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长龄 《科学通报》1980,25(13):624-624
最近在冶金地质932队野外工作的协助下,已通过室内研究,证实了大宝山确有硫化物风化成因的三水型铝土矿产出.大宝山的三水型铝土矿外观呈浅黄白色,致密块状,弱固结不够坚硬.层状产出.镜下主要呈含砂及粉砂的隐晶质结构.三水铝石呈隐晶质及细鳞  相似文献   

2.
刘长龄 《科学通报》1981,26(22):1407-1407
岩溶铝土矿中微刚玉的发现我国尚无人报道过。作者对晋南岩溶铝土矿采用多种方法鉴定,证实有微刚玉存在。 含微刚玉之铝土矿常因受有机质浸染呈深灰至黑灰色,致密状,很坚硬。多呈豆鲕-碎屑结构。而  相似文献   

3.
陈蕾  李建威 《科学通报》2014,(15):1437-1445
黄钾铁矾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硫化物矿床风化壳中常见的表生矿物.对表生黄钾铁矾进行精确的40Ar/39Ar定年和H-O同位素组成分析,不仅可以直接限定大陆化学风化和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的时间和历史,而且可为区域古气候演变和构造隆升等重大地质事件提供关键信息.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区白银矿田折腰山块状硫化物矿床风化壳中表生黄钾铁矾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和H-O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为祁连山地区新生代古气候条件的分析提供新的资料和思路方法.折腰山矿床的表生黄钾铁矾主要有两种产状:一种是赋存于风化壳顶部坡积物中的块状黄钾铁矾,另一种是风化壳中切割容矿岩石的脉状黄钾铁矾.块状黄钾铁矾具有板状晶形,K2O含量为8.21wt%~8.31wt%,两个样品的40Ar/39Ar年龄分别为41.2±0.4和37.1±0.3 Ma,对应的δD值分别为-156‰和-133‰,δ18OSO4值为2.5‰和2.6‰.脉状黄钾铁矾具有六方双锥状晶形,K2O含量为2.44wt%~2.72wt%,两个样品的40Ar/39Ar年龄分别为3.3±0.1和3.2±0.1 Ma,对应的δD值为-160‰和-158‰,δ18OSO4值是2.5‰和2.8‰.黄钾铁矾的40Ar/39Ar年龄和H-O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白银矿田折腰山矿床至少在始新世中期就已隆升到地表并接受了长期的化学风化和矿床的次生富集,其中晚始新世和晚上新世的2次风化事件记录了白银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2次相对湿润的气候,且晚上新世比晚始新世的温度低.对祁连山地区硫化物矿床风化壳年代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进一步系统研究有可能为祁连山和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气候变化和矿床次生富集等重要地质事件提供制约.  相似文献   

4.
赵俊兴  李光明  秦克章  唐冬梅 《科学通报》2019,64(24):2484-2500
钴是各主要工业国家政府定义的重要战略金属.全球钴矿可分为大陆钴矿和现代海底钴矿两大类.大陆钴矿主要为沉积岩赋矿层控型、风化型和岩浆铜镍硫化物伴生矿,其余类型也有独立/共/伴生钴矿产出.在海底富钴的铁锰结壳和结核中虽有大量资源却无法开采.不同构造背景和岩浆含水量下钴的配分系数较稳定,其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过程中更容易进入橄榄石中.在热液环境下,钴的溶解度与流体温度和盐度密切相关,流体冷却和流体稀释过程均能造成钴金属沉淀.研究发现富钴矿床成因争论表现同生成因与后期叠加之争.除了少数脉状、黑色页岩型、密西西比河谷型和铁氧化物铜金矿床,钴富集过程均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岩浆演化、后期热液过程和风化作用均有利于富集钴元素.而钴的超常富集则往往与多期次成矿作用相关.在今后研究工作中,应尽快研究我国各类钴矿其形成在造山带和克拉通演化中所代表的地球动力学意义,确定我国各类型矿床中钴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厘定钴在高-中-低温热液环境的迁移机制,关注地球系统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与钴矿的形成关系,重视现代海底铁-锰-钴结核分布控制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长龄 《科学通报》1965,10(7):650-650
我国硬质耐火粘土中的铝土矿结核(非指豆鲕及蚕豆结构)迄今尚无人正式研究和报导过,而沉积岩中的后生结核,Тимофеева认为“在文献中尚未见到过”。作者对我国河北某盆地二迭系硬质耐火粘土中的铝土矿结核进行了研究,并确定其主要为后生作用所形成。现将研究结果简要报导于后。二迭系硬质粘土中铝土矿结核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翼。这种铝土矿的结核呈椭球及正球形,圆度较高,直径一般多在3~5厘米左右。实测九十余个结核,得知其长径多平行于岩层层理,也有少数垂  相似文献   

6.
岩石风化碳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刘再华 《科学通报》2012,(Z1):95-102
自气候变化的岩石风化控制学说提出至今,学界普遍认为,是硅酸盐的化学风化碳汇作用在控制着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在短时间尺度上硅酸盐风化碳汇与碳酸盐风化碳汇也是旗鼓相当的.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碳酸盐溶解的快速动力学和硅酸盐岩流域中微量碳酸盐矿物的风化在控制该流域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和碳汇上的重要性,使得碳酸盐风化碳汇占整个岩石风化碳汇的94%,而硅酸盐风化仅占6%左右.另一方面,水生光合生物对DIC的利用及其形成的有机质(内源有机碳)的埋藏,使得碳酸盐风化碳汇在任何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控制上可能都是重要的.此外,岩石风化碳汇研究的另一重要进展是发现了碳汇随全球变暖和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增加,即形成了气候变化的负反馈机制.未来应通过岩石风化碳捕获和储存过程及其控制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揭示岩石风化碳汇过程及其气候和土地利用调控潜力,以服务于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制定.重点研究:①岩石风化碳汇过程及其物理、化学和生物控制机理;②硅酸盐岩流域中微量碳酸盐矿物的风化在控制流域DIC浓度及其碳汇上的重要性;③陆地水生光合生物利用DIC产生内源有机碳的效率;④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调控岩石风化碳汇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黄土中强磁性矿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天虎  XU Huifang  季峻峰  陈骏  陈旸 《科学通报》2003,48(17):1883-1889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结果表明, 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强磁性矿物包括磁铁矿和磁赤铁矿. 原生磁铁矿具有风成碎屑颗粒物形貌和表面特征, 又可以分为高钛和低钛两种类型, 可能分别指示岩浆岩和变质岩源区. TEM纳米尺度观察研究证实, 部分原生微米粒级碎屑磁铁矿在成壤过程中风化成5 ~ 20 nm磁赤铁矿, 并保持风成碎屑磁铁矿的假象形态. 部分绿泥石在成壤风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纳米磁铁矿或磁赤铁矿. 这两种矿物的风化作用都形成超顺磁颗粒, 可能是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重要机制. 部分绿泥石风化形成的磁铁矿或磁赤铁矿含有少量的磷和硫, 具生物成因标志, 表明微生物可能对绿泥石的风化及超顺磁颗粒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某些岩石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宋云华 《科学通报》1987,32(9):695-695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极为重要的稀土矿床类型。本文对华南火山岩类、花岗岩类及贵州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类风化壳中REE的分布特征、REE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的分异和粘土矿物对REE的吸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实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姚政权  肖国桥  梁美艳 《科学通报》2009,54(21):3400-3403
对华北平原BZ2钻孔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该区沉积物来源广泛且处于脱Ca和Na的化学风化初级阶段; 不同化学风化指标均显示晚上新世以来化学风化强度呈波动性减弱, 与内陆黄土高原地区化学风化变化趋势一致, 与冰盖扩张吻合, 显示全球气候变冷对大陆化学风化强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滨海河口潮滩中微塑料的表面风化和成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塑料作为新兴环境污染物日益受到关注,但对真实环境中不同类型微塑料的表面形貌、成分及其变化了解甚少,相应的方法学研究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以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黄渤海沿岸河口潮滩为对象,运用多种显微技术和微分析方法,研究了微塑料类型、表面形貌及其成分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表明,潮滩环境中微塑料除了碎片、纤维、薄膜等形貌类型外,还存在发泡类和树脂类颗粒.表面呈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皱褶、微孔、裂纹或凸起等,可能受到了机械摩檫、化学氧化或生物侵蚀等作用.运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ATR-FT-IR),在分析微塑料聚合物成分的基础上,鉴定出潮滩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具有羧酸、醛、酯或酮类等含氧官能团.通过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yr-GC-MS)不仅鉴定出纤维类微塑料是聚乙烯与聚丙烯共混聚合物,还观测到发泡类风化表层与剥离风化表层后的内部之间的成分差异,其中,油酸腈、芥酸酰胺、ɑ-N-去甲基美沙醇、1,1-二苯基-螺[2,3]-己烷-5-羧酸甲酯、棕榈酸十八酯和棕榈酸十六酯等含氧、含氮化学物为风化表层特有,进一步证实了河口潮滩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含氧物质的存在.由此可见,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在风化的同时还发生了成分的变化.未来应关注海岸和海洋中微塑料的表面变化过程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1.
《科学通报》2021,66(20):2501-2503
正斑岩铜(金)矿床是全球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占全球铜储量的70%以上[1].斑岩铜金矿床通常与氧化性埃达克质岩浆有关[1~4],其成因是国际热点.主流观点认为,控制斑岩铜矿形成的关键过程是在氧逸度超过ΔFMQ+1.5时,俯冲的年轻大洋板片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岩.在此情况下,岩浆中的硫主要是硫酸盐,而部分熔融后的残余俯冲板片中没有残余硫化物,由于硫酸盐在岩浆中的溶解度是硫化物的10倍左右,因此高氧逸度下,硫和亲硫元素大量进入岩浆,从而形成富铜岩浆.  相似文献   

12.
西南印度洋脊的海底热液活动和硫化物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金属硫化物是海底热液活动的主要产物,以其富含铜、锌、铅、金和银等贵金属元素成为一种潜在的海底矿产资源,备受关注.2007年以来,中国大洋调查航次在西南印度洋脊开展了4个航次共8个航段的海底热液活动调查,发现了8处热液区.在此基础上,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了西南印度洋脊1×104 km2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系统介绍了中国在西南印度洋脊海底热液活动调查中(2007~2010年)发现的热液区(点)分布,并初步分析了典型热液区的地质特征.基于此,提出将来西南印度洋脊硫化物勘探中应注重开展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控矿因素、非活动/埋藏型硫化物找矿方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亟需加快建立热液区尺度的近底硫化物勘探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硫化物是表示水体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是水体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硫化物的存在可消耗水中的氧气,并致水生生物死亡.因此,对其进行准确测定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对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硫化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利用LAM-MC-ICPMS原位分析技术获得了汉诺坝玄武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的硫化物Re-Os同位素年龄结果. 硫化物有矿物包裹体和填充裂隙两种产出形式. 其中包裹体硫化物的187Os/188Os 比值为0.1124~0.1362, 187Re/188Os比值为0.0026~1.8027; 填隙状硫化物187Os/188Os比值为0.1174~0.1354, 187Re/188Os比值为0.0365~1.4469. 包裹体硫化物中最大Re亏损年龄(TRD)为2.1 Ga. Re-Os同位素比值小于原始地幔现代值的包裹体硫化物获得的等时线年龄为(2.3±1.2) Ga. 填隙状硫化物与受到后期扰动的包裹体硫化物共同构成的等时线年龄为晚元古年龄值((645±225) Ma), 记录着岩石圈地幔形成后的改造事件. 此外, 填隙状硫化物所记录的1.3 Ga (TMa≈TRD)的中元古代地质年龄也可能记录着一次深部地质过程. 硫化物原位Re-Os同位素获得的不同年龄值反映了汉诺坝岩石圈存在多发地幔事件.  相似文献   

15.
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NES)对烷基、苄基以及两种酰基有机多硫化物与钢表面反应生成的摩擦膜和热膜的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热氧化条件下, 4种多硫化物与钢表面反应生成的热膜的主要成分是FeSO4, 酰基多硫化物BOOS形成的热膜的次表面和本体中还含有少量烷基二硫化物. 生成的摩擦膜中, 多硫化物的结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其中烷基多硫化物最外层表面以烷基二硫化物为主, 苄基多硫化物最外层表面以FeSO4为主, 两者摩擦膜的次表面主要是FeSO4, FeS2和亚砜的混合物, 本体是FeSO4; 而两种酰基多硫化物摩擦膜的最外层表面都是以烷基二硫化物为主, 次表面和本体主要是FeS2.  相似文献   

16.
闪锌矿-方铅矿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的实验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悌平 《科学通报》1992,37(15):1392-1392
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在矿床成因研究中应用很广。闪锌矿和方铅矿在矿床中往往紧密共生,并较常达到和保持同位素平衡状态,是硫同位素测温时优先考虑的对象。自60年代以来,Grootenboer和Schwarcz用金属和自然硫合成硫化物法,Kajiwara和Krouse用硫化物干体系直接交换法,Czamanske和Rye用热液环境中硫化物直接交换法,先后对闪锌  相似文献   

17.
对江西龙南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壳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REE的含量、分布及迁移规律的研究发现: 风化过程中的主要矿物学变化为长石→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埃洛石→硅铝土. 活动性元素为Na, Ca, Si, P, V, U, Sr, 而Ti, Al, Fe, Sc, Th, Zr, Hf保持稳定. 除Zr/Hf, Nb/Ta, Th/Sc, Zr/Nb和Sm/Nd外,其他微量元素比值都发生了变化. REE和Y在剖面内重新分布,风化样品稀土配分模型在继承母岩特征的同时,发生了一系列分异. 总体而言,化学风化程度是影响风化剖面中矿物成分、主要和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的关键因素,在根据沉积物矿物和微量元素分布研究源区特征时,应充分考虑到源岩化学风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邵菁清  杨守业 《科学通报》2012,(11):933-942
大陆化学风化显著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地表物质循环和海水化学组成,如何定量地重建古化学风化历史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化学蚀变指数(CIA)被广泛用作衡量大陆硅酸盐岩化学风化程度的定量指标,其指示意义在前人研究中不断深化,但对其具体计算方法和运用局限性缺乏深入探讨.研究长江干支流悬浮物的CIA值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揭示出CIA季节性的变化反映长江流域季节性降雨区迁移导致下游干流悬浮物来源的不同,由此提出CIA实际反映了流域累积的综合化学风化历史,而不是一个可靠的瞬时(季节性)化学风化指标,不能指示短时间尺度的季节性气候变化.通过比较不同计算方法和沉积粒度对CIA的影响,提出在CIA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笑青  章振根  姜泽春 《科学通报》1998,43(22):2431-2434
用水解还原法配制含纳米级(×10~(-9))金单质的溶液,经电子显微镜观测金的粒度为(2~20)×10~(-9)。在溶液中置入不同类型的矿物与岩石后,结果表明,硫化物矿物、自然铜及炭质岩石明显的吸附了纳米金粒子。这一实验结果与实际地质现象一致,从而较好的解释了卡林型金矿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硅酸盐化学风化被认为是大气CO_2的一个重要汇.自1996年Gislason开展对冰岛玄武岩(硅酸盐岩的一种)风化碳汇的研究以来,玄武岩风化引起的"大气"CO_2高消耗更成为研究热点.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发现玄武岩流域的所谓"大气"CO_2高消耗(碳汇)可能与下述原因有关:(1)碳通量较高的玄武岩研究区多位于热带或洋岛-岛弧地区,该区雨量充沛,河流径流量大,进而造成碳通量较大;(2)硅酸盐岩流域高的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并非来自硅酸盐矿物的风化,而是来自广泛分布在硅酸岩中的痕量碳酸盐矿物的快速风化,而这应该归为碳酸盐风化对岩石风化碳通量的贡献;(3)外源酸溶解痕量碳酸盐矿物,贡献HCO_3~-,但并未构成大气碳汇;(4)玄武岩流域中参与岩石风化的CO_2并非全部来自大气和土壤,其中一部分可能来自深源CO_2,而深源CO_2参与形成的DIC不仅不能归为大气碳汇,反而是碳源.由此可见玄武岩风化是否是一个重要的碳汇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厘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