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仲秋 《科技信息》2010,(32):I0163-I0163,I0165
美国主流社会长久以来对华裔的种族歧视采取一种非性别化的形式,通过对华裔性别化的再现将华裔文化异己化,进而将华裔永远排除在美国社会和历史之外。关国白人对华裔最严重的、也是最令华裔愤怒的刻板形象就是华裔男性女性化形象。针对这种白人主控话语权,华裔处于失声、无权状态的局面,汤亭亭进行了“反话语”写作,话语表述策略、人物形象都力图摆脱白人主导话语传统,重塑华裔的阳刚气概。  相似文献   

2.
蒋晓琦 《科技信息》2013,(8):194-194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临多重创伤。一方面是传统父权制的压迫,另一方面还要忍受美国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与压迫以及中美不同文化带来的文化困惑。本文结合创伤研究中的文学性创伤分析《女勇士》中的多重创伤以及创伤对华裔女性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华人最早于19世纪20年代移民美国,而华裔妇女进入美国却较晚。美国华裔妇女史是华裔妇女不断奋斗、发展的历程。国内史学界及华裔学者对美国华裔妇女史的研究有自己的积累及其特点,但是,国内学者从历史角度对华裔妇女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骆立红 《科技信息》2011,(24):I0147-I0147
雷庭招是华裔美国作家之一。本文将从华裔移民的聚居区———唐人街的文化;面子问题和父权制度对小说进行简要的分析。《吃碗茶》讲述华裔美国人的单身汉生活,华裔移民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唐人街虽然植根于美国但它仍然是中国之外的坚守中国一些封建落后思想的小中国。他们坚持自己的乃至宗族的面子和中国传统的父权制。这些都给华裔移民尤其华裔后代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波 《世界知识》2014,(23):50-51
<正>美国国会的第三位华裔众议员在最近美国举行的国会中期选举中,45岁的华裔刘云平在加州第33选区当选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成为继赵美心、孟昭文之后美国国会第三位华裔众议员。此次中期选举中有20位左右华裔竞选各类职位,华裔参政意识的增强引起了关注。刘云平竞选国会众议员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支持,这也是奥巴马对刘云平2008年支持其竞选总统的回报。2014年10月9日下午4点44分,奥巴马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一个中国的以赛玛利》是伊顿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虚构中隐藏着真实,个案中折射着全部。本文拟通过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自我放逐"和"社会放逐"的评述,探讨其中所蕴涵的放逐主题,并揭示造成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极为真诚地表达了作者对华裔人所遭受的精神折磨的同情和理解,进而体现了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所有华裔人被流放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国内盛行的华裔美国文学文化批评现象,本文首先研究了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普遍认识,讨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本质;接着通过对华裔美国文学和黑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根源并提出华裔美国文学和文化批评之间的联系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女儿的灵魂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有着比母亲一代更为复杂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危机,她们排斥祖先文化却又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处于文化夹缝状态的女儿们与代表中国文化的母亲从冲突、对抗到最后理解、调和的漫长过程就是她们在文化和种族身份定位中,从迷茫到成熟的过程。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移民女性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华裔身份的危机是可以通过异质文化间相互沟通、兼容共存来消除的。  相似文献   

10.
吕毅 《科技咨询导报》2013,(31):247-247
孝属于中国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孝"一直被视为是极高的美德。今天,当我们从空间维度的视角来研究儒家思想中的"孝",会发觉原来它和华裔美国文学中对"根"的考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论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骨》为例,展现"孝"在空间维度中如何冲突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许锬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43-1547
在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中,华裔的族裔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主题。在雷祖威的短篇小说《生日》中,作家展现了华裔男青年华莱士·王在一场毫无浪漫色彩的跨种族恋情中的种种遭遇。恋爱过程的艰难以及华莱士爱情理想的破灭,既昭示着华裔被漠视的边缘化处境以及该群体对自身族裔性认识的偏差,更指明年轻华裔在明确自身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刘冰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94-97,104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美国华裔的生活体验,也参与构建了美国华裔文化,深受不同族裔、年龄及文化教育背景的读者的喜爱,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徐多 《科技信息》2011,(14):141-141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创阶段,转折阶段和繁荣阶段。从开创期到转折期的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大多非常刻板,要么专横要么"女性化"。然而到了近30年,华裔小说繁荣发展,而华裔作家笔下的华裔男性形象也有了新的改观。本文将对以往华裔作家笔下的刻板男性形象做以简单分析,重在通过对新生代华裔小说家伍慧明《骨》中的男性形象的分析来消除对华裔男性形象理解的误区,破除对其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建构出华裔男性的独特新身份。  相似文献   

14.
量子霍尔效应堪称物理学中最令人感兴趣和最美丽的一种宏观量子现象。经典霍尔效应是1879年由美国物理学家霍尔发现的。过了一个世纪,1980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利青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并因此荣获了1985年诺贝尔奖。1982年三位美国物理学家劳克林、施特默和华裔物理学家崔琦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他们一起分享了1998年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桥梁的作用。多年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是它源源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吸取营养,中国是它的根。胡勇的学术论著《文化的乡愁——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小说《向我来》通过主人公杰克与女儿维达、"契纸母亲"伊琳与维达之间的关系和故事,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妥协与超越。这对于华裔美国人准确地进行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中,华裔的族裔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主题.在雷祖威的短篇小说《生日》中,作家展现了华裔男青年华莱士·王在一场毫无浪漫色彩的跨种族恋情中的种种遭遇.恋爱过程的艰难以及华莱士爱情理想的破灭,既昭示着华裔被漠视的边缘化处境以及该群体对自身族裔性认识的偏差,更指明年轻华裔在明确自身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正亚裔题材爱情喜剧片《摘金奇缘》(又译《疯狂亚洲富豪》)在三天内入账2223万美元,夺得北美周末票房榜"三连冠"。《摘金奇缘》是1993年《喜福会》之后,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25年来唯一一部主要演员为亚裔的影片。该片由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发行,华裔导演朱浩伟执导,改编自华裔作家关凯文的同名小说,主演阵容由华裔、日裔、韩裔以及来自东南亚地区的演员构成,包括吴恬敏、亨利·戈尔丁和杨紫琼等。该影片讲述华裔女性周瑞秋陪同男友  相似文献   

19.
王聪 《科技信息》2011,(36):I0074-I0075
美国排华法案在华人移民史中是沉重的一笔,自1882年颁布以来,一系列的法案给华裔特别是男性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影响甚远。虽然在1943年予以撤销,但对于华裔男性的创伤却难以消除。华裔作家雷霆超在《吃碗荼》中刻画出两代华裔男性的形象,揭示由于排华法案而导致的男性父亲角色的失败,男性气质的消失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认同的困难。本文基于美国排华法案的历史背景和创伤理论,揭示了美国排华法案对华裔男性造成的难以抚平的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20.
族裔身份是族裔关系的总和。华裔加拿大作家林浩聪的小说《放血与神奇治愈》表达了新一代华裔加拿大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赞赏与偏爱,对主流社会白人文化进行反写,并把揶揄的对象扩大到与华裔同台竞争的印度裔。小说表明,即使在多元文化主义兴盛的时代,文学仍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民族竞争话语权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