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明陕北玉米田杂草种子库基本特征,探索不同立地类型杂草种子库的差异,采用种子萌发法,选取坪地、坡地、台地3种样地,研究其种子库的组成、密度、垂直分布及多样性等特征。结果显示:共萌发杂草10科24种,以菊科、藜科和禾本科为主,一年生杂草大于多年生杂草;3种立地杂草种子库密度差异显著(P<0.05),坪地>坡地>台地;杂草种子库的密度垂直结构明显,坪地总体呈递减趋势,坡地和台地先递减后有回升趋势;3种样地杂草物种中度相似,多样性指数与立地类型没有明显关联。研究明确了陕北玉米田春季杂草种子库基本特征及不同立地类型的差异,为不同立地杂草的精准防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黔中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对3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I.封山育林、II.退耕还林2a、III.农耕)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菊科、禾本科居优势,各类型土壤中种子数量和物种数差异显著。平均种子密度I类型为1664粒/m2,II类型为8060粒/m2,III类型为6239粒/m2;土壤中的种子集中分布在表层0~5cm范围内,种子数量随土层深度逐渐降低,物种数亦呈减少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指数虽然较低,但仍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以II类型最大,III类型高于I。从种子生活型分析,I、II属于进展演替,其中,I处于较高演替阶段,III仍处于破坏之中,属于逆行演替。  相似文献   

3.
研究海南岛东部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以及碳密度变化,以期为合理优化海南岛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海南岛东部典型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果园地、橡胶林地、水稻田、抛荒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测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密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壤剖面中,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3.73~14.01 g·kg-1,平均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水稻田、抛荒地、果园地、橡胶林地。0~3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为1.74~5.86 kg·m-2;同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各土层内的变化基本相同,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类似。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20 cm土层比重占研究剖面(0~30 cm)的65%以上(69.21%~72.99%)。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将会导致土壤容重发生变化。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最高,橡胶林地最低;不...  相似文献   

4.
以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典型河流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典型湿地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各湿地类型的植被群落物种匮乏,伴生种较少,各典型湿地萌发的物种数为10-13种,土壤种子库密度为240-933粒/m2,属于较低水平;2)不同河流湿地断面土壤种子库密度为上游湿地最高,中上游其次,下游最低;3)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为:上游各土层间无差异,中游和下游0-5 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水平分布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较大空间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为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土壤有机碳(SOC)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考虑海拔、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空间因素的基础上布设样地,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借助GIS研究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各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解释力及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差异,判定影响研究区SOCD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揭示其空间差异及随海拔、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及森林类型的变化规律。【结果】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0~20 cm与≥20~40 cm土层的SOCD分别为4.18和2.67 kg/m2,其中0~20 cm土层SOCD比全国平均水平(2.67 kg/m2)高出56.55%。②SOCD呈现南北林区高、中间农田和草地低的格局,SOCD大于10 kg/m2的集中在海拔≥1 000~2 000 m的林地,小于1 kg/m2的集中在海拔<500 m的草地。在海拔上,SOCD随海拔梯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0~20 cm与≥20~40 cm土层SOCD均在海拔≥1 500~2 000 m出现峰值(7.32 kg/m2,4.94 kg/m2);在土壤类型上,SOCD最大的是石灰(岩)土,最小的是褐土,黄棕壤和棕壤在0~20 cm土层SOC储量最高,分别为2.005 Pg和0.815 Pg,二者占总储量的72.83%;在土地利用类型上,林地和农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0~20 cm与≥20~40 cm林地土层SOCD分别为4.87 kg/m2和3.05 kg/m2,农田分别为2.75 kg/m2和2.00 kg/m2(比林地分别下降77.09%和52.50%);林地碳储量占87.48%,农田占12.02%。③对SOCD空间分布解释力较大的是海拔(0.25)和土地利用(0.20),其次是土壤黏粒(0.11)。不同驱动因子在交互作用下的解释力明显高于单因素的解释力。【结论】海拔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SOCD空间格局的主导因子,不同驱动因子交互后呈现双因子协同增强效应。农田SOCD明显低于林地,因此,应加强生态工程建设,进行林地保护和植被恢复,提高该区域土壤碳固存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土柱栽培实验,对蚕豆/马铃薯间作复合群体根系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根系活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间作蚕豆的根系总干质量在苗期、盛花期、结荚期、成熟期与对照相比增减了-4.17%,13.40%,15.43%,-6.53%,间作马铃薯的根系总干质量增减分别为-30.98%,38.10%,4.24%,-12.56%.可见,在2作物生长最旺盛时期,间作具有提高根系总质量的作用.同时,间作扩展了蚕豆根系垂直方向的生态位,较深根系分布有利于蚕豆后期的竞争恢复生长.020cm土层,2作物生长前期,间作蚕豆与间作马铃薯的根比例较其单作降低了1.01%,6.17%,根系发生了下移现象;生长中期,间作马铃薯的根系较单作上升了10.77%,表现为根质量密度的上移,间作蚕豆的根比例较单作下降了3.08%.020cm土层,2作物生长前期,间作蚕豆与间作马铃薯的根比例较其单作降低了1.01%,6.17%,根系发生了下移现象;生长中期,间作马铃薯的根系较单作上升了10.77%,表现为根质量密度的上移,间作蚕豆的根比例较单作下降了3.08%.040cm土层,间作群体的根系比例在苗期、盛花期、成熟期与040cm土层,间作群体的根系比例在苗期、盛花期、成熟期与020cm土层的根系比例变化不明显,但结荚期间作马铃薯根比例比单作上升了9.27%.间作蚕豆在苗期、盛花期的根系含水率高于相应对照,而结荚期和成熟期却低于相应对照;间作马铃薯在盛花期、结荚期的根系含水率高于相应对照,而苗期、成熟期的根系含水率低于相应单作.蚕豆/马铃薯间作群体020cm土层的根系比例变化不明显,但结荚期间作马铃薯根比例比单作上升了9.27%.间作蚕豆在苗期、盛花期的根系含水率高于相应对照,而结荚期和成熟期却低于相应对照;间作马铃薯在盛花期、结荚期的根系含水率高于相应对照,而苗期、成熟期的根系含水率低于相应单作.蚕豆/马铃薯间作群体080cm深层,根系含水率高于相应单作,具有更高的贮水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水的利用效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系高活性位点呈下移趋势.根系还原总质量和还原总质量密度呈上高下低的"T"型分布,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080cm深层,根系含水率高于相应单作,具有更高的贮水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水的利用效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系高活性位点呈下移趋势.根系还原总质量和还原总质量密度呈上高下低的"T"型分布,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020cm为高量高密度型,2020cm为高量高密度型,2040,4040,4060cm为中量中密度型,6060cm为中量中密度型,6080cm为低量低密度型.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21,39(1):59-67
为了解中国内陆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种子库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种子库研究的73篇文献,收集不同类型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消落带)土壤种子库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种子库密度和萌发物种数呈现不同的特点,其中以湖泊湿地种子库密度最大,而河流湿地种子库密度最小,消落带种子库萌发物种数最多;在所分析湿地生态系统中,种子库以一年生草本植物构成为主,其比例达到62%,并且种子库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成层性,超过60%物种分布在表层(0~5 cm)土壤中;年均降雨量和温度显著影响湿地种子库的密度,并且在年均降雨量大于400 mm地区,种子库密度和萌发物种数显著增加;不同类型湿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rensen相似系数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消落带具有最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1.6),同时不同类型湿地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萌发物种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中湖泊湿地具有最高的S?rensen相似系数(37.6%).不同类型湿地之间,种子库容量等相关指标差异较大,并且降雨量显著与种子库密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海南省屯昌县枫木林场3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槟榔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槟榔人工林地下部分0~100 cm土层中根系碳储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0~100 cm土层中,槟榔人工林根系主要集中在表层(0~30 cm),且根系生物量随土层的加深而显著降低,表现为:成熟林(1244.26 g·m-3)>中龄林(993.26 g·m-3)>幼龄林(658.59 g·m-3);随林龄增长,根系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6.23 t·hm-2)>中龄林(4.97 t·hm-2)>幼龄林(3.57 t·hm-2).不同林龄槟榔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0~100 cm土层)分布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少,不同林龄之间土壤有机碳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其中,幼龄林的有机碳范围在2.64~21.65 g·kg-1之间,中龄林的含量范围为3.56~25.21 g·kg-1,成熟林的...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广东省21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对6类易入侵生境土壤氮素及14种入侵种根际土壤氮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入侵生境中分布的入侵植物优势种有所不同,在农田、果园和菜田中分布最多是菊科杂草,弃荒地分布以菊科和禾本科杂草为主,公路两侧及河道分布最多的是菊科、旋花科和豆科杂草.在6种生境中弃荒地入侵种丰富度最高,应当加强弃荒地的管理.在10种重要入侵植物中,白花鬼针草和三叶鬼针草的分布生境最广,要进行重点防范.各入侵生境土壤及入侵种根际土壤硝态氮水平均低于铵态氮,硝铵比小于1;与原生土壤相比,入侵种的根际土壤硝态氮显著降低,铵态氮显著升高,硝铵比发生了逆转.入侵种具有喜铵性,适宜在铵态氮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生存.表明入侵种对生境土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改变了原生土壤的氮素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阶周期边值问题{u'(t)+a(t)u(t)=λf(t,u(t)), t∈[0,T],u(0)=u(T)正解的个数与参数λ的关系, 其中λ>0, a∈C(R, [0,+∞))且∫T0a(θ)dθ>0, f∈C([0,T]×[0,+∞),(0,+∞))以及f=limu→∞ inf(f(t,u))/u=∞对任意的t∈[0,T]一致成立。 运用上下解方法及拓扑度理论, 获得存在λ*>0, 当λ>λ*时, 该问题不存在正解, λ=λ* 时, 该问题恰有一个正解; 0<λ<λ* 时, 该问题至少存在两个正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推测了中国未来英语教学的状况。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国目前使用的英语教学法;在未来的十年中,英语的教和学可能产生的变化;探讨了学生可能产生的变化及他们学习英语原因的变化;英语语言及网络的发展可能对中国的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英语教师们如何看待未来他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借助Bauer定理给出了一个猜想的简短证明:如果图G含有k-因子且是2-连通的,并满足σ2(G)≥n-k,那么图G是哈密顿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战后日本历次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对大纲中的课程目标进行历史分期,归纳起来,战后日本现代体育课程目标大致可划分为六个时期:(1)强调生活目标时期(1945—1957年);(2)强调基础运动能力与技能时期(1958—1967年);(3)学校体育的发展体力时期(1968—1977年);(4)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时期(1978—1988年);(5)自我教育时期(1989—1997年);(6)多元化体育课程目标时期(1998—今)。研究对各段时期课程目标的侧重点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社会发展最终是以人的发展为尺度的,而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漠视和冷淡.构建未来中国的和谐社会之根本在于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罗非鱼海水养殖鱼种运输、海水放养驯化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中国旅游立法的现状,分析旅游立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旨在重视旅游立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旅游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湿地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概括了近年来我国湿地的研究进展,包括湿地的定义、湿地的分类,并探讨了近年来湿地功能和效益、湿地开发利用、湿地保护以及湿地恢复和重建等四方面研究工作进展,并提出了今后湿地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20.
Lonsdorf EV  Eberly LE  Pusey AE 《Nature》2004,428(6984):715-716
The wild chimpanzees in Gombe National Park, Tanzania, fish for termites with flexible tools that they make out of vegetation, inserting them into the termite mound and then extracting and eating the termites that cling to the tool. Tools may be used in different ways by different chimpanzee communitie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himpanzee culture. Here we describe the results of a four-yea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y in which we investigated how this cultural behaviour is learned by the community's offspring. We find that there are distinct sex-based differences, akin to those found in human children, in the way in which young chimpanzees develop their termite-fishing ski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