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差异变量指标,选择标准差、极差、极差率和变异系数这四个统计学指标,通过Excel表格计算并绘制出2011年~2015年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图,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呈逐年扩大的态势,各县域间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两级分化.然后基于ESDA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对甘肃省2011年~2015年人均GDP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和计算,得到甘肃省2011年~2015年人均GDP Moran's I系数变化图和人均GDP Moran's散点图.从全局和局域两方面对甘肃省县域各单元间经济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均GDP整体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体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局域自相关分析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两个空间集聚区.即以酒泉市和兰州市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地区,以临夏、甘南、陇南和定西等组成的经济落后地区.最后分析了县域差异变动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00-2016年内蒙古市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贫困格局时空变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内蒙古市域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市域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异增大趋势较为明显,相对差异先上升后下降.2) 2000年和2016年内蒙古市域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空间特征均呈现西部收入等级相对较高、东部相对较低.3) 2000-2016年内蒙古市域农村牧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差异分别呈现波动中稍有减小、稍有增大趋势;地带内差异有所扩大,地带间差异有所减小.缩小总差异应首先解决地带内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是西部地区.4) 2000年内蒙古市域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大,2016年内蒙古市域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相对较大.2000年和2016年贫困区域较多,贫困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择人均GDP、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测度指标,运用差异与极化指数数理模型,对2000-2013年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的演化过程从时空维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总体呈现生产水平差异与极化增强、生活水平差异与极化减弱的特征,且生活水平极化波动程度大于生产水平;在空间上,生产水平差异集中于湖南(除湘西州)28个县、生活水平差异集中于重庆7县和贵州16县之间,生活水平极化效应在重庆和贵州之间强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ESDA-GI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1990-200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时空格局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16年来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局部空间差异缩小,河西和陇南所辖县域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同步发展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s 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并采用空间插值获得局域I值分异图.研究表明: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经济发展空间异质性问题,并且具有直观的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为探究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浙江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ESDA空间统计模型,结合Arc GIS相关空间分析功能,对浙江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趋势和局部空间均衡程度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地区,总体空间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县域经济的局部空间差异则有所变大,主要表现为高经济水平集聚区的县域有所减少,而低水平集聚区的县域有所增多。基于以上特征,文章认为自然地理和区位条件、规划引导以及私营经济的发展是影响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2014年商品房销售额、国内生产总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居民居住消费价格指数等经济指标,通过计量软件Eviews计量经济分析,使用平稳性和协整分析方法,对新疆商品房销售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表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在选定年份的统计数据并不显著影响商品房销售额的变化,而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的住消费价格指数对商品房销售额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与房地产销售额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黄土高原341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分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从区域和分区两个层面分析1990—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的地域分异特征,揭示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因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城镇化率由23.83%上升至54.33%,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东中部高而西部低的宏观格局。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等高城镇化县区的中心性明显,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的高城镇化区形成并逐渐加强。(2)1990年以来,黄土高原县域人口空间集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呈现减小趋势,县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态势明显。在地理分区上,除高原风沙区县域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显著扩大外,其余各分区县域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趋于缩小。(3)县域经济发展阶段、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到中心城市的最短行车时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区域城镇化地域分异格局形成与演化的基本驱动因素。(4)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化应依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域差异性科学定位、分类推进,通过地域功能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迁移集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补偿政策等的实施,协调好城镇化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新时代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和城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ESDA-GIS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 GⅠ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4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2004年总体上经济空间差异较大,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和几何中心均有较大偏移;全局Moran’s Ⅰ指数为0.3911,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S Ⅰ散点图和LⅠSA集聚图,并采用空间插值获得局域Ⅰ值分异图.  相似文献   

9.
虞志刚 《河南科学》2020,38(3):495-500
利用地理空间探测器以及样带研究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异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分布以郑州为中心呈现单极模式,并沿京广线和陇海线形成"十"字交错的高城镇化率带;在单因子探测中,影响城镇化率空间分布的最主导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其次是第二和第三产业总值占比;在双因子作用力探析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第二和第三产业人员占比的双因子增强作用最强,表明河南省人口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城镇化进程具有较高的协调性.未来河南省还需提升产业层次,通过向工业服务业转型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以促进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县域经济的过分悬殊不可避免的会阻碍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聊城市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山东省聊城市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聊城市县域经济差异状况进行分析,选取了人均GDP、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等9个指标,分析了聊城市各县(市)经济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影响聊城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根据聊城市的自身状况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ESDA的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99年、2004年、2009年广西县域人均GDP为背景数据,运用geoda软件对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县域经济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现象,但是相关性不明显,在自治区范围内没有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差异现象;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桂西北地区一直是全区经济发展低水平集聚区域,且其发达县域对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用非参数回归方法研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应用非参数局部多项式估计方法对广西1980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克服了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在讨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关系的不足。实证结果表明非参数回归方法优于线性回归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安徽铜陵市1990-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统计数据,依据凯恩斯消费函数,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铜陵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发现两者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内均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并对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80-2015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协整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韶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韶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边际消费倾向处于0.45~0.53之间,平均消费倾向处于0.61~0.67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利于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则会弱化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严重的还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以辽宁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并以全省85个县域自2001~2010年人均GDP标准差、变异系数作为衡量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揭示辽宁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随时间变化而逐步扩大、相对差异却逐步缩小的演变特征.运用SPSS17.0软件对2010年全省85个县域的10项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认为一般发达型县域和欠发达型县域呈环状且不规则地分布于各经济发达型和较发达型县域的外围区域,各类型之间差异是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和政府策略等几个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俱乐部趋同”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的重点.先根据2003-2013年湖南省及各市州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3个统计指标对15个研究对象进行聚类区域分组,分出3类经济水平带;再采用方差分解方法分别计算了2003-2013年湖南省各地区的总差异、带间差异与带内差异.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地区的人均GDP地区差异在变大,经济增长趋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异在变大,收入增长趋异;城镇化率的地区差异先变大后变小,城市化率增长先趋异后趋同.从3个经济带的方差分析结果看,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析不能实证湖南省经济带内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城镇化率分析能说明经济带内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俱乐部趋同"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的重点.先根据2003—2013年湖南省及各市州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3个统计指标对15个研究对象进行聚类区域分组,分出3类经济水平带;再采用方差分解方法分别计算了2003—2013年湖南省各地区的总差异、带间差异与带内差异.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地区的人均GDP地区差异在变大,经济增长趋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异在变大,收入增长趋异;城镇化率的地区差异先变大后变小,城市化率增长先趋异后趋同.从3个经济带的方差分析结果看,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析不能实证湖南省经济带内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城镇化率分析能说明经济带内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阳  闫岩 《河南科学》2008,26(4):482-485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的重要反映.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变量指标,从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3个方面来分析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得出其经济空间集聚十分明显,且总体呈逐步扩大趋势;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形成"核心-边缘"空间模式;最后通过对县域单元增长类型的划分简要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根据武汉统计数据(1980-2009),利用协整理论,对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了消费收入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当期人均消费与当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前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前期的人均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存在从收入到消费的Granger因果关系;前期人均消费对当期人均消费的有一定影响,当期收入对当期消费有较大的影响;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较强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国内旅游接待数量、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交通三方面对广西国内旅游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选取2000—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人均GDP、区内旅客周转量、广西旅行社数量和广西消费者物价指数为变量,建立关于广西国内旅游需求的双对数线性模型,再采用EViews8.0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广西旅行社数量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广西国内旅游需求的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