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中国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基坑施工对临近建筑物影响的问题。对于软土地区的基坑而言,由于土体力学参数较低,基坑施工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更加严重。结合某实际工程,以数值分析为主要手段,研究软土地区基坑施工对其附近土堤稳定性的影响,并重点对基坑施工影响的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地区基坑开挖的影响范围明显大于经验值,需采用合理的支护措施,以控制其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仅采用钢板桩支护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基坑开挖对周围土体的扰动,需要在钢板桩内部增加1~2层内支撑,以保障临近建筑物的安全。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的软土地区基坑工程施工影响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南大道宝龙湾项目A区的深基坑支护设计,分析支护方案及施工监测的应用经验。对项目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土体和相邻的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影响进行综合、系统的监测,全面了解工程的信息化施工情况。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向更深处发展,基坑开挖施工难度不断加大,施工事故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尤其在城市核心区域建筑物密集分布区,基坑施工事故导致的潜在风险与可能损失更为严重.一旦事故发生,及时有效的采取应急补救措施可最大程度减小甚至避免事故带来的不利影响.垂直支护结构竖向分段布置作为基坑施工事故后的局部补救替换措施,首...  相似文献   

4.
基坑开挖会对邻近建筑物产生影响,建筑物的存在也会增加基坑施工的风险,开展基坑与邻近建筑物的相互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某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基坑开挖对围护桩位移的影响,然后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并与现场监测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分析了围护桩刚度、建筑物层数及基坑与建筑物相对位置等参数下基坑与建筑物的相互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围护桩结合锚索支护会显著减小基坑开挖引起的围护桩变形,基坑开挖引起的建筑物基础沉降和水平位移随围护桩刚度的增加变化幅度均在5%以内;建筑物层数每增加5层,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分别增加约8%和10%,靠近建筑物的基坑围护桩水平位移增加约5.5%;在建筑物与基坑的夹角在30°以上时,基坑开挖引起的建筑物基础变形均在2 mm以内,引起的围护桩水平位移均在0.8 mm以内。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多种基坑的支护形式,提出为确保基础工程的安全施工及其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应根据对基础施工的要求,制定基坑的具体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6.
结合某工程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实践,介绍预应力锚杆挖孔桩在邻近有多层建筑物的基坑支护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潮州供水枢纽西溪厂房深基坑地质条件差,承压水头高,基坑周边受力情况复杂。深基坑开挖不仅是对其支护体系的极大考验,而且会导致基坑周边地面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周边建筑物的破坏。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支护体系进行全过程监测,防微杜渐,保证厂房深厚软基基坑的开挖施工安全及周边建筑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某公寓工程实例,介绍了深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和基坑安全监测,为桩锚组合式基坑支护形式在复杂地层中的应用获取了更多经验;并对桩锚支护结构在周边环境复杂、道路建筑物较多的地区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结合长沙某基坑支护工程实际,针对其场地西北角支护段由于受已有建筑物的限制,不能利用安全可靠的混凝土桩锚垂直支护施工方式的问题,详细分析改用可执行施工的预应力锚杆与微型钢管桩联合垂直支护,这种在狭小受限场地很实用的基坑支护方法.从实际施工效果来看,该方法施工安全、经济合理、施工灵活方便,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0.
杨静 《科技信息》2010,(33):I0328-I0328,I0318
对于深度大的多层地下室,用上述传统方法施工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支护结构的设置存在一定困难,由于基坑很深,支护结构的挡墙长度很大,费用大大增加,尤其是基坑内部支护结构的支撑用量大,一方面需用大量大规格的钢材,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地下结构施工的难度;其次如用井点设备降低地下水时,水位的降低会引起土体固结,使周围地面产生沉降,如不采取特殊措施,亦会危及基坑附近的建筑物、地下管线和道路。  相似文献   

11.
夏济洪 《科技信息》2009,(13):245-245
0.引言 基坑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问题,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的强度、稳定与变形问题,同时还涉及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问题。由于大部分深基坑工程是在城市繁华地区.因此带来了施工用地紧张、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基坑周围原有建筑物及市政设施的安全使用.节约深基坑施工造价等已成为深基坑施工首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这种趋势对深基坑开挖设计理论及施工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推动了我国深基坑支护设计施工技术的日益进步,发展了多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用的基坑支护方法,设计计算理论也得以不断的改进。基坑支护设计中首要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支护型式,然后进行支护结构的计算分析,根据计算分析进行支护结构的设计,包括结构截面、支撑或锚杆尺寸、入土深度等的设计。同一个基坑,若采用不同的支护型式,造价相差可能是巨大的。因此,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要做到科学、合理,是很重要的,而关键则必须要有一套合乎实际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目前国内深基坑支护的主要类型有:混凝土灌注排桩或地下连续墙、桩锚支护体系、土钉墙或喷锚支护等。  相似文献   

12.
深基坑支护设计,不仅要保证基坑内的正常作业,而且要防止基坑及坑外土体移动,确保基坑附近建筑物、道路、管线的正常使用。在众多围护方法中,SMW工法以其适用性强、围护成本低、施工周期短而倍受关注。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在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方面,对大直径SMW工法在上海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坑支护在工程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坑是建筑物基础的一部分。基坑支护是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而对基坑侧壁及周围环境采用的临时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以南昌某综合楼为实例,结合场地地质、地下管线、周边条件,以及相关规范,本着安全、经济、可靠的原则,逐步分析和阐述了本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以及制定相应的基坑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14.
谢青  王伟章 《科技资讯》2010,(20):41-41
潮州供水枢纽西溪厂房基坑开挖地质条件差,承压水头高,周边受力情况复杂,是潮州供水枢纽工程一项重大的技术难关。深基坑开挖不仅是对其支护体系的极大考验,而且会导致基坑周边地面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周边建筑物的破坏。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支护体系进行全过程监测,防微度渐,保证厂房深厚软基基坑的开挖施工安全及周边建筑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程艳军  滕秀琴  焦苍 《科技信息》2006,(10):212-213
地铁基坑工程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岩土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及选择的支护型式、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对支护结构的变形进行监测和严格控制。结合济南某小区基坑工程施工,通过全面应用监控量测技术,对地铁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维护结构进行监测,掌握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动态,使整个深基坑过程都处于安全可靠控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基坑工程也越来越多,开挖的深度也不断加深。基坑施工中面临的工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也日益复杂,对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为了确保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应合理地选择支护结构和科学支护。该文通过工程实例和支护设计方案,对桩锚支护技术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建筑工程中因为建筑的实际需要,有许多不同的施工技术,基坑支护就是非常重要的施工技术之一。在现代的建筑技术中,基坑支护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不断得到推广。在建筑中运用基坑支护技术是建筑质量的保证,既可以节约工程成本,又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基于此,该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基坑支护的施工管理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勤红  王进  张翠  高庚心 《科技信息》2011,(8):I0354-I0355
辽宁省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万隆广场工程属于深大基坑支护工程。考虑到工程周边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该基坑支护采用压灌桩加预应力锚杆联合支护方案。本文介绍了地下水降水技术、长螺旋钻孔技术、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施工结果表明,基坑变形量在规定范围内,周围建筑物、道路及地面未出现沉降现象,地下水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实施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安全等级越来越高,且深基坑的开挖深度也越来越大.合理的基坑支护技术是保障建筑物安全施工的关键,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建筑基础必须要满足地下埋深嵌固的规范要求。建筑结构主体越高,其埋置深度也就越深,对基坑工程施工要求也就越高,随之存在问题也越来越多,这给建筑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主要阐述在深基坑施工中支护体施工的相关内容,说明支护体施工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作为岩土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具有稳固和支撑的效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许多的问题,要详细分析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应用类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基本特点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地下管线干扰性强、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强烈,技术类型包括土钉墙技术、锚杆支护技术、旋喷桩技术、钻孔灌注桩技术、内支撑梁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