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亲"政策是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白登之围"后,刘敬提出"和亲"建议,汉高祖刘邦予以采纳,从此"和亲"政策成为西汉从公元前199年到公元前133年半个多世纪的对匈奴的重要策略,对后世历朝历代边疆民族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后世对西汉的"和亲"政策历来褒贬不一,我们有必要剖析西汉时的"和亲"政策,从而重新认识"和亲"政策所起的巨大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和亲政策,在今天来看,已经是一种陈旧过时的民族政策,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汉唐时期,曾经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唐代“和亲热”的由来和结果,探讨唐代的和亲政策。 一、唐代“和亲热”的由来 1、唐太宗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高超的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3.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时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突厥汗国历经隋唐,是其中最重要的民族关系之一。双方屡有战争,不过并未阻止民族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在和平时期,两者的贸易更盛。中原与突厥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官方之间的朝贡贸易,边境互市往来,和亲中的经济往来以及一些贩运贸易、民间经商等。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融合,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贸易模式。  相似文献   

4.
昭君和亲是古代诗歌与民间传说中的重要题材。昭君村、昭君墓和昭君庙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景观,不仅反映出古代诗人与广大民众对昭君和亲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且蕴含着时代民族、地域文化和信仰观念等方面的人文内涵,启发人们多层面地展开对昭君和亲的历史、地理及人文想象,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现实、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与追寻。  相似文献   

5.
"和亲"政策是古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实施羁縻的重要内容。唐朝建立后在处理复杂的特定民族关系时广泛运用"和亲"的安边政策,但对地处南方的南诏政权仅"和过一次亲"而且最终以失败告终。分析和亲政策失败的原因,并对和亲政策予以评价,以丰富学界对唐朝与南诏关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华夏民族是先秦众多民族斗争与融合的产物,随着华夏民族的形成,其民族意识日益鲜明,并由此产生了一套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和策略,华夏民族形成时期的民族思想,已包含了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思想的基本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反映,对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这个时期华夏民族的民族意识,有助于我们探索汉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特点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国家如何整合内部各民族,并提供一种超越狭隘民族认同的社会团结纽带,这不仅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政治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理论课题。哈贝马斯以欧盟政治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所谓"宪法爱国主义"的政治理论。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国家已经是后民族主义时代的国家,故而,前现代色彩浓郁的民族认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基于一种自由民主国家政治实践基础上的政治文化将为现代国家提供一种社会团结的纽带,取代民族认同的地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各自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它给予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发展以及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改造和进步以重大影响,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民族主义是国际政治中一个古老的话题。历史上,正是民族主义的发展才导致了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并进而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使得国际政治的全球性和现实性成为可能。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主义一直是推动国际政治发展变化的重要动力。19世  相似文献   

10.
唐朝安化长公主和亲南诏,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史料记载的混乱,长期以来对于安化长公主和亲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结合唐、五代和宋朝史料,辨明真伪,对安化长公主南诏和亲的事迹作了考证,对其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西南边疆稳定方面的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政治发展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其主导内容是政治体系的综合能力提高,民族地区政府发展是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促进民族地区政府发展,提高政府综合能力的新途径,因而成为推进我国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新动力。在此认识基础上,应该把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推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新的战略选择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文明大国,其疆域的基本特点就是少数民族区域与边疆区域的大体重合,这一基本特点是导致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政治化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特别是随着贸易全球化和政治区域化的对立发展,使地区冲突成为当今世界矛盾冲突的焦点,而冲突的"热点"集中表现在多民族国家边界划分、跨境民族区域的宗教、文化、政治方面,使边疆地区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现实政治写历史——布哈林脱离了人们对他的传统观念; 斯大林形象醒目:意志顽强,但易走极端; 列宁:“我们渴望和平——这并不是我们软弱时的一种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政治发展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其主导内容是政治体系的综合能力提高,民族地区政府发展是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促进民族地区政府发展,提高政府综合能力的新途径,因而成为推进我国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新动力.在此认识基础上,应该把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推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新的战略选择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政治思想是较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理论,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和策略,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理论和解决民族问题政治方式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韦伯在赫尔德和特赖奇克的思想基础上,把民族国家看作实现民族存续、保障民族永久性权力政治利益的世俗组织,提出制定民族国家政策的民族性、政治成熟与合法性法则,并基于德意志的现世提出民族国家政策落实的策略,即防范异族对德意志民族性的侵蚀,实现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成熟和保障德意志民族国家领袖的直接选举等。  相似文献   

17.
和亲就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居住中原地区的汉族统治者,为了与边境少数民族维持友好和睦关系,而与其首领结为婚姻的政治举措。它是汉唐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策略之一,唐代诗人曾对此发出大量咏叹,充分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文化心理。 和亲开始于西汉初期,主要是为了减轻匈奴的军事压力。从高祖一直到武帝即位,汉王朝军事上处于被动地位。和亲同赠送絮缯、粮食,开放边境贸易等联系在一起,出嫁的公主犹如献给胜利者的贡品,此时,她们的姓名和事迹大都没有流传下来。武帝为了有效地抗击匈奴,先后: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楚王刘戍的孙女解忧嫁给西域乌孙首领。这样,和  相似文献   

18.
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势在必行。《民族问题概论》是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大中专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如何加强这门课的教学?需作哪些方面的改革?本文试图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结合我校实际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双泛”主义产生、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伊斯兰世界和突厥语族抵御西方殖民侵略、谋求自身发展的特殊时代产物,后成为新疆近现代民族分裂主义的历史思想根源、理论依据并被不断付诸于政治实践。新中国建立以后,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嬗变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本文拟从“双泛”主义的形成、传播渗透和对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影响的基本历史梳理中,探寻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嬗变的繁杂缘由,揭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和打击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谭霞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5-85,96
习语是一国风俗人情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反映,其意义植根于各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口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解码过程,更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传递过程。口译的实时交际性决定了口译中习语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