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蔓”组同源词在音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 ,它们都是由相同的语源意义“覆盖延伸”为核心引申分化出来的 :由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 ,由物体的长大延展到空间距离的延伸 ,由面积的覆盖扩展到数量的繁多庞杂 ,……再到人的自傲心理的延展扩张。其次 ,在语音方面 ,它们具有通转的关系。有的是对转关系 ,有的则是旁转关系 ,有的则是旁对转关系。与之相关联的一些复合双音词产生的过程是 :从单音词到叠音词 ,再引延为联绵词 ,再由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发展为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 ,最后衍生出一般的复合双音词  相似文献   

2.
连绵词是汉语语音造词的产物。《韩非子》中的连绵词从语音联系方面可以分为双声、叠韵和非双声叠韵三类。这些连绵词具有非双声叠韵连绵词的数量最多,叠韵连绵词在声调上具有一致性,部分连绵词具有重言形式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方言》中的联绵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在东汉以前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已经使用的联绵词,一是首次见于扬雄《方言》中的联绵词。两类联绵词在记音上呈现出无音转关系和有音转关系两个特点。有音转关系的联绵词在《方言》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通语与方言之间;二是属于同一个方言地域;三是分属于不同的方言地域。两类联绵词在语音结构上表现为叠韵联绵词居多和语音结构不太稳固的情况。两类联绵词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最多,并且标记自然万物的名词多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名词。  相似文献   

4.
《方言》中的联绵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在东汉以前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已经使用的联绵词,一是首次见于扬雄《方言》中的联绵词。两类联绵词在记音上呈现出无音转关系和有音转关系两个特点。有音转关系的联绵词在《方言》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通语与方言之间;二是属于同一个方言地域;三是分属于不同的方言地域。两类联绵词在语音结构上表现为叠韵联绵词居多和语音结构不太稳固的情况。两类联绵词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最多,并且标记自然万物的名词多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名词。  相似文献   

5.
联绵词是由两个大都具有声韵关系的音节组成的单语素表音词,不能拆解,但不少将其混为合成词.联绵词读音往往有音转现象,其书写形式虽然多形体,但常用形体往往向表意文字靠拢,加上形符.人们拆解联绵词往往由于对古训理解不妥或受古贤拆解联绵词的影响,或将其使用特点与构词法混为一谈.确定联绵词应从"联绵"上下功夫,即从其表音性入手,析其声韵看其形体.联绵词出于天籁可分为如读、变读、分音、外来音、摹音等类型.  相似文献   

6.
纳西语四音格词按照音节语音结构关系,可以分为AABB、ABAB、AABC、ABAC、ABCB、ABCC、ABCD七种类型,,韵律结构以第一、三音节双声叠韵和第二、四音节叠韵为主。声调配置形式多样,最丰富的为AABB式,有八种,AABB、ABAC和ABCB三种形式有四个音节全部同调的现象,七个类型均无四个音节全部异调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联绵词是一种特殊的词,它既不是语法上的分类,也不是纯词汇上的分类,它是根据其词的结构形式及其意义的特点来划分的。传统上认为联绵词是一种由两个音节(表现为两个汉字)联缀成义,不可分拆开解释的复音单纯词,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只代表其语音,两个字的字义与该联绵词的词义无关。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中,联绵词的辨识是一个经常碰到的问题,常有学生来问:哪些复音词是联绵词,联绵词到底有哪些特点,怎么去辨别它们?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往难以教给学生一套很有用,容易掌握的方法。笔者在古汉语教研中,也深感联绵词辨识的难度和复杂,为实际存在的对联绵词的辨识的诸多纷乱而苦恼。因此想把以往通行的联绵词辨识方法清理一下,分析其优劣,以便加深认识并希望能作为引玉之砖,引起学术界对联绵词辨识方法的深入研究。从以往和目前所通行的辨识方法来看,最常见的有形、音、义三种辨识法。形,是从联绵词的字形上来考虑的一种辨识方法,细分之,又有两种。一种是  相似文献   

8.
“与”类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但“与、从、以、会”是先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虚化为连词,“及”是先由动词虚化为连词再虚化为介词.词汇在虚化的过程中,它们所处的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虚词的系统性影响着虚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广州方言中的底层词,除保留在地名和口语中之外,有的既是口语词,同时又是构成地名的词语,本文所讨论的“栏”与“墟”就是这一类词语。通过对它们在广州方言中的留存、变异以及衍生出来的系列词语的考察,不仅可以探索它们从少数民族语言进入到汉语的过程,更能深入地了解粤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而且对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词义演变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英汉象形词和象声词的起源及结构,把象形词词义之间的关系划分为直观象形词,变形象形词 绘旬形词三类,把象声词按其音义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基本象声词,次象声词和回归词三类,并分析了它们在英汉文字中的异同之处,文章分析了象形词和象声词在文字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对文章作品中象形词和象声词的典型例证做了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11.
李青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4):116-118,122
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认知的基本参照点,进而认识周围的事物,再引申到抽象的层面,因此表示人体各部位的词的意义被赋予了厚重的转喻性.根据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人体词语词义通过认知转喻机制由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不断延伸.人体名词词义延伸有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三种转喻形式,词性变化延伸主要突显事物的状态、关系、动作或过程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张静 《枣庄师专学报》2006,23(1):98-100
作为一个表示泛方向的方位词,“旁”的方位义是如何引申发展而来的,从先秦18部文献中出现的用例中我们发现“旁”是由普通名词发展为方位词的,最初指事物的四边,进而引申指事物的边侧,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词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3.
基于意象图式理论,以BNC和ToRCH2014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收集到的语料为依据,旨在探析under与"下"隐喻意义间的相似与不同,结果发现,它们的隐喻意义之间密切相关,存在共性,如抽象域的隐喻延伸,人际距离是物理空间距离的隐喻延伸等;又存在差异,如数量上,"下"的覆盖关系明显多于under。  相似文献   

14.
金初词坛上的“吴蔡体”以吴激和蔡松年为代表,吴蔡二词皆清健骨力,属于豪放一脉。吴词“运化前人诗句”,以“哀惋清朗”的词风抒发“故国之慨”;蔡词则追和东坡,以“俊逸清旷”的词风表现身宠神辱而欲超尘脱俗的情思。吴蔡体分别以吴、蔡为核心,先后存在两个次群体;追源溯流则可将吴蔡体与苏轼、元好问视为一个泛词派,与苏辛词派一枝而二朵。吴蔡体不仅对金代词史的发展,甚至在中国词史的演变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单音节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赵岐《孟子章句》中存在有69个同素异序词,这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表现,其中有的被历史淘汰了,有的保存下来了,研究它们有助于认识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李旭新 《科技信息》2012,(5):333-333
转类词(词类转换)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一直备受关注。转类词是指不改变词的形态把一个词从一个词类直接转化为另一种词类,从而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而名动转类词作为转类词中频率最高的互转词类对其研究更是多角度化。许多学者多从语义,语用角度对转类词现象进行研究,本文从概念转喻理论角度出发对名动转类词进行分析,并阐述名动转类词与词汇教学的关系,进而阐述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系统到话语篇章,词语要经历从词位到词位变体这一过程,其间有来自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的制约因素。对这种因素的了解与掌握,是自由合理地运用词语的基本条件,有利于词语的选炼与解读。从词位与词位变体关系角度,可以较好地解释词语规范标准的合适程度。  相似文献   

18.
从唐曲子到宋词,是千百年词史上的辉煌时期。词在唐宋时代,本是一种诉诸视听的音乐文艺。词的兴起和繁荣,都与唐宋时期的民俗息息相关。因此,词与民俗的关系,为词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此可以深入考察有关词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探讨以往词学研究中的若干深层问题。就某种意义而言,从唐宋词的初创到繁荣再到南宋中后期的雅化,恰好完成了一个悖论,既最终成就了宋词一代文学的地位,也结束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光荣。  相似文献   

19.
考察汪元量词的内容题材,大致可分为祝寿词、闲适词、咏物词、友情词、别情词、乡情词、咏史词、感慨词、恋情词九类。从人、境、情三个审美层次看,汪词里的抒情主人公与作者在相当程度上是重叠关系;境呈现个体生活场景与历史空间的二元组合的面貌;情则是民族悲愤与个体生存苦闷的双重变奏曲。汪词的主体风格是沉郁衰飒、坦直真率、清丽淡雅、晓畅明白。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存在大量的以否定接头词“不”或“無”开头的词语。掌握这些词是日语学习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但据笔者调查发现,日语学习者对于否定接头词“不”和“無”的意义没有清楚的概念,尤其对于它们的读音掌握的不是很好。文章从否定接头词“不”和“無”的意义辨别和读音规则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望能给广大日语学习者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