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二月五日,美国国防部长布朗接见《人民日报》记者时说:美国“正在中东和印度洋加强军事存在;改进快速部署力量,以便迅速地能够把这种力量运送到发生危机的地方去”。所谓快速反应部队就是这样一支武装力量。在美国“一个半战争”战略中,“半个战争”准备在何处打,七十年代以来曾几经变化。近几年来强调更可能发生“半个战争”的地区是中东波斯湾。这是由于美国认为,当前苏联攻势战略的主要矛头指向中东波斯湾战略要地,这一地区出现动乱危机和苏联军事力量猛烈增长是对美国最现实的重大威胁。为此,一九七七年八月卡特总统批准国防部筹建一支十万人  相似文献   

2.
资本这东西,有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吃得越多,胃口越大”。它的胃是填不满的。而美国作为暴发的资本帝国,这一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中东地区为例,从本世纪20年代到现在,美国从与老牌殖民主义争夺石油资源,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到企图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中东“新秩序”,那已不仅仅是“得寸进尺”,而是恨不得把世界的这一广袤地区一口吞进自己的肚里。在观察今日纷繁复杂的中东形势时,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当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它是美国当局为填补英法势力撤出中东而形成的所谓“力量真空”,镇压中东在二战后兴起的民族民主运动,同时以中东亲美国家为基地,与苏联展开争夺而出台的外交政策。它并没有考虑中东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严重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东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下很快夭亡。艾森豪威尔主义产生及夭亡的背景与过程,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几个月来.苏联分别同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同印度、巴基斯坦、美国等商谈了阿富汗问题,在外交上表现出“积极姿态”。据此,国际上有人散布.“苏联可能探讨‘体面撤兵’的时机”,认为“在中东和国际形势发生激烈变化的情况下,阿富汗问题正出现政治解决的动向”。但事实表明,苏联坚持武装霸占阿富汗的立场并没有改变,它的军队为在阿富汗长期呆下去而作积极准备,并加紧了对阿富汗游击队的进攻。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欧盟与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分歧明显扩大和公开化。法国在参与中东事务方面表现尤为活跃,被视为欧盟在中东的“代言人”。10月19-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其半年内的第三次中东之行中,公开提出“欧盟应作为中东和平第三主持人直接介入阿以和谈”,摆出欧盟要与美国在中东“平起平坐”的架子。  相似文献   

6.
一年多来,苏联在中东、特别是在波斯湾和红海地区恣意渗透扩张,引起了西方的极大震动。西方国家的许多战略分析家认为,俄国人在这个供应西方石油的主要产地、欧洲的重要侧翼开刀,已使西方世界面临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危险的”、“战略性的威胁”。熊爪伸到“世界油库”去年四月,苏联在阿富汗策动政变,进而把熊爪伸向中东油田。两个月之后,它又  相似文献   

7.
杜勒斯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我是到中东去作战的一名美国士兵;我身旁要是没有英国和法国士兵,我会感觉安全得多。听听,这话多么蛮横。莫怪英国的“每日镜报”要骂杜勒斯是一个“十足的笨蛋”了。杜勒斯是在一种什么场合下,说了这么一句十足笨蛋式的话呢?原来前些日子,美国国会正在讨论艾森豪威尔主义。杜勒斯拼命吹嘘美国的力量足以在中东防止共产主义的“侵略”;如果美国单独担负起这种“神圣的”任务,就会方便得多;如果英法仍然插足中东,那么美国就不大方便。杜勒斯说得十分露骨,他是在继续逼迫英法退出中东。在美帝国主义分子看来,中东必须要有外来的统治者;英法退出中东,中东就会成为“真空地带”;而美国就应该掮起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大旗,进入中东“真空地带”,成为阿  相似文献   

8.
美国派赴北非、中东推销“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副总统尼克松和总统特使理查兹的阴谋活动,到目前为止,暂告一个段落了。在这两、三个月期间,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利诱、政治分化颠复和军事威胁的措施,企图“填补”中东的所谓“真空”、建立美国的新殖民主义统治。通过这些行动,中东人民更加认清了美国的真面目。他们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空前高涨,美国已经被迫撕碎一切伪装,原形毕露地站在和中东人民公开敌对的地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进行挑拨、拉拢的结果,中东各国关系也趋于复杂化,这就增加了中东人民反击美国殖民主义势力进攻的困难。最近约旦局势的发展突出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唐永胜 《世界知识》2011,(18):68-68
5月19日,奥巴马发表中东政策演讲,推出“中东新政”,在突尼斯、埃及等国实施扶持计划,鼓励中东北非的民众通过“和平方式”推翻“专制政权”,把推动这一地区的“政治改革”确定为美国中东政策的“最优先议程”。  相似文献   

10.
吴冰冰 《世界知识》2023,(14):30-32
<正>吴冰冰(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近几年,中东地区形势“变”与“不变”相互交织。其中,显著的变化是中美俄三国都调整了其中东政策。三大显著变化变化一:美国的中东政策发生了变化。在美国的全球布局里,“印太”、中东和欧洲三个地区是联动关系,无底线的收缩和退出中东对美全球布局是不利的,所以其在中东的战略收缩是有底线的。若退出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给土耳其的对外关系带来了深刻影响。海湾战争显示了土耳其作为北约东南欧军事前沿的重要作用,巩固了土耳其在中东地区的地位,进一步密切了它与西方的关系。美国总统布什已将它称为美国中东战略的“基石”。苏联解体,原苏联中亚共和国纷纷独立,在中亚形成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地区,又使土耳其陡然成为中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士耳其不仅解除了长期存在的来自北方的威胁,而且还获得了新的外交空间。一些舆论认为,土  相似文献   

12.
正近段时间,俄罗斯在中东动作频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俄近年"重返中东"进程的延续。继去年9月出兵叙利亚以来,俄在中东影响力不断上升,已成为中东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锋芒甚至盖过美国。未来,俄罗斯是否会"梦回苏联",重新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中东巨人"呢?多管齐下,全面出击俄罗斯此轮发力的对象广泛,涵盖中东多个国家和热点地区,同时手段也更趋多元,综合利用了外交、军  相似文献   

13.
<正>2021年12月9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国军方正式结束在伊拉克攻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作战任务,转而担任培训和顾问角色。此前2021年4月,据多家外媒报道,美国承诺从伊拉克撤出剩余作战部队。撤军是美国中东战略收缩的重要“里程碑”,但这个碑不是光荣的标志,而是美国的中东甚至全球战略的“心头之痛”。伊拉克堪称美国中东战略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随着英法侵略者在埃及的失败,美国企图夺取苏伊士运河并进而控制中东的阴谋愈来愈明显了。早在英法被迫宣布立即撤兵的同一天(去年12月3日),美国国务院就急忙发表声明说,“联合国和有关国家应当立即注意中东的基本问题”,美国决心通过联合国促使中东的“长期冲突得到永久性的解决”。三天之后,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又发表了关于中东政策的长篇演说,主张“把美国和联合国在道义上、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力量动员起来使中东的长远目标得以实现”。他并且说英法撤兵是把“维护中东未来和平的责任交给联合国紧急部队来承担”。美国为什么这样强调联合国和联合国紧急部队呢?它所谓的长远目标、基本问题是什么呢?总的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中东的外交一直风风火火,摆出主导中东事务的姿态。在4月11日发生的以色列和黎巴嫩的16天冲突中,美国也没少下工夫做调解,但舆论认为美国“多少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对中东外交有所失分。首先,美国的做法明显偏袒以色列,引起阿拉伯方面普遍反感。黎以冲突初期,美国听任以色列以凶猛的火力“教训”黎巴嫩真主党。当法国外长率先赴中东斡旋时,美国急匆匆抛出一个停火协议,而这个协议又是偏向以  相似文献   

16.
汉德逊     
最近被派往中东进行阴谋颠复活动的美国副国务卿帮办洛埃·汉德逊是一名忠实执行美国侵略政策的“职业外交家”。他1892年生于阿肯色州罗杰斯城,现年65岁。1915年他获得西北大学文学士学位,1953年又被该校授予法学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汉德逊任协约国驻德战俘遣返委员会委员(1919),此后会参加和主持美国在苏联西部、波罗的海各国和德国的  相似文献   

17.
11月初以来,中东风云骤紧,美国在地中海进行“二次大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军事调动,包括3艘航母在内的30艘军舰和300架舰载战斗机陆续往黎巴嫩海面集结。美国空军还对叙利亚驻黎巴嫩军队阵地进行侦察。与此同时,以色列进行了部分预备役动员;叙利亚則宣布全国处于战备状态进行军事部署,并派外长去苏联紧急磋商。继续恶化的中东局势,正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和不安。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东石油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追溯一下英美在这个地区的石油争夺战,便可明白美英势力在中东地区的消长与其矛盾尖锐的情况。自从1901年英国垄断资本根据特阿西协定首先侵入伊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近二十年中,英国一直是这个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垄断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垄断资本在政府支持下,和英国在中东展开了斗争,结果美国获得了一些租借地,取得了一些石油公司的股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加紧侵入中东,不到几年功夫,美国在人力物力的优势下挤垮了英国在中东横行了半个世纪的霸权。今天,控制中东丰富石油资源的已经是美国而不是英国。英国“金融时报”发出过这样的哀鸣:“近三十年来英美争夺中东势力范围的斗争的每一个回合。都使英国所占的中东石油资源的份额减少一些。”英法侵埃失败后,美国击败对手的优势更加强了。新的力量对此使美国有了把英法从中东徹底排挤出去的可能。所谓“艾森豪威尔主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正古往今来,中东一直享有独特的地缘战略重要性,是大国必争、必霸之地,希腊、罗马、奥斯曼、英国、法国、苏联、美国等都在这里有过潮起潮落的相似轨迹。由此,今天国内外也有人视中东为中国成为全球性大国的试金石、必经之途。然而时过境迁,中东的战略价值早已今非昔比。2020年1月20日美国负责中东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马丁·英迪克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中东不复重要"的文章,认为中东不再涉及美国核心利益,只不过美国人不愿意承认罢了。中东曾经是全球性大国热衷的竞技场,但今天主要大国都已经意兴阑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中东乱局和红海危机的发展,伊朗反舰导弹技术的进步再度成为全球军迷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伊朗长期以来就将封锁波斯湾作为其争夺未来战争主动的战略追求。美国媒体报道称,伊朗首次获得反舰巡航导弹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1987年2月伊朗成功试射了“海鹰-2”岸舰导弹,该型导弹是苏联SS-N-2“冥河”反舰导弹的改进版,也被称为“泡泡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