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朔散文善于采用叠音式的摹声词来描摹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本文探索了杨朔散文摹声词单音重叠、双音重叠的运用形式,并对叠音式摹声词的使用范围作了分类概括,揭示了杨朔散文叠音式摹声词使用的特色’丰富了杨朔散文语言美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杨朔散文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他散文的语言特色是分不开的。杨朔散文的描写语言,具有绘画的造型力,是高度形象化的语言,他的抒情风格是内向的,这种抒情格调决定了他抒情语言的含蓄、隐秀,而洗炼、精约,则是杨朔散文叙述事物的基本特色。无论是描写语言、抒情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具有诗的概括力和表现力,都洋溢着抒情诗语言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3.
当代散文史中,杨朔以散文的诗意创造著名于世。他的散文善于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匠心独运的构思形成鲜明的特色。以历史的眼光,观照杨朔散文的审美境界,审视杨朔散文从诗意的创造到诗意失落的嬗变,会看到理性的规范对散文艺术特质的损害。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作家在否定主体“小我”而抒发“大我”之情时,无疑削弱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和生命,这是时代赋予的烙印,是一种无奈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目前关于余秋雨散文的种种批评,通过对余秋雨散文与杨朔、刘白羽散文的分析比较,指出余秋雨散文在文体的创新意义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提起杨朔,人们自然会记起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象《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这几篇写于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名作,是杨朔耕耘的散文园地里几支香气袭人、艳丽夺目的奇葩。他注重情感,一直在努力表现时代感情的氛围。他曾说:“只有深入到人的思想感情里去,才能算真正深入生活了。”(《写作自由》)有情就有诗,所以他的散文追求诗的意境。这不是那种缠绵悱恻的情调,而是一种高迈绝尘,发扬蹈厉的精神,一种如“登高壮观天地间”那样高远的意境。以诗为文,这是杨朔散文的最显著特色。作家本人在《东风第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散文单元,选了四位名作家的四篇写景散文:碧野同志的《天山景物记》,茅盾同志的《风景谈》、杨朔同志的《海市》,孙荪同志的《云赋》。如何讲授好这一组散文呢?我是这样设想的。 高中一年级的同学,已经读得通一般的现代文学作品和当代文学作品,也能写较为通顺和出色的记叙文了。但是,多数同学都反映“不会写景”,或认为“写景很难”。针对这些反映,我认为:不会写景的原因有三。一是观察不深不细,抓不住景物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7.
废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写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有人说他是诗人,有人说他是散文家,还有人说他是禅师。他的这几种气质在他的散文中都得到了体现,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散文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8.
废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写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有人说他是诗人,有人说他是散文家,还有人说他是禅师.他的这几种气质在他的散文中都得到了体现,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散文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用诗意化语言说诗兰寿春杨朔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创作,深受古典诗歌的影响。他曾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严密,选词...  相似文献   

10.
正移民在欧美的富二代们正在承受着当地社会的复杂眼光,有人认为他们过于招摇、肤浅,有人则看到了他们背的一面。或许,真实的答案只停留在他们自己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11.
杨朔同志写散文追求意境的美。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正因为他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所以,他的散文几乎每篇都象诗一样,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的报刊对“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命题提出了质疑。有人主张“静默有益于健康”,也有人认为“运动会加速新陈代谢,而过于旺盛的新陈代谢则会导致提前死亡”。于是有耸人听闻地提出“运动是向死亡调情”,更有甚者,则公然提倡“生命在于静止”。  相似文献   

13.
一 有人认为,说明文没有散文的飘逸,没有杂文的犀利,也没有小说的曲折,因此说明文教学难免枯燥无味.果真如此吗?请先看两个实例: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让你用某个字眼来描述植物,你肯定不会用"聪明"来形容它们。如果有人说你像植物一样有远见,你肯定认为是在讽刺你。但是有些科学家却认为,植物的"智商"可能被过于低估了,它们不仅能够计算、有远见,而且记得曾经  相似文献   

15.
项青 《科技资讯》2010,(35):217-217
斯特拉文斯基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倡导者,舞剧《春之祭》是其重要的代表作品。该剧于1913年在巴黎首演,其在音乐和舞蹈上的设计令许多人认为是对传统的践踏,但另一些人却认为它预示了一种新的未来音乐。该作品已作为现代派的经典永远载入了史册。  相似文献   

16.
正很多人认为21世纪以来的中国与东盟关系中存在着对中国不利也不公的"二元结构",即东盟在经济上相对依赖中国,但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甚至有人认为在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存在三元结构,即在此前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东盟政治体制欧洲化。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看法过于简单,有失偏颇。首先是东盟在经济上依赖中国的程度有多大?从贸易来  相似文献   

17.
所谓构思,一般说来,就是我们在掌握了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正确而鲜明的主题,然后按照主题的需要和文章体裁的特点,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调度好材料,组织好结构。写文章总得有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就叫它构思。 有人认为散文选材广泛,联想深远,形式自由,手法多样,于是错误地理解:散文既可以顺手拈来,生发开去,便可任其所为,无所谓精密而周到的构思。其实,这是一种糊涂观念。诚然,散文不散,未必可取,它有“贵散”的一面,可是它又有“忌散”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散文的当状下态,不少论者已作过描述,一言以蔽之曰:不景气,无庸讳言,跟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文体样式相比,散文的确不可相提并论。散化的读者门可罗雀,散文的作者也多以“副产品”而为之,据说,几种散文专刊印数还在下落。在这种情势下,有人甚而作出断言:散文已经完成了它的文体使命,要寿终正寝走向消亡了。这未免有些危言耸听。笔者以为,简单地静止地描述时下散文的状态是无济于事的,而为散文这种文体的命运悲鸣更失显当。不少忧患、有识之士,为挽救和发展散文提出了一些主张,如强调紧贴时代,要有大家气度、要找到散文特殊的语义场和语境等等,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评论者片面注重归有光的叙事散文,给予较高评价,对于他的另外一些议论文,却少有人提及。即使偶有提及者,也多持鄙薄之态。其实,归有光的叙事散文中有一些题材太过狭小、材料过于琐碎的应景文章,而有些议论文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格,也表现了他的政治思想、文学主张,是值得肯定的佳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施汴彬 《科技咨询导报》2009,(25):225-225,227
无论家居风格潮流如何变迁,总会有人钟情于古典元素。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古典的繁复雕饰经过简化,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家居风貌,正越来越吸引着被钢筋水泥森林包围着的都市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