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久远,积淀深厚,绚丽多姿,以其独有的特色丰富了中华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民族或群体的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是某个社会或者民族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彰显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在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却存在着许多困惑。笔者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出发,分析对其开展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提出几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著作权法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人类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达,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非物质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正面临着强大的冲击。本文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性出发,探索对其开展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提出对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对我国对各类型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进行了定位,通过分析比较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职能、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差异,认为图书馆应当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与其他文化机构携手共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在这条道路上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展。建立一套保护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办法,并对此进行研究,这不仅对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我国构建适合自己国情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是聚集文献信息知识载体的地方,它承担着保护、传播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本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研究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责,探讨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档案管理视角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但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生存空间极速锐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境况不佳、保护意识不强、后续从业人员缺乏等问题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下来。因此,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文从档案管理视角来探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以促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高等学校在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大多数高校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应结合学校特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和素质。  相似文献   

9.
北京郊区包括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怀柔、平谷等八个区和密云、延庆两县,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北京历史发展的见证,它们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北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但是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的境地.而京郊现有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种植、采摘、收获等原有休闲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特别是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文化升级势在必行.京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北京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是保护遗产、发挥遗产价值的需要,也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用方法与途径,以期为保护和传承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我国当前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视角,通过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当前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建议要从建立文化管理机制、在日常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和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等方面入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传。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过去,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很多已经濒临绝灭。我们应该科学的界定民族传统体育的范围,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建立以政府部门行政保护为主导、民间团体自发保护为主体、积极吸引群众参加的立体化保护模式,更好地保护我国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小型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晚、力度不够,但从某种角度上看,它们却具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势。以北海市图书馆为例,深入探讨了中小型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积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佐证,其文化信息空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与人文知识信息。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多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这些资源的文献种类繁多,是图书馆建设自身特色文献的重要来源。利用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讨、分析和研究大理地方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和服务,更好地体现民族地方图书馆的重要价值,促进图书馆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展示边疆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发挥图书馆的职能和绩效,积淀馆藏特色文献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茶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并且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环境依附性等特征,决定其无法被强制性保护。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远远不能适应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为有效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宝库中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现行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论证,选择合理的法律保护模式,完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明确严格的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石柱土戏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是历史上长江文明和巴文化的交融地带。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土戏是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对石柱土戏的调查,使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到土戏内涵,便于更好地保护和研究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播的一种特定方式。在构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时,必须重视内外部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陷入非语境化境地,这就会极大地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根据当前的时代环境,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传播路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其完整地交到后代子孙手里。  相似文献   

17.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化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随着我国国际声望日益提高和对外交流和协作的频繁,民间文化的文化名片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图书馆作为保存、积累、传递人类智慧成果的专门机构,在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不可推谢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应只停留在典籍文献保护上,加强和旅游部门合作,开辟文化旅游项目,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系统是初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初中美术教育相结合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消亡威胁最严重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民族体育与传统节庆密不可分,均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崭新理念,文化空间保护着重强调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进行保护,这也是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全面有效保护我国民族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推动民族体育及其节事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民族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关注、研究和保护.为保证民族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持续良性发展,必须注重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原真性表达,提升民众参与性与认同感,并培育民间社会组织与民族体育社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