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级景区作为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其空间格局深刻影响旅游产业布局,本研究以新疆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年、 2007年、 2019年的截面数据,利用重力模型、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研究新疆A级景区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新疆A级景区重心与旅游经济重心演变呈现较大差异,景区重心向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迁移并逐渐靠近几何重心,塔城、喀什、阿克苏等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丰富,但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2)新疆A级景区分布呈现"离散→凝聚"的演化特征和"分散型→一核多边→两核心三组团"的核密度演变特征.(3)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府决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新疆A级景区空间格局并构建其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15年海南国际旅游岛55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运用最邻近指数、洛伦茨曲线、Voronoi多边形、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以及空间分析等空间计量地理方法,对其总体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均衡性以及空间通达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如下: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其空间分布总体特征表现为线状—核心结构,以海南环岛高速公路东线为主线路,以三亚市、海口市、万宁-琼海市为三个核心区域;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最邻近指数为0.76,表明其空间分布呈现集聚-随机特征,并且其分布均衡性较低;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的平均通达度指数为107.56 km,并且有40个A级旅游景区在距离海南主要公路10 km范围内,其整体通达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以2002—2020年江西省438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i)在时序演变上,以2013年为分界点,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长呈现前缓后陡的“M”型特征,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增长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ii)在空间维度上,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高密度区经历单核状集聚—散点状分布—组团式结构的空间演化过程,并逐步形成环鄱阳湖的“O”型核密度结构,空间分布具有环湖、亲水、沿路等显著特征,空间方向分布在总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重心随着时间演化由北往南迁移,标准差椭圆整体呈现小幅度逆时针旋转;(iii)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化主要受自然环境涵养力、经济发展推动力、市场需求拉动力、区位交通辐射力、旅游资源内驱力及政策制度调控力等多种内外部力量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546处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样本,运用W函数、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冷热点分析,定量化地分析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空间自相关效应,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其冷热点分布,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加权法,探究旅游密度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安徽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现均匀分布状态,而3A以下景区空间上表现为聚集状态,市域间差异较大;②安徽省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密度呈正的空间自相关性,旅游密度总体上表现为南热北冷的分布特点,与安徽省旅游资源南多北少实情一致;③旅游地区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等因素影响着旅游密度的空间分布,市域间旅游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例,基于地理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探讨长江三角洲387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景区在研究区分布较为集中,其分布高密度区是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景区间的快速交通线路密度不大,空间联系较弱,且紧凑程度一般.最后,给出长江三角洲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浙江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依据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及空间分布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结果表明: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众多但大多数景区质量一般;浙东北地区的A级旅游景区分布密集程度明显高于浙西南地区;A级旅游景区分布态势总体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从市域范围内来看,浙江省各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交通条件、地形条件和人口因素的影响较大,建议在未来的景区开发过程中尝试打破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地区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山东省各地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差异较大,旅游景区等级表现出"少—多—少"的格局.②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非均衡集中的特点,17地市景区质量差异较大.③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区域面积、人口数量、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提出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泉  葛敬松  李喃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0):4255-4264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全域旅游与文旅深度融合新趋势,开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格局的研究,能够为示范区后续开发建设提供思路与导向。借助平均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示范区内A级景区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示范区A级景区整体分布不均衡,呈现集中分布特征。②示范区内A级景区显现“两主、四次”的空间格局,呈现“Y”字型分布态势。③遗产点密度因子驱动力最强,经济发展因素对A级景区空间分布影响程度较大,自然环境因素驱动力较弱;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多数因子聚类特征表现明显;交互探测结果表明两种因子共同作用强于单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分析了淮海经济区358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呈凝聚型空间分布;空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区域总体特征、两纵三横的轴线特征和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从具体景区分布看,沿海沿河地区、铁路沿线地区以及连云港、徐州、枣庄、济宁和泰安等主要城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密度较高.根据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从旅游资源、交通、经济和区位等因素对成因及空间结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A级旅游景区的等级与数量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实力.创建A级旅游品牌,可以增加政府的旅游收入,发挥旅游功能,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可以实现区域的综合发展,展示地方形象,打造当地品牌.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358个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并选择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探讨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景区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广州、梅州、惠州、韶关、清远、佛山和东莞等城市;②景区呈现中心集聚的不均衡特征,集聚在以珠三角和粤北为中心的纵轴上,粤东粤西分布密度不高;③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分布有较明显差异;④社会经济、人口分布、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
利用ArcGIS 10.1,SPSS 17.0等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平台,对浙江省231个优良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优良景区总体呈现集聚分布,3A级、4A级和5A级景区在省内的分布类型分别为集聚型、集聚型和均匀型;优良景区在浙北、浙东、浙南、浙西4大地理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北热,西南冷"的格局,景区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和绍兴,规模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在区域范围内,5A级景区的区际分布较为均衡,4A级景区和3A级景区分布相对集中.在探讨景区分布差异的影响机理时,发现其与地区的经济、人口、交通、资源禀赋等因素相关,关联度最大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是人口数量、交通条件,最后才是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景区分布存在明显的经济、人口导向.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河南省2007、2012、2017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运用规模分析、优势分析、基尼系数、重心模型、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强度等数理统计方法与Arc GIS可视化技术,对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时空演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1)河南省A级景区规模度整体呈上升,优越度呈现先升后降的状况.(2)10年间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不均衡现象大大缓解;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重心偏于西北方向,但是空间重心有向东、向南偏移的趋势.(3)A级景区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加强的态势;5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由集聚向均匀转变,5A级以下景区则呈现空间集聚加强的趋势,主要集聚于城市周边和旅游价值较高的地区.(4)自然因素起到基础性影响作用,社会经济、交通通达性对景区的空间分布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旅游洞穴景区网络关注度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从新的视角为我国旅游洞穴的开发、管理和宣传营销提供有益的指导.运用均值比率、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百度指数收录的我国64个A级旅游洞穴景区网络关注度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A级旅游洞穴景区的网络关注度普遍不高;大部分潜在游客对3A级以下旅游洞穴景区没有兴趣;中国A级旅游洞穴景区网络关注度在空间上形成了3个高关注度带,2个高值关注中心;中国A级旅游洞穴景区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格局呈东北—西南走向,网络关注度重心在湖北省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旅游景区作为目的地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其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着区域旅游业整体的发展.对广西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的总体特征和结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广西全区的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热、东西冷"的格局,各地市旅游景区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景区分布不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西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2013—201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东北5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的百度指数为数据基础,采用弹性系数、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的方法来测度东北5A级景区的网络关注度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了网络关注度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3—2016年全国对东北5A级景区的网络关注度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区域间、区域内和以省际为单元的网络关注度差异显著,网络关注度的空间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东北5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较小;客源地的旅游资源丰度和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间的空间距离是东北5A级景区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山地旅游对于人们增强体魄、生活幸福作用显著,是推动旅游业复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心剂。在黄河流域中部山地旅游中,山西因其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地位举足轻重。以山西省75个A级及以上山地景区(以下简称A及以上)为研究对象,采用洛伦兹曲线、核密度分析、冷热点等空间可视化方法,分析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并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行归因探究。研究发现:(1)景区呈现不均衡凝聚型分布态势,基本形成开口朝西的倒C型格局。可与紧邻的陕、豫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联动和链接功能。(2)景区分布具有明显空间自相关性,冷点地区主要分布于晋北,其余表现并不明显。(3)景区空间分布的四个成因存在明显异质性,50.18%区域资源联动水平与景区数量呈负相关,29.86%区域支撑保障水平与景区数量呈负相关,27.53%区域的交通条件和收入水平与景区数量呈负相关。需提高黄河流域中部经济收入,并将优势山地景区串点成线。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旅游等级景区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福临  汤澍  吴小根 《河南科学》2010,28(1):121-126
系统分析了2001年以来江苏省旅游等级景区的发展态势和等级结构演变特征,并对2007年全省旅游等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江苏全省旅游等级景区总量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达37%;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发展历程各有差异,4A级景区发展最为平稳,3A级景区增长最快,2A级景区持续快速发展,1A级景区发展明显滞缓;2006年以来全省旅游景区等级结构趋于相对稳定;2007年全省旅游等级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而在苏中、苏北地区的空间集中度较低,其中,2A至4A景区在全省的空间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程度随景区等级提高而上升,等级越低的景区空间分布越均匀"的特点,4A级以上的高等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州、无锡、南京等苏南城市.  相似文献   

18.
景区分布格局及可达性状况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时空安排产生重要影响,引发游客的空间行为和区域旅游产业布局,最终影响旅游的经济收益.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百度地图API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测度4A级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各景区到景区间的可达性和客源地至景区间的可达性两方面综合评价重庆市景区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旅游景区总体呈集聚分布的格局,这将有利于景区间的联动整合开发,且4A级景区的集聚程度高于5A级景区;景区至景区间的可达性水平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核心外围模式;景区到客源地的可达性水平呈现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带状递减,并出现2个低值核心.总的来说,景区可达性水平与景区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高级别景区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以西南地区4A级及以上景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析西南地区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及乡村振兴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西藏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均匀型,其余各省是集聚型;2)空间密度特征主要呈现核状分布,以川中成都、渝中为第一级聚集核,贵州-贵阳、凉山和云南-昆明为第二级聚集核,其他地区则为第三级聚集核;3)西南地区高级别景区空间关联以正相关为主;4)西南地区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显著,其中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区经济、交通水平和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其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产生影响;5)西南地区高级别景区与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且其相关乡村振兴指标与高级别景区的响应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数理统计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影响机制,为优化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促进全省旅游景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发现: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趋于聚集型,且主要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具有极核状和带状空间分布态势;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均是影响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其中可达性的驱动作用相对较强.在此基础上提出:首先福建省要注意优化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促进全省旅游协同发展;其次要着重通过提高可达性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最后要结合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分布特点,开发旅游廊道和发展全域旅游,提高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