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新尧  孙小舟 《河南科学》2014,(9):1884-1889
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计算了湖北省1990—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通过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了湖北省2013—202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显示:①1990—199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资源环境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②2000—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③万元GDP消耗的生态足迹由3.92 hm2下降到0.49 hm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④对生态足迹的预测表明,短期内湖北省生态赤字继续存在,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2.
运用生态足迹的改进模型——能值分析生态足迹方法对平顶山市2001年~2010年的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平顶山市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化不大;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不断增长;生态赤字逐年增大;耕地利用处于中等不可持续状态,接近于强不可持续;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较低,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能值理论与生态足迹模型,对贵州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定量分析.2014年贵州省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63hm2/人,耕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331hm2/人,出现生态赤字,说明贵州省耕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从贵州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动态趋势来看,贵州省2007年以来,耕地生态足迹增加速度较快,生态赤字不断扩大.该文提出要从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入手,保障贵州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四川省西昌市土地利用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西昌市人均生态足迹为0.695541,按12%生物多样性扣除后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0628,人均生态赤字为0.08491;西昌市人均资源利用水平远低于中国人均资源利用率。从生态足迹的组分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足迹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耕地、化石能源用地、水域、建筑用地、草地、林地;西昌市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以消耗自然资源存量为主。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1999-2008年生态足迹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子  苏欣欣  李红伟 《河南科学》2011,29(5):623-625
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模型,对湖北省1999-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这10年里,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GDP持有量一直在增加,但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趋势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则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总体来说,湖北省1999-20...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省统计年鉴2009为基础,本文计算了浙江省1997年~2007年的人均耕地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和生产力可持续指数以及2008年的人均耕地足迹.结果表明,浙江省人均耕地足迹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生产力可持续指数呈上升趋势,浙江省的可持续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广西柳江县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三方面定量分析了柳江县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1)2006年柳江县人均生态赤字人0.095hm2/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巳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2)柳江县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其生态足迹以耕地为主,生态承载力以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可用于人类消费的生态承载力结构较为单一;3)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区域对比表明,当前柳江县资源利用效率还较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乡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新乡市2004年~2009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新乡市人均耕地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05年~2006年增长幅度较大.六年间新乡市耕地生产力可持续指数呈波动下降状态,总体上维持在0.535左右,说明新乡市2004年~2009年的耕地利用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是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模型.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1年的山西省生态足迹供需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山西省的生态供需状况严重失衡,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为5.677 7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55 8 hm2;山西省该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人均生态赤字高达4.921 9 hm2;全省的生态需求结构以能源消费需求量为重心,特别是煤炭资源;生态供给结构则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用地次之.  相似文献   

10.
库伦旗1987—2005年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 对库伦旗1987-2005年的耕地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库伦旗耕地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由1987年的0.61hm2增长到2005年的1.6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由1987年的0.47hm2增长到2005年的1.24hm2;耕地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长,由1987年的0.14hm2增长到2005年的0.42hm2.这说明库伦旗耕地处于生态负荷状态,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use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o make comparison of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different years in Hubei Province, and makes comparison of that in Hubei and some countr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nce 1965,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ubei has been improved year by year. However, the 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compared with some other areas in the world, is much lower. In 1965, average eco-efficiency of world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3 421 US dollar/hm^2 while that of Hubei Province is 134 US dollar/hm^2, about 1/26 of the world's average level.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2003 in Hubei Province, however, has become about 1/9 of the world's average level for the same year.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raise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痕迹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痕迹概念和方法对上海地区1985-1999年的生态痕迹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上海地区1998年人均生态痕迹1.95hm^2,人均生态迹字1.85hm^2,其中化石能源用地比例占50%以上,通过对生态痕迹方法的应用,讨论了其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中强  苗长虹 《河南科学》2007,25(2):331-334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测度人类利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数量,来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从而确定区域发展是否仍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基于2005年数据,对河南省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700 08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为0.810 490 3 hm2,生态赤字为1.889 179 hm2,说明河南省的发展当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4.
基于3S技术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3S技术为支撑,在对福建省1988年和2000年2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进行遥感判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对12年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年间福建省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而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的区域集中在闽西北地区,且主要来自于草地类型的转变;耕地面积的减少则主要由于城乡居住建设用地的扩张与占用,且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闽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生态足迹是从生态学科角度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阐述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模型 ,设计了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通过对城市物质和能源消费的分析 ,按照耕地、牧地、林地、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等土地类型以及食物、住宅、交通、商品、服务和废物等消费类型进行核算 ,建立了生态足迹计算矩阵 ,并同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选取了广州、宁波、苏州和扬州 4个城市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 :案例城市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 ,其人均生态赤字达 2 hm2以上 ;生态足迹分析有助于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 ,为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RS和GIS技术,将经济统计数据与基础地理空间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相结合,对福建省耕地和林地的分布情况和利用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464ha,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001ha;林地直接效益(10.2万元 km2)与耕地效益(274.5万元 km2)比较相差较大;在运用"3S"技术对全省土地资源进行宏观监测与分析时,把经济统计数据引入到土地覆被 利用的统计数据中进行相关分析可以更好地体现人类经济活动与土地的人地效应,但在方法、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CLUE-S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 制定现状延续、粮食安全、保护自然和城市扩展4种土地利用策略。使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 量化土地利用策略对各土地利用类型需求的影响, 并利用CLUE-S模型模拟不同策略下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在不同土地利用策略下, 2020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空间格局与2010年有较大不同。现状延续策略以城镇持续扩张为特征, 建设用地增加2280 km2; 粮食安全策略下耕地面积显著增加, 共增加 3611.4 km2, 但林地和草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减少; 保护自然策略以耕地大量减少为代价, 共减少耕地3082.13 km2, 但林地、草地和水域增加3726.4 km2; 在城市扩展策略下, 除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增加3375 km2)外, 其他各类用地都呈现减少态势。在空间格局上, 各策略下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有显著的区域特征: 建设用地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高度契合, 往往发生在原有城镇的周边地区; 生态用地的增加多出现在坝上高原以及燕山与太行山山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实施的背景下, 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不同偏好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申怀飞  郑敬刚  杨双喜 《河南科学》2012,30(8):1163-1166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调控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在Arc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幅度变化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对河南省1988—2008年2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河南省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正由温和型向加速变化型转变;②在各类土地类型转换中,耕地是参与转换比率最小的类型,主要原因就是耕地为河南的主要利用类型,占据了总面积的65%左右;③未利用地类型虽然面积及其比例均最小,但却是变化最为激烈的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GIS相关技术,以 1980年、2000年、2010年与2015年新疆伊犁盆地Landsat-MSS、Landsat-TM/ETM遥感影像数据、气象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并研究了伊犁盆地近3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草地,变化率为5.072%,共计减少2 801 km2,退化较为严重;其次是耕地,变化率是3.676%,共计增加2 030 km2,增加趋势明显;变化最不明显的是林地,变化率是0.045%。同时研究区内的半永久性冰川雪地面积出现了小幅度的降低,盐碱地、沼泽地、沙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生态环境存在小幅度恶化现象,值得警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自然条件共同塑造了本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现状,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本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伊犁盆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