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样方调查和群落分析的方法研究表明,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有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38个群系,主要群系有华北落叶松林、白木千林、白桦林、岳桦林、山杨林、蒙古栎林、虎榛子灌丛、照山白杜鹃灌丛、山杏灌丛、岩蒿半灌木丛、贝加尔针茅草原、银穗草草原等.植被由森林、灌丛过渡到草甸和草原.主峰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海拔由低至高分布规律是草原-沟谷杂木林-虎榛子、杜鹃灌丛-山杨、白桦林(阳坡为蒙古栎林)-白桦林-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岳桦林)-亚高山草甸.  相似文献   

2.
大别—桐柏山区植被分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波  高增义 《河南科学》1990,8(1):62-68
本文提出大别—桐柏山区自然植被分类的依据、原则和分类系统的单位及命名方法。根据野外考察资料分析,初步拟定了大别—桐柏山区自然植被分类系统方案,将其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植被、草丛植被、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7个植被型,在植被型下再分17个群系组和124个群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方法对四川省小寨子沟-片口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本底调查,利用野外普查数据和卫星照片解译相结合的技术,基本掌握其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研究表明:小寨子沟-片口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丰富,植被保存较完整,共具有5个植被型组,11种植被类型,17个群系组以及25种群系.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植物分布理论、生态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景观结构理论等城市森林建设的基础理论;基于野外调查资料建立了徐州低山丘陵森林植被分类系统,包括2个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3个植被亚型、6个群系组、12个群系(赤松林、黑松林、侧柏林、刺槐林、黄连木 黄檀林、青檀林、小叶朴林、鹅耳枥林、麻栎林、栓皮栎林、白栎林、栓皮栎 红楠林);根据建群种与光照强度的关系研究了各群系的演替次序,构建了徐州低山丘陵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徐州城市低山丘陵森林、城市行道树林以及城市园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江西省五河治理防洪工程(赣江千支流及渌水)进行了河岸带植被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表明工程河岸带自然植被共有4个植被型组,8种植被型,51个群系.根据组成植被的区系成分、地带性分布规律,论述了工程河岸带植物区系特点及植被的分布特征,即植物区系呈现隐域性和过渡性特征,植被分布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工程河岸带植被现状的基础性调查,为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用群系指标研究山西植被地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rcGIS9.2软件,从山西植被图中采集各植被类型的每个图斑,将各群系归并到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或栽培植被后获取群系的个数和面积,计算群系指标,在SPSS18软件中分析群系指标与其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性,探讨植被地带性.用群系的密度、覆盖率和优势度这些指标研究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栽培植被均具有一定的地带性.用群系密度研究植被、灌丛、栽培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与物种多样性的一致,但森林、草本植被的地带性却有些不同.用群系覆盖率研究时,自然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与栽培植被的地带性不同.用群系优势度研究地带性时会受群系的密度或覆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整个山西为研究区域,按各县市分区,以群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山西植被的空间多样性,以及群系多样性指数的生物学意义,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植被景观规划、生态环境评价等提供依据,对于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ArcGIS软件中将山西县市地图与群系图叠置后,统计每个县市的群系数目及每个群系面积,按照植被、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栽培植被进行分类,计算每个县市的群系多样性指标.山西各县市均有植被群系,绝大多数县市的群系数目较多,其中群系数目最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处于山西森林草原的过渡带上,还有就是零散分布在山西中南部.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或栽培植被的群系几乎遍布山西各县市,山西中南部的许多县市以森林群系数目最多,但北部的县市以草本群系数目最多,在中部与北部交叉附近的一些县市森林群系与草本群系的数目较大,并且相近.Gleason指数与群系数目是高度相关的,尽管各县市的面积大小不同,但对群系多样性影响不大,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群系数目有关,但它们之间均有一定的差别,Shannon-Weiner指数与群系数目的相关系数以森林最高,以栽培植被最低,灌丛和草本植被相近、较低,Pielou指数与群系数目的相关系数在森林、灌丛、栽培植被中较高,在草本植被中很低,甚至不相关,Simpson指数与群系数目的相关系数以栽培植被最高,灌丛较低,森林和草本植被相近、较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群落调查,分析了吕梁山南段紫荆山东麓植物群落主要类型、组成和垂直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荆山东麓森林植被覆盖度高,植被类型丰富,根据山西植被的分类系统可分为8个植被型、16个植物群系;植被垂直带谱较为明显,沿海拔梯度变化自上而下分别为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灌丛和灌草丛带。提出应本着保护优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业,以达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河南省植被分类的原则、植被分类的单位和系统.根据植被分类的原则和单位,将河南省植被类型划分为8个植被型组、21个植被型、63个群系组、173个群系.  相似文献   

10.
丁圣彦  马建华 《河南科学》1995,13(3):256-262
本文是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植被图(1/25万)的说明和总结。通过野外典型地段的考察和该区各种有关资料相结合进行了该区TM卫星像片的目视解译,建立了该区植被 分类的单位和系统,共划分出7个植被型组,41个群系,图中标志符号31个,并总结了该区植被的特性和分布规律,为该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改造以及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植被图(1/25万)的说明和总结。通过野外典型地段的考察和该区各种有关资料相结合进行了该区TM卫星像片的目视解译,建立了该区植被分类的单位和系统,共划分出7个植被型组,41个群系,图中标志符号31个,并总结了该区植被的特性和分布规律,为该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改造以及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遗产瓜州锁阳城遗址的保存受到风沙和降水侵蚀、植物损害等多种因素的威胁。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对遗址区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共调查样方22个,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2个植被型、2个植被亚型和4个群系,其中温带荒漠植被型样方16个,温带灌丛植被型样方6个,同时对植物与土遗址保护间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锁阳城植物物种单一,多样性低,优势种主导了植物群落,样方内平均物种数为2.7种,平均香农威纳指数为0.52,平均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51;遗址区共有种子植物16科35属40种,中国特有物种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木本植物16种,草本植物24种,苋科(Amaranthaceae)物种最多,有10属12种;植物区系以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为代表的温带成分为主;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群系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群系为常见群落,骆驼刺大量分布在遗址本体上,引发了裂隙、划伤及根系周边盐碱化等病害,白刺主要分布在遗址周边,可防风固沙,对遗址有保护作用。通过综合量化评估植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判断植物与土遗址保护间关系,制定科学的植...  相似文献   

13.
贵阳黔灵山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灵山位于贵阳市的西北部.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复杂.本文将黔灵山的植被类型分为4个植被型组,13个群系组,14个群系和24个群丛组.黔灵山众多的植被类型,其分布规律主要受着4个因素的支配和影响:1.地带性因素影响植被的分布;2.母岩和土壤的性质影响植被的分布;3.不同的地形部位影响植被的分布;4.人为活动影响植被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贺兰山中段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位于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干旱与半干旱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过渡带,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易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为调查贺兰山中段植被分布的地貌相关性及其覆盖动态,本文利用路线调查和遥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地貌、植被生态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较全面调查,获得了研究区10个植被型、25个群系、61个群丛,研究发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受到各个地貌单元土壤、地形、坡向、坡度及海拔的影响.自山麓洪积台地至山顶植被的垂直带谱比较完整且分带明显,由低至高依次分布有旱生灌丛、山地疏林草原、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性针叶林、高山草甸.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比研究区近20年来遥感影像后发现,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人工绿洲(腰坝地区)面积和荒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高山针叶林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本研究可为区域国土整治及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246个样方调查资料,依据中国湿地植被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结合漓江湿地植被的生境条件和群落学特征,漓江湿地植被可以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和30个群系;组成漓江湿地植被的植物种类有158种,隶属57科124属,其中乔木9种,灌木25种,藤本植物4种,草本植物120种。基质、水流、水深、水位变动、水淹时间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漓江湿地植被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植被是森林公园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地考察,国家级森林公园仙女山植被的主要类型有温性针叶林(植被型Ⅰ)、暖性针叶林(植被型Ⅱ)、竹林(植被型Ⅲ)、落叶阔叶灌丛(植被型Ⅳ)、草甸(植被型Ⅴ)、沼泽植被(植被型Ⅵ).根据植被的组成和分布,论述了植被特点,而且对其植被现状做了评价,对其植被的保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植被是地球上最为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为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对已发表记载有广西植被类型以及作者近60年来对广西植被的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按照《中国植被》一书的植被类型的划分原则、单位和系统,编制成广西天然植被类型分类系统和广西人工植被类型分类系统。【结果】广西天然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纲,26个植被型组,722个群系;广西人工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20个植被亚型,298个群系(组合)。在722个天然植被类型中,森林植被类型占63%,竹林4%,灌丛10%,草丛6%,水生植被17%;在298个人工植被类型中,用材林占28%,经济果木林20%,城市园林植被29%,农作物植被17%,人工沼泽和水生植被6%。【结论】广西植被共有1020个类型(群系),是我国植被类型最丰富的省区,在全国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实地调查,三峡库区开县前置库有维管植物116科307属410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野生植物96科239属312种,国家保护植物5科5属5种.根据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该区植被可划分为6个植被型,8个群系组,18个群系.因此该区的植物种类较贫乏,但栽培种类较多,约占总种数的1/4;植被的次生性质明显,主要为草丛和少量灌丛群落.根据该区的具体特征,提出开县前置库消落带的生态恢复应遵循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植被恢复为先导和生态位分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运用植物样方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武汉市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植被的区系组成、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植物类型调查采用线路调查和典型样方调查,乔、灌和草本群落分别设置25m×25m,5m×5m,1m×1m的样方。实地调查了主要森林植被,提出了植被分类系统,组成植被的常见维管植物有1004种,隶属于150科437属;描述了主要森林植被的特征,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将该区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22个群系;对植被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植被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太行山南段植被的生态环境植被类型组成和分布作了初步探讨,论述了6个植被型、27个群系,并对植被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