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者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以性心理为视域焦点,将其细腻的笔触深入到都市,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描写性欲压抑、探索人性奥秘、状写内在的真实,展示了其对人性独特的思考和阐释,堪称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第一人。本文主要以《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个小说集为基点,详细阐释了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实验性探索。  相似文献   

3.
季桂起的《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艺术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以其独特的切入视角、全面的概括总结、深入精到的文本分析,把一段“心理化”的“五四”小说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为现代小说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心理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女性主义的先驱,更是出色的小说理论家。她阐述了大量的小说美学思想,同时也是西方现代小说美学思想的实践者。她给西方哲学、美学及艺术观念的再创造与再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与思想,其“诗化小说”、“非个人化”、“主观真实”等美学思想对西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其挑战性的文学实验使现代主义小说跨人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家之一。她在探索现代小说的过程中,发展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意识流小说,尤其在处理时间问题方面显示了伍尔夫卓越的艺术才华,她重心理时间轻物理时间,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把时空大厦设计得五彩绽纷,使每一部作品都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6.
毕淑敏,这位当代知名女作家,自八十年代后期登上文坛以来,先后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以其善意、祥和、冷静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试图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开掘和写作方法的追求等方面,对她的小说作些探讨。一、崇尚真实 注重体验毕淑敏小说创作,“写作题材比较宽范”,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写了高原严酷的军旅生活,也写了贫民百姓的酸甜苦辣。我的笔触有时涉及女性微妙的心理,有时也探讨经济领域眼花缭乱的现象……”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她的小说创作在取材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崇尚真实,注重体验”。  相似文献   

7.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作家主要通过“精神弑父”和“女性关怀”来凸现她的女性意识,但是,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狭隘的,她的“精神弑父”是片面的,并且她的“女性关怀”是非终极的,因此,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伤中,作家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了其内在匮乏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在关注和展示世俗平凡人生的同时,更努力地探触到了人物的心理世界,其所形成的对现代人的内心生存状态的发现和描绘,使她的作品成为一种对生命意识的个性化的隐喻,从而也形成了张爱玲创作的非美学原则的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对人的灵魂奥秘和精神世界的不懈探掘,构成了路翎创作最为显著的特征。其笔下的人物,大都有着双重甚至多重特征,为了写出人物的“多面”,揭示出人物分裂的、隐秘的、多变的内心世界,除了常规的心理描写方法,路翎还采用了诸如幻觉与梦境、变态心理及无意识心理等多种方法。对心理的集中展现,成为他创作的本体性要素,也是成就其“心理小说”的根本质素。  相似文献   

10.
心理情绪模式小说在当代小说林中可谓蔚为大观的一派,同时语言又已上升到本体论的意义,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其“心理情绪”与语言形式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本文试图引进“心理语境”概念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个作家的创作成就往往取决于作家对生活敏锐、深刻和独特的感受力。在当代小说创作面临全面危机的背景下,东西以其细腻而敏锐的感受能力,以感官叙事为基本语态,使其小说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本文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视角对东西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感官世界进行简要的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蔡琰是封建时代的文化女性,她的《悲愤诗》既是其个人悲惨命运之写照,也是当时丧乱社会历史的真实记载。在这些诗中,蔡琰以其敏锐而独特的精神领悟力,将个体的生命旅程化为一种深层次的反思性诗意表达,使其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号召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小说具有浓厚的故乡情结,这种情结是她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是其小说具有亲切感和持久感的重要因素。她的故乡情结主要体现为乡恋情结,在表现上采用了三种手段:对故乡景色的唯美描写,对故乡人丑的温情包容,对都市文明的情感疏离。  相似文献   

14.
欧茨经过近10年的创作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观,并出版了一系列的文学评论集,从中可以看到她早期对于艺术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的理解。《他们》作为其早期代表作品,很好地体现了欧茨对于艺术的模仿本质、教化功能和文学改变社会现状的目的的艺术观。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词以含蓄见胜.她既吸收了前人的创作经验,又能自出机杼,把词的含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清照词的独特的含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节宛曲而情深,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面、一段情节而自然地抒发情思.二是情景契合无间,着重抒发对物象深细的心理感受,物象大都带有比喻和象征的色彩.三是以人物神态表现情思,总是把神态动作与各种各样的物象紧密结合,构成丰满的艺术形象,有含蓄蕴藉之美.  相似文献   

16.
小说最深刻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超越具象,传递丰富的审美内涵及深刻的哲理思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小说诗意化创造。小说诗意化创造,并不在于对诗歌意境的移植,而在于能否把这种移植融化在小说独具的写人叙事特长之中。小说诗意化创造主要表现为虚实相生、化情节为情趣、淡化人物、进行意象追求。  相似文献   

17.
梅娘是20世纪40年代东北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创作融合东西方小说精华,构筑起精致多变的艺术结构,以朴实生动的笔触勾画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浓厚的东北地域风情和生活意蕴。  相似文献   

18.
《人·鬼·情》被学者誉为唯一一部中国“女性电影”,它通过描绘男权社会中“女演男”的女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与心理历程,淋漓尽致地显示了现代女性面临的困境与所作的抗争。女主角寻求男性解救的过程,正是在与生命中重要的男性角色的关系中展开的。面对现实,她努力反抗,但最终不得不妥协,放弃现实中的寻求而将希望寄托于舞台上的钟馗。分析“女演男”这种“花木兰式境遇”可以透视女性在性别身份错位后的所得所失。  相似文献   

19.
"中西结合"是现代艺术家们不懈探索的艺术发展方向。潘玉良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坚持"融中西画于一治"。她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元素,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以潘玉良三个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形成为线索,阐释了其中西结合艺术风格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