绍了利用自然电位曲线求出混合液电阻率的方法,并且通过与实际测试水分析地层水电阻率对比,证明此方法是有效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2.
油层水驱开采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方法,水淹层测井解释是注水开发油藏监测的关键技术,其解释精度直接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在水驱过程中油层的性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在储层及测井曲线上有所显示.通过分析研究这些特征,对水淹层解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升平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中高含水期的现状,从葡萄花油层的孔渗特征入手,总结了研究区水淹层电阻率曲线及自然电位曲线的特征,根据地层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及自然电位曲线基线的偏移特征,结合测井曲线纵向变化形态制定了水淹层定性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相渗透率模型、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模型、产水率计算模型等,建立了适合研究区水淹层定量评价的方法体系,并应用升29-检17井的密闭取芯资料进行了验证,测井解释结果与取芯资料及初产含水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陈堡油田已经注水开发多年,油层水淹比较严重。从2009 年起,采用俄罗斯ECOS–31–7 型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技术测量了部分生产井。通过对比这两类测井曲线发现,过套管电阻率和裸眼电阻率曲线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二者存在幅度差,并且水淹越严重,幅度差越明显。通过对陈堡油田ECOS 测井资料的处理解释,提出了利用电阻率相对变化率这个参数来评价油层水淹的程度,结合各小层相应的生产数据,并根据过套管电阻率相对变化率有效地划分了油层水淹的级别。最后,分析了ECOS–31–7 型过套管电阻率仪器在陈堡油田评价水淹层和剩余油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二连地区哈南油田的实际地质情况,把该区油层水淹分为六种类型,结合油层水淹后储层性质的变化,从地球物理测井参数响应入手,通过哈南油田 200 多口测井资料的水淹层解释,分析和总结了哈南油田各类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区水淹层解释的基本方法和规则.  相似文献   

6.
AS油田WY区特低渗透油藏的原始地层水矿化度很高,长期注淡水开发导致油层的电阻率呈现不对称U型曲线特征,强水淹油层的电阻率甚至高于原始油层的电阻率。特低渗透油藏水淹规律的影响因素复杂以及受储层本身特征的影响,适合中、高渗储层剩余油评价测井方法不适用于特低渗透水淹层评价。在岩电实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特低渗透油藏淡水驱水淹层机理。即当注入淡水的电阻率大于地层水电阻率时,且当其比值足够大时,水淹层电阻率明显高于原始油层,即出现U型曲线现象。根据常规测井曲线及岩芯分析资料,通过地层水矿化度与自然电位幅度、电阻率、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组合进行了水淹层定性识别,探讨了地层混合液电阻率的求取方法,建立了淡水驱水淹层的定量解释模型。解释结果与试油投产符合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7.
马岭油田注水开发后期已处于多井、多层、多方向见水阶段,针对延9、延10油层组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对比已水淹新钻井与未水淹老井测井响应特征,总结出油层水淹后电阻率降低10~40Ω·m、声波时差略升高、自然伽马值降低、自然电位基线偏移等变化特征。研究成果为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把握油层水淹后的变化趋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王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0):5017-5019,5047
目前孤东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主力油层水淹严重,油田后期开采难度日益增大。在此阶段,定性定量评价油层的水淹状况,对寻找剩余油,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就显得愈加重要。从数理统计学出发,形成了一套基于多种测井资料的定量划分水淹层级别的解释方法——灰色关联判别法。该方法克服了以往用单一测井曲线及邻井生产数据判别水淹层的局限性,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判别水淹层级别,对寻找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富集区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点讨论了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水淹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变化特征,从物理机理上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油田试油资料和产水率参数确定了油层的水淹级别,由实际的井资料建立了油田水淹层测井响应参数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大模糊隶属度判别法对一些井进行了水淹层的识别,划分水淹级别。通过实际应用表明,最大模糊隶属度法在新立油田水淹层评价中符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涛 《科技信息》2011,(18):356-357
目前很多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打调整井,挖掘剩余油是老油田增产稳产的主要措施。本文在对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水淹层的测井识别方法及水淹层测井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油井产量逐渐下降、含水率普遍升高、油井生产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以东北某油田为例,在井壁取芯储层沥青色谱指纹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指纹参数,根据单层油指纹参数值与油井产层产量的相关性原则,建立了数学模型。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计算出了各单油层对井口原油的贡献率,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产调整建议。从实际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实现了对开发中后期油井各单油层产量的定量监测。该技术具有适用性强、投资少、周期短、准确、快速等特点,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冀东油田主力油层2个区块天然岩心的3个不同含水阶段,研究复杂断块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储层物性的变化及油水渗流规律。用分形维数表征孔隙结构参数,采用分段拟合回归分析大孔隙与小孔隙的物性差别,绘制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驱替效率、无因次采油指数采液指数的关系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注入水的增加,孔隙度渗透率增大,稠油油藏孔隙度增加幅度更大,岩石的亲水性增强,大小孔隙的分形维数均减小,岩心非均质性变弱;随着含水率增加,驱替效率增加,高含水阶段增长变缓;无因次采油指数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而下降,当至高含水期时,稠油油藏采油指数急剧下降,稀油油藏采油指数趋于稳定;稠油和稀油油藏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均急剧上升,进入水洗阶段,稀油油藏适合整体提液,稠油油藏应在含水80%前提液。  相似文献   

13.
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零散的特点,利用先进的网格技术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寻找这类剩余油分布的最科学、最实用的技术手段。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层系多、开采历史长、井况变化大,精细油藏数值模拟要求网格细、模型大、模拟周期长。应用流线法和并行算法可极大地提高模拟速度,缩短模拟周期。提出了分阶段模拟的必要性和方法,阐述了动态跟踪模拟的意义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微构造精细表征及在剩余油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剩余油的预测精度对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准确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才能通过开发调整提高产量。微构造形态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其表征精度直接影响着剩余油分布预测的可靠性。海上油田井网不规则且密度较小,仅依靠井点信息难以表征油田的微构造形态。因此探索研究了海上中后期油田的井震,结合精细表征微构造技术。通过研究总结出包括井震精细标定、地震切片识别微构造、精细构造成图等在内的一系列微构造精细表征技术。在海上油田开发调整研究阶段充分应用该技术,对该油田的微构造进行了精细表征,结合生产动态动静结合分析剩余油形成机制,达到提高剩余油分布的预测精度的目标,指导了调整井位的设计。后续新钻调整井证明,微构造形态表征精确,剩余油预测准确,提高了油田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稠油的黏度高,族组成中非烃和沥青含量高,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低,全烃色谱图很难反映各油层与井口原油的差异性,应用气相色谱指纹判识稠油井的主要产油层位困难等问题,利用辽河油田某多层混采稠油井各产油层的储层岩石(储层沥青)和混采原油作样品,进行饱和烃和芳香烃色谱-质谱实验,通过星形图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有效地判识了该多层混采稠油井的主要产油层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产调整建议,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明显。该方法具有适用性强、投资少、周期短、准确、快速等特点,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通过露头、岩芯、显微薄片多尺度裂缝描述及应用古地磁、地层倾角测井等裂缝检测方法,并结合注水开发动态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长6油层储层裂缝特征及其注水开发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长6储层显裂缝主要以EW为主,次为SN向,局部发育NE及NW向裂缝;微裂缝由构造缝及成岩缝组成,近平行于大裂缝方向发育;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80°的现今应力场背景下,外力诱导致使东西向裂缝优先开启和连通,油井受效明显,含水上升快且易产生水淹,近南北向裂缝处于挤压闭合状况,裂缝孤立、连通性差,油井见效缓慢。采取适应性较好的菱形反9点注采井网形式以及不压裂投注、注水井组不同方向生产井采取不同的压裂参数等技术方法是改善裂缝向特低渗储层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荆克尧  佟颖  佟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0):3999-4004
中高渗砂岩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局部区域会出现高渗透条带,造成大量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使注水效率降低,研究高渗条带定量描述方法可改善特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降低油田开发成本.从特高含水期高渗条带表征参数入手,分析各参数对高渗条带的影响作用,应用综合判识方法建立高渗条带综合判识指数计算模型,在时变地质模型以及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计算各网格的综合判识指数,结合矿场密闭取心井及动态监测资料确定高渗条带判识标准,最终实现了特高含水期各级别高渗条带定量描述.典型井描述结果与取芯结果一致,方法可靠.描述结果可为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挖潜对策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藏数值模拟中提高历史拟合精度和准确预测开发指标的关键参数。数值模拟中不同储层物性采用不同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是十分必要的。以目标油田具有代表性的52条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为样本,利用交替条件期望方法,建立了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束缚水下油相渗透率和残余油下水相渗透率等端点值模型,结合油藏归一化平均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成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预测模型。基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得到目标油田不同储层物性对应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应用于历史拟合过程中。历史拟合结果表明,历史拟合精度尤其是含水率急剧变化段的拟合精度有明显提高。该预测模型可广泛应用于相渗资料丰富的老油田的历史拟合和指标预测过程中,同时也为相对渗透率曲线网格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lab tests, numerical analog and field tests in Pubei area,the effect of crosslinked polymer depth profile control on IOR has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n respect to the change of target bed of profile control in profile control well,fluid entry profile of non-target bed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test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pth profile control should firstly operated in high water cut thick oil zones for the field with the sand body mainly being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and being stripped like, and with water driving direction being fairly single. And then the successive water flood can be performed to the whole well. This is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oil filed at high water cut stage. The method is important for lOR and has a potential to be widely used.  相似文献   

20.
用油藏实测NMRT2谱换算毛管压力曲线,首先需正确确定T2截止值,将T2谱划分为束缚流体T2谱和可动流体T2谱,然后对可动流体T2谱进行烃影响的校正,校正后的可动流体T2谱加上束缚水T2谱获得SW为1条件下的T2谱,然后用换算系数κ将T2谱直接转换成毛管压力曲线。经大量岩心分析和实际NMR测井数据试验表明,碎屑砂岩油藏NMR测井T2分布数据估算毛管压力曲线方法可靠,与岩心压汞毛管压力曲线吻合,其精度相当于常规测井解释。应用这一方法换算的毛管压力曲线可用于确定含油(气)深度范围的饱和度—高度关系,确定油藏自由水面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