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有机肥对茶园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园施用有机肥是土壤培肥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合理科学的给茶园施肥提供依据,研究了蝇蛆有机肥、间作绿肥、秸秆覆盖在春、夏、秋季对茶园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蝇蛆有机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大,对磷酸酶活性影响小,能够显著提高蔗糖酶活性以及在夏、秋季的脲酶活性。间作绿肥、秸秆覆盖均能够显著提高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间作绿肥在提高脲酶、蔗糖酶活性上优于秸秆覆盖,而秸秆覆盖在提高磷酸酶活性的效果上更优于间作绿肥。混施处理在夏、秋季能够表现出显著优于单施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冬季种植覆盖作物结合免耕法构成的保护性耕作法,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和抑制土壤风蚀.本文主要讨论了免耕条件下覆盖作物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覆盖作物对微生物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绿肥填闲种植作为旱作农业区一种优良的传统轮作模式,如何在保证产量稳定提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减施增益功能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命题。该文从生态权衡视角出发,分析了该系统中存在的填闲作物与粮食作物水分竞争利用、填闲作物氮供应-氮固持、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三种关键权衡的生态学形成过程与生物学控制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减施、稳产、增益"目标的权衡正向调控途径,提出未来研究应集中在明晰填闲作物生物量-作物生产力、填闲作物质量(碳氮比)-系统碳收支-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定量关系,揭示填闲种植系统生产力与环境效益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演变规律,以及开展填闲种植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估等领域,为绿肥填闲种植在我国西北旱作农业区的恢复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应对武乡县特殊的土壤气候条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果园抗旱措施,包括果园秸秆覆盖、穴贮肥水加覆膜、节水灌溉、栽培管理、促进保水与降低蒸腾、严防病虫等。  相似文献   

5.
我省大部分低产田是土瘦肥缺,豆科绿肥种不好,易旱易涝,一年一季不保收。各地改造低产田的实践证明:在整理排灌系统的基础上,增施磷肥,种好绿肥,以磷增氮,以氮增粮,是行之有效的改造低产田的重要技术措施。但是磷肥施用的效果,与土壤、作物和每年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同时磷在土壤中的固定、转化又易受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也  相似文献   

6.
豫南稻区麦茬水稻产量较低,其重要原因是肥料不足。在小麦、水稻两茬作物之间种植一茬绿肥,每亩可获得鲜草1000—3000公斤,这对提高水稻产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显着效果。麦收后种植绿肥,解决了水稻肥料不足的矛盾,开辟了一条有机肥发展水稻生产的新途径。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柽麻,绿豆,细绿萍等绿肥作物的适应性强,鲜草产量高,适宜于麦茬水稻掩青作底肥。  相似文献   

7.
在有机果园内利用作物秸秆、杂草、落叶及其它废物为原料,再配以适量的人畜禽粪便,经过550℃-70℃的高温堆制,使作物秸秆等废料发酵分解,变成果树可直接利用的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8.
英国最近研制出的智能型温室覆盖新材料 ,可过滤日光中某些起副作用的波段 ,同时充分发挥日光中紫外波段的杀菌功能 ,以及红外波段可提高作物生长质量的作用。研究人员测试后发现 ,采用该智能材料覆盖温室后 ,作物的一些病虫害大大减轻 ,杀菌剂和杀虫剂的需求也相应减少。智能温室覆盖材料@黄爱群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覆盖作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共设置4个处理组,即2种(EZ)、4种(SZ)、8种(BZ)不同作物覆盖处理以及以自然留养杂草为对照(CK)处理,测量不同覆盖作物模式下0~15 cm和15~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含水量、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结果发现:与CK处理相比,SZ处理可以显著降低0~15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MWD和GMD(P 0.05);EZ处理可以显著增加0~15 cm土层土壤田间持水量、MWD和GMD(P 0.05);BZ处理可显著降低0~15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田间持水量(P 0.05). 3种不同覆盖作物模式均有利于2.00~5.00 mm粒级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尤其是SZ处理.不同覆盖作物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15 cm土层,对15~30 cm土层影响较小. 3种覆盖作物模式中,SZ模式是茶园最适宜的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10.
覆盖作物在农田耕作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在长期的农田耕作中,由于风沙的侵袭、雨水的冲刷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的影响,耕地的生产能力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而耕地覆盖作物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覆盖作物对耕地生产的持续性、土壤保全效果、水质保全效果、豆科覆盖作物的氮供给、地力的积累、生物相的影响及杂草防除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免耕覆盖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2008年开始在西昌市小庙乡进行水稻-小麦轮作免耕覆盖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置7个处理,其中3个代表性处理定期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容重等指标。试验表明免耕覆盖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调控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2.
果园立体间套栽培技术,就是根据果树的生长发育及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利用果园的空带,将适宜于间作套种的蔬菜或其它种类作物有规则地播种或定植在果树的空带内,利用果、菜作物的时间差,高矮差进行优化搭配种植,以充分利用温、光、水、肥、气等自然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增产增效。现根据笔者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生产实践及调查研究,介绍几种效益较高的果菜间套模式。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绿肥春播套种试验。据32个单位统计,试验面积323亩。其中在小麦中套种的93亩,在油菜中套种的230亩,绿肥亩产鲜草66~3500斤,平均每亩鲜草产量902斤。31个小麦套种绿肥试验,平均亩产小麦176斤,亩产绿肥鲜草800斤;45个油菜套种绿肥试验,平均亩产菜籽145斤,亩产绿肥鲜草1000斤。绿肥春播套种试验的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4.
设施栽培的面积不断扩大,作物种类也逐渐增多。从而促进了企业开发新农膜,以满足市场需求。根据省农业厅作物管理局的统一安排,我们在草莓和葡萄作物上进行了新型大棚农膜的覆盖对比试验。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简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作物秸秆覆盖技术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玉米整秆半覆盖机的构造及主要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玉米整秆半覆盖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上海总有一定面积的后季稻遭低温为害,不能安全齐穗,影响产量。这里介绍一些有关后季稻抽穗开花期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上海气候条件有利种植双季稻,发展三熟制上海位于长江口沿海地区,春季回暖早,夏季炎热,秋季降温慢,作物生长季节长。日平均气温高于10℃的作物生长期,平均有232天左右;高于15℃的喜温作物生长期,也有185天左右。绿肥茬双季稻,从早稻(晚熟品种)播种到后季稻安全齐穗,共需165~170天。而上海春季日平均气温高于11℃到秋季平均气温开始低于20℃的双季稻安全生长期,十年中有  相似文献   

17.
<正>底肥是施肥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对作物生长发育尤其是苗期和作物生长前期至关重要,施用底肥一般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即底肥的种类、数量、肥料品种及施用的深度。种类:有机肥(包括农家肥、厩肥、绿肥和饼肥)最适宜作底肥旋用,此外氮、磷、钾和微肥也皆适合作底肥。数量:要确定底肥施用数量尤其是化肥施用量,必须考虑土壤肥力高低,在有机质低于1.2%的土壤应施用3立方米/亩以上的有机肥。当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及微量元素低于作物施肥有效临界值时,就应首先选择底施这些肥料,选择最佳施肥时期。对生长期较长的作物,除施用基  相似文献   

18.
西昌学院高原及亚热带作物实验室前身为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作物研究实验室,成立于1995年11月,是集科研、教学、开发为一体的实验室,覆盖作物学、园艺学两个一级学科。2006年12月12日批准立项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为夏明忠教授。  相似文献   

19.
4年来在菜田和果园的主要作物上进行了15种除草剂田间药试验,筛出在上前情况下适宜推广的氟乐灵,地乐胺,乙草胺,甲草嗪,草膦5除草剂,基本摸清了这几种除草剂,基本摸清了这几种除草剂的应用范围、杀草对象等诮技术,为全面开展菜田和果园化学除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果园土壤管理的目的是改善土壤性状,使其适应果树的生长发育,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面对我国土壤管理中广泛应用清耕制所造成的费工费时、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土壤肥力迅速下降,水、肥、土的大量流失等所带来的诸多麻烦,我们势必要改变现状,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的果园土壤管理制度——生草覆草制。本文对如何生草覆盖草制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