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留 《科技信息》2010,(25):172-172,4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德语中引入了许多的英语外来词,这对德语语言本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英语和德语的名词在词性方面具有差异,因此德语中引入一个名词性英语外来词时就会存在确定词性的问题。本文对德语中英语名词的词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为汉语中外来词的发展规律和划分提供一个依据,也为汉语外来词的融入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崔文  郭绍妮 《科技信息》2009,(22):I0136-I0136
本文通过对汉语、德语的比较,向学习者揭示了德语与汉语间的差异,从而帮助德语初学者注意到初学时常犯的错误,使其最终在学习中克服语言学习障碍。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科技英语中常使用被动语态结构的原因,以及科技英语与汉语翻译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通过科技英语实例阐述了科技英语中常用的五种实用翻译技巧。说明了通过翻译技巧把科技英语的被动语态句翻译为汉语的主动语态句,才能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4.
逆向翻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重要的翻译手段,在我们的教学中值得去探讨。由于英汉语言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上的差异,有些句子按字面意思翻译其效果不佳,而从反面表达则可能表达原作的思想意思,这种情况称之为逆向翻译。这是英汉翻译中所采用的一种逆向翻译法,它旨在使被翻译出来的汉语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本文从翻译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大量的列举,对逆向翻译应用的种类及翻译技巧进行了归纳,以提高翻译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科技英语中常使用被动语态结构的原因,以及科技英语与汉语翻译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通过科技英语实例阐述了科技英语中常用的五种实用翻译技巧.说明了通过翻译技巧把科技英语的被动语态句翻译为汉语的主动语态句,才能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通讯技术专业的1372个科技德语复合名词做了语素(morphematisch)分析和结构关系(syntagmatisch)分析,然后又把这些词就语素和语义(semantisch)同汉语译文做了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德语复合名词同相应的汉语在语素上有相似之处.在语义上则有很大的差异.文章并强调了研究科技德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行为过程.译者应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和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用符合习惯的英语表达汉语的语义,把汉语译成英语.  相似文献   

8.
否定是修饰句子意义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也是自然语言里一个繁纷复杂的现象。英语中的否定与汉语的否定在各自的表达手法和方法方面差异较大, 学习者易按汉语的结构形式望文生义地理解和翻译, 常常造成误译。只有正确掌握英语否定句的句型结构和否定句的翻译技巧, 才能使原文和译文所表达的含义真正一致, 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由于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意义时往往会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方式。英语的肯定结构在汉语需用否定结构来表达,英语的否定句要用汉语的肯定式翻译,在翻译技巧上即谓“正说反译,反说正译”。本文着笔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根据Talmy的事件框架理论,汉语和英语都是卫星框架型语言,但汉语和英语在表达相同的运动事件框架时却存在差异,这就引起了在翻译,特别是机器翻译方面的不对等。本论文从研究这种差异出发,总结出对翻译,特别是对机器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赵哲 《科技信息》2011,(31):336-337
德国学者赖斯根据语言的功能发展了文本类型理论,并且认为只有实现了文本的特定功能,译文才是合适的。根据这个划分,科技英语属于传意功能文本。为达到这个功能,译者可使用多种翻译方法,以使科技译文做到逻辑清楚、措辞精确、语言通顺自然。本文着重探讨在科技英语翻译中使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翻译活动也日趋频繁,翻译实践已从传统的文学翻译领域走向各种应用翻译领域。在应用翻译实践中,译者其实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要实现各种应用翻译文本的预期功能,译者可以借助功能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从而将功能翻译理论运用于应用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3.
傅东华翻译的美国通俗小说《飘》,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口语化和幽默化的语言几乎贯穿整个译本,从而构成了此译本的独特风格。但译本中过于中国化的归化翻译一直饱受文艺评论界的批评。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要求不同类型的文本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感染文本《飘》要求译文以归化为主,应主要忠实于目标语读者的反应。此理论无疑为我们赏析傅译《飘》的中国化的口语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4.
李芳  盛焕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35(9):1386-1389,1394
介绍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双语词汇获取系统,提出了根据文本结构信息和内容信息进行对齐的方法,该方法的实现不依赖于任何语言的特点,从对齐结果中自动抽取双语词汇,系统最终的结果词汇又被用作鉴定未知词汇的依据,所提取出的词汇反映了大量的新词、专有名词和在不同上下文里的各种译文,可以应用在机器翻译呼多语种信息检索中。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关键在于语篇,翻译的最终效果要通过译文的整个语篇反映出来。英汉语在语篇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探讨英汉语篇在衔接、连贯和语篇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及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在英汉互译实践中能有意识地对语篇进行有效的调整,以提高翻译质量,实现翻译动机。  相似文献   

16.
意译法作为外译汉的主要方法而存在,但它也有不少缺陷。直译是对意译不足的一种补充方式,它可把某些外语词语原封不动地移用到汉语中来。不译指对一些使用拉丁字母文字语言中的一些词语,干脆不译,照样写进汉语中。直译、不译都是语言多元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翻译过程是在译入语中找出与原语对等的表达法的过程,确定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法是否对等,必须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讨论英汉对比及其在英汉、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并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几个方面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分析《尼山萨满》满文转写本、汉译本及英译本中的一些实例,研究了英译文本中几种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损失问题,提出了翻译补偿在少数民族文学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与作用。补偿翻译方法在英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中的宗教文化元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宗教文化信息,起到译介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诗英译是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客观要求。英汉两种语言音韵表达手段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唐诗英译充满挑战性。意境是诗歌翻译中传达的灵魂;音韵是使其完美再现的载体。因此,唐诗英译主要是在准确传达意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传递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20.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大量的习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语用学理论的广泛应用为英语习语的翻译提供了独特视角,同时也有助于分析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英汉文化差异,提出根据具体的语境采用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