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世界科学》2009,(6):F0002-F0002
借助“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暨联席会议2009年工作会议”在沪召开之际,作为“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起草单位及“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调研”、“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预研”等课题承担单位的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于5月18日邀请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和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等单位在沪举行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发展战略联合研究座谈会”。  相似文献   

2.
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把本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日本科学家,他们是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84岁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加利福尼亚拉霍亚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60岁科学家巴里·沙普利斯、日本名古屋大学的63岁化学教授野依良治。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因“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分享奖金的一半,沙普利斯因“水性催化氧化反应研究”获得奖金的另一半。3位获奖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其成果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希望──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成果展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实施四年来,已在“出人才、出成果”方面取得令人瞩目成就,一批年轻学者正在成长为国家新一代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于1994年12月29日召开的“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成果展示暨学术交...  相似文献   

4.
《世界科学》2008,(5):F0002
在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2008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将于5月16日~5月25日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本届展会将以体育科技的艺术之美为主题,全方位演绎“让科学走进大众,让艺术融入生活”的宗旨,集科学性、艺术性、创意性、国际化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今年10月9日宣布,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荣获20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碱金属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种新的物质形态。 获奖的3位科学家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埃里克·康奈尔、科罗拉多大学的卡尔·韦曼以及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报》1957,2(1):24-24
1956年12月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由中国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專門学会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共同主办的“世界文化名人本杰明·富蘭克林、皮埃尔·居里、瑪丽·居里紀念会”。法国原子核物理学家米歇尔·郎之万和海倫·郎之万(約里奥·居里的女兒),波蘭华沙大学教授依格納西·茲沃托夫斯基和瑪丽·居里大学教授阿尔尼·泰  相似文献   

7.
从迷信的角度讲,“13”在西方一直是个不吉利数字。而在“阿波罗13号”宇航计划中,火箭发射又恰恰定在当地时间4月11日13时13分。两天之后,灾难便发生了。1970年4月11日,以吉姆·拉贝尔为指令长,弗雷德·佩尔斯和约翰·斯瓦卡多为宇航员的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后飞向月球。发射后经过56小时,宇宙飞船已脱离地球32万公里,也就是说已到达月球背面6万公里的地点。休斯顿时间,夜9时零8分,航天中心收到宇宙飞船发来的第一份事故报告。“休斯顿,我们遇上了点麻烦。”“我是休斯顿,遇上了什么麻烦,请重复一遍。”“出现的麻烦是…  相似文献   

8.
“公开密码”是1976年由斯坦福大学的马丁·赫尔曼(MartinHellman)与他的两个学生惠特菲尔德·迪费(Whitfield Diffie)和拉尔夫·默克尔(Ralph Merkle)提出的一类完全新式的密码.这类密码曾被誉为“密码方面的最新革命”,据称是破译不了的.但最近,这类密码中的一种所谓“背包码”为韦茨曼(Weizmann)学院的艾迪·沙米尔(Adi Shamir)所破译.  相似文献   

9.
现代分析学家戈弗雷·哈罗德·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1877年2月7日生于英国的克兰莱夫(Cranleigh)小城,1947年12月1日卒于英国的剑桥.他是现代数学史上的著名数学家.他卓越、丰富的数学成果,和他诚挚待人、提携扶助青年英才的高尚精神,值得后世传颂.  相似文献   

10.
1991年10月28日上午,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第七大厅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07,(1):F0002-F0002
科普场馆介绍2006年12月27日开馆的上海青少年科技探索馆,是一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新型科技探索馆,该馆以“激发青少年对科技产生兴趣”、“促进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探索”和“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为目的,设置了三个展厅——“探索启航”、“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2.
<正>4月9日,"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交叉创新论坛——合成化学与未来材料"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举办。此次论坛由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联谊会主办,也是启明星历史上首次举办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论坛。论坛承办单位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理事长丁奎岭院士在开幕致辞中说:创新成果的出现,一种可能是在一个领域最深的地方,另一种可能则是在不同学科交叉的地方。举办本次论坛就是为后一种可能提供平台。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在致辞中希望通过这一跨学科的平台,可以碰撞出新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13.
<正>乌镇STEAM青少年科创基地由浙江思戴爱姆教育集团自主研投,地处上海、江苏、浙江黄金三角洲的中央地带、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举办地——乌镇,是一所集科创研学、劳动教育、户外拓展于一体的综合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在嘉兴市“科教融合”政策的指导下,该基地承办了“2021年第二届长三角地区科普课件大赛”,积极组织本市学生参加教育部白名单的“少年硅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成果展示大赛”,依托全市科教系统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同时,该基地还为学校提供了“双减”课后服务项目和共建创客教室,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做好科技赋能。2021年,该基地荣获“浙江省首批双千助力双减科普教育基地”和“嘉兴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在做好青少年科技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助力长三角地区科普工作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招名期页篇期页期页科学学、未来学、科学哲学、管理科学、科技与社会、科技政策、科技立IJ‘呀确O八勺.0曰八匕,了 弓.8 8 8 88,s凡‘J马,J‘甘CU9 9 1010”法及综合类探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新关系 “.“·…“‘“·······”·“·“·”·”一1 46全球转映,穷圈遭殃“·“·”·“…149技术系统的社会构建····”“一1 51美国20种断职业“·“···”·“一160DNA指纹:科学院报告··”一2 42俘论的消失和悖论的建立·””·252科掌家与社会“·“·····“··,.”,4 10是混沌,还是嗓声“·,.·”·“·”·…4 47W.…  相似文献   

15.
数学家们一直为诺贝尔奖项中缺乏数学奖而抱怨。最接近该奖的“菲尔兹奖” (FieldsMedal)每 4年授予一次 ,名额不到 40个 ,其声势要比诺贝尔奖小得多 ,更不用说奖金的数额了。但出于挪威政府的好意 ,这一切可能都将发生改变。今年 8月 2 3日 ,挪威首相詹斯·斯托尔坦伯格宣布设立一个基金总额达 2亿克朗 (2 2 0 0万美元 )的年度“阿贝尔奖” (AbelPrize)用于数学。这一奖金是为纪念挪威著名数学家尼尔斯·亨立克·阿贝尔 (NielsHenrikAbel) 2 0 0年诞辰而设立的 ,他死于 1 82 9年 ,年仅 2 6岁。奥斯陆大…  相似文献   

16.
艾伦·黄(Alan·Huang)这位41岁的工程师,目前在新泽西州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任职。他回忆说:“我开始做光学计算机梦时,从来就没有怀疑过会不会成功。”一年前,当黄在电话电报公司公开了首次根据光学而不是电子原理制成的实验用计算器。这台计算器,配置集激光、透镜和棱镜为一身,可以用做未来功率是今天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100—1,000倍的光学计算机的基础。长内奇梅萨大学光学计算中心主任戴维·长萨森特(David Casasent)称黄的成果是“推动新技术时钟的重要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美国时间8月10日晚(北京时间8月11日),在距离地球400千米的空间站内,41岁的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切科和位于美国得州航天城休斯敦的26岁未婚妻叶卡特林娜·德米特里耶娃终于如期举行了他们等待已久的“太空婚礼”。种种迹象显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地球大气层之外举行的婚礼,而这对新人无疑将会因此而名载史册。“我愿意!”——隔着400千米马连切科和叶卡特林娜10日举行的“太空婚礼”分别在两个现场同步  相似文献   

18.
蓝冰 《科学》2008,60(1):28-28
2007年9月20日,上海科技馆“动物世界展”拉开了帷幕,本次展出共有来自全球五大洲110种、186件精美的珍稀动物标本。在2000平方米的展厅中利用先进的展示手段,从不同角度介绍动物形态学、动物行为学及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据悉,本次展出将持续两年左右。  相似文献   

19.
郭永发 《世界科学》1995,(1):10-11,20
不需证明的“理论数学”是否允许存在?郭永发(青海大学)一问题的引出在1990年日本举行的第21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4个菲尔兹奖中的3个分别授予了美国的E·Witten,新西兰的V·F·R·Jones和苏联的V·L·Drinfeld。MareHindr...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 于2001年10月16日-11月2日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经对比研究后,根据科学研究内容和经济支持条件,最后选定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宾城(北纬78°13’)为“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站址,并将在2002-2003年进行科学考察研究。从此,中国科学家有了自己的北极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