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对活性艳红X-3B模拟印染废水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电混凝脱色研究。结果表明,选用二氧化铅-钛电极对脱色有利;高离子澄清剂G409的电混凝脱色效果要优于其它常用混凝剂,其最佳pH值为6~7,投加量为40~50mg Al2O3/L;温度升高会加速活性艳红X-3B水解而导致脱色率下降,电解产物在空气中放置一定时间可以提高脱色率。  相似文献   

2.
复合混凝剂PAFM混凝脱色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江  吴涛 《山东科学》1999,12(2):13-16
以黄铁矿烧渣和食盐电解含镁废渣为主要原料研制了一种复合脱色混凝剂PAFM。试验了经的混凝除浊性能和对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并对其混凝脱色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PAFM具有良好的混凝除浊能力,用于多种料色废水处理在pH值5.0-13.0范围内,PAFM脱色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染料废水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研究了在染料废水脱色处理中几种混凝剂及助凝剂混凝处理的最佳PH值、最佳用量、脱色效果以及混凝与其它物化方法联合处理的情形,其中混凝剂-NaClO氧化处理是洒料废水脱色为最佳方案。另外,在新型混凝剂聚合硅酸铝的研制应用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硅酸铝对于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优于其它混凝剂.  相似文献   

4.
印染废水脱色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印染废水脱色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各种脱色方法,包括:吸附、混凝、氧化还原、离子交换、超滤、生化和电化学等进行评价,并且对脱色条件及原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电解法应用于染料废水的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解法对染料生产厂五种废水的脱色和化学需氧量ρCOD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分别探讨了电解持续时间、电流大小、pH值、阳极电流密度以及极板间距等对废水的色度及ρ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法对上海市某化工厂各类染料废水的预处理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脱色率均达到90%以上,且电解的时间越长,色度去除率越高,在酸性条件下,色度和ρCOD的处理效果更好,且通过试验找到了最佳极板间距为2cm.阳极电流密度越小,处理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染料废水的混凝脱色特性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弱酸,酸性、分散、中性活性、直接等化学结构各异、水溶性不同的染料废水的混凝特性,分析了不同种类染料废水的混凝脱色机理,提出了FeSO4在处理亲水性染料废水中具有独特的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内电解和混凝沉淀法预处理酵母废水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经两种方法预处理后废水的可生化性(BOD_5/COD)均有所提高,但混凝出水总铁浓度大于100 mg·L~(-1),可能会影响后续生物处理。预处理对后序厌氧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内电解处理后的废水厌氧处理效率(COD去除率81.9%)明显高于混凝处理(COD去除率72.8%),说明内电解处理能更有效地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探究内电解法在提高废水可生化性方面优于混凝沉淀法的可能原因,主要是内电解后生成的产物结构趋于简单化;分子量减小,而混凝沉淀出水中有机物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内电解预处理运行成本也低于混凝沉淀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用阜新矿务局艾友矿矿井水进行了混凝研究。考查了混凝剂、混凝剂浓度、PH值等因素对矿井水混凝过程的影响。筛选出了最佳混凝剂及混凝操作条件.由于艾友矿矿井水含氟量较高,本文对混凝过程中的除氟作用也进行了研究。考查了原水的固含及混凝剂浓度对除氟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聚硅酸铝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用聚硅酸铝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确定最佳混凝条件。方法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出两种聚硅酸铝絮凝剂(1^#和2^#),用混凝法处理印染废水,对其COD去除率及脱色性能进行对比。结果 1^#絮凝剂最佳混凝条件为投加量3mL,pH=8.0,搅拌速度为150r/min,沉降时间为30min,2^#絮凝剂最佳混凝条件为投加量4mL,pH=8.5,搅拌速度为150r/min,沉降时间为40min。结论 两种絮凝剂制备工艺简单,处理效果较好,同时还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废水的后续生化处理,两种絮凝剂相比,1^#絮凝剂比2^#絮凝剂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内电解- 混凝- 吸附法处理松香及樟脑生产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内电解-混凝-吸附法处理松香及樟脑生产废水,处理出水可达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其中,内电解处理可去除50%以上的CODcr,同时提高混凝时矾花的沉降速度;混凝处理选用PAC为混凝剂,PAM为助凝剂,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50mg/L和5mg/L。  相似文献   

11.
印染废水由于色度深、水质变化大、生化性差等特点,是当前工业废水处理的难点和焦点之一.混凝法因成本低、操作简单、有效,成为印染废水处理的重要手段.从草浆造纸黑液中提取木质素做混凝剂,通过印染废水烧杯混凝试验,表明草浆木质素是一种有前途的混凝剂,对废水中的COD和色度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该方法以废治废,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紫外线照射(UV)、臭氧(O3)氧化、UV/O3联合法处理活性艳蓝KN-R模拟印染废水,对不同方法的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纯UV法处理模拟印染废水脱色及COD去除效果甚微;O3氧化处理模拟印染废水,脱色效果明显,COD的去除效果不明显;UV/O3联合法脱色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UV法或O3氧化法,当废水初始浓度为400 mg/L,pH值为12,臭氧空气流量为80 L/h,处理60 min时脱色率高达99.4%,COD去除率为32.0%。  相似文献   

13.
主要利用射流介质阻挡放电阵列,在水中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并开展甲基蓝溶液脱色处理研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在590 nm处吸收峰对甲基蓝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工作气体为Air(100%)和He/Air(1:1)的混合条件下,放电处理5 min后甲基蓝的脱色率高达99.99%;在工作气体为He条件下,处理5 min后甲基蓝的脱色率仅为3%。研究分析表明N2和O2在放电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氮、氧活性粒子,这些氮、氧活性粒子有极强的化学活性,对甲基蓝脱色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聚丙烯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对红霉素发酵液的脱色性能。考察了接触时间、pH值等因素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离子交换树脂相比离子交换纤维具有脱色容量高、脱色速度快、再生速度快等优点。环境温度301K时,静态脱色30min可达到平衡,脱色率85.3%,红霉素损失率1.17%;动态脱色可提高红霉素成品的质量又不影响其收率。因此,可以将离子交换纤维应用于红霉素发酵液的脱色领域来提高红霉素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絮凝-吸附组合工艺对工厂高浓的染料废水进行处理,系统考察絮凝剂的种类和用量,吸附剂的种类、用量、吸附时间和温度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和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絮凝剂聚合AlCl3的效果优于FeCl3,聚合AlC13投放量为0.0375kg/L时,脱色率达到90.2%;絮凝后的清液经不同吸附剂进行脱色处理,活性炭的脱色效果优于盐泥和凹凸棒土吸附剂,在20℃的室温下,活性炭的投放量为0.0113kg/L时,吸附脱色约120min,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和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99.0%和96.1%。  相似文献   

17.
造纸蒸煮黑液是高浓度、高碱性的有机废水,基于高浓度木质素等难降解物质的存在,使得蒸煮黑液的处理极为困难,而现阶段的碱回收法和酸析法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普及.采用铁质粘土加适量混凝剂对造纸废水原液及酸洗液进行絮凝强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COD去除率达50%,浊度去除率可达65.41%,既可大大降低了原水的有机负荷,又可减少混凝剂的投加量,为资金紧张的造纸企业提供了降低污染处理成本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木糖醇发酵液脱色的优化工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木糖醇发酵脱色实验,借助均匀设计法,确定人工神经网络的隐层神经元数、学习速度和动量因子等模型参数,构建一个能用于预测、优化木糖醇发酵液脱色过程的3层数学模型(5-8-1),并通过遗传上算法寻优,获得效果更好的脱色工艺。  相似文献   

19.
垃圾渗滤液膜后浓缩液是垃圾渗滤液经膜技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成分复杂、难以生物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由于其具有高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高氨氮、高盐等特点,盐分达到饱和状态后无法结晶析出,致使后续的蒸汽机械再压缩工艺难以进行.为了后续处理工艺能够顺利进行,研究以三氯化铁、六水...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针-板电极高压脉冲放电对靛蓝二磺酸钠的脱色效能.试验表明,单纯高压脉冲放电对靛蓝二磺酸钠具有一定的氧化脱色效果,其脱色率随着电压上升、电极间距缩小、溶液电导率降低及pH值降低而升高.Fe2 对该过程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在0.1 mmol/L Fe2 的作用下,高压脉冲放电在20 m in内可以将5 mg/L靛蓝二磺酸钠脱色98.6%,比不加Fe2 相同条件下的脱色效率(11.9%)提高了7倍多.试验结果表明,脱色过程与该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以及Fe3 有关,由于Fe2 的投加,脱色过程中可能发生了Fenton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