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法治可以理解为宏观的治国方略,理性的办事原则,民主的法制模式,文明的法律精神和理想的社会状态。德治是指治理国家应以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并要求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今天的法治与德治结合是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与传统的结合有所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与道德这两个社会规范互补的需要。在实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上,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严格执法,惩恶扬善,确保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科技法制─科技发展之迫切需求刘烈泉(一)科技法制,作为法制的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法律和法律制度以及这些法律和法律制度的遵守和执行。“科技法制”从静态上说,是国家治理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则、思想、理论、方法、主张和相应的法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从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定为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战略目标写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实现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国家加快了立法步伐,逐步完善了宪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制定了民法通则及数百个调整民事、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颁布了行政诉讼法及一大批行政法…  相似文献   

4.
近一段时间以来 ,我校连续发生几件学生持械伤人事件 ,充分反应出学生法律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 ,直致导致违法后果 ,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和重视这样一个问题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一、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确立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重要的治国方针。而社会主义法制化国家的建立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 ,更需要全体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 ,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大学生是社会知…  相似文献   

5.
郭月菊 《菏泽师专学报》2000,22(1):56-57,98
宪法是治国的根本大法,是现代民族国家法制的基础,宪法变革要在程序、内容上合乎宪法要求。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要实现依法治国,可以寻求多条途径。其中,完备法制是前提,更新观念是基础,司法公正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国进入90年代后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热点。当前的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并与世界市场接轨,社会正由传统的礼俗社会向现代化法制国家迈进。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市场经济是现代法治的“催生剂”,而现代法制是市场经济健康有效运行的“维生素”。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现代国家是法治国家,法制现代化对于社会现代化的意义不言而喻。“虽然从总体上看,以现代文明为基础的法制现代化当然包括法律精神的现代化,以法律规范为核心的具体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以法律技术手段和物质设施的现代化,但重心还是法律精神的现代化的和…  相似文献   

8.
法律传统与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传统并非只是反映过去的法律文化精神,其中蕴含着许多可被现代法制吸收和借鉴的合理成分。法制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如何对待法律传统,如何协调好法制转型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进而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变革。本文试从法律传统的概念入手,对法制现代化承继法律传统的依据及承继进程中进行选择的必要性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校于1988年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经过五年多来的不断努力,现已初具规摸。本文拟就我校目前法律基础课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对策作一探讨.一、明确教学目的与立足点的问题据国家教委1986年9月发出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当时开设这门课主要是为配合全国普法教育,因而要求作为思想教育课程设置.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法治国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公众道德政治化倾向逐步在淡化,道德生活的思想政治制约正在减弱,道德政治化的人际服从关系正在向市场经济的平等、民主和法制制约关系转化,使…  相似文献   

10.
游说渐成行业缘起饭店“大堂”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游说行业相当火爆,说客不仅在国内向国君兜售治国良方妙计,而且周游列国穿梭斡旋。提出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是说客,一代圣人孔子也是有名的说客。美国的游说起源于国会,也主要针对国会议员。美国院外游说的历史不到200年,但游说业却是世界上程度最发达、范围最普及、法制最完备的。有人说,它是美国社会的毒瘤;也有人说,它是美国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美国的游说起源于国会,主要针对国会议员。19世纪初,国会不像现在常年开会,议员一般不在华盛顿买住房,开会期间…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也是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同志依法治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怎样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克服和摒弃由“革”遗风中“人治”大于“法治”的弊端,实现“法治”而不要“人治”,依法进行国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严格依法治国,使任何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依法行政,必须受到法律程序的约束和监督,规范行政执法、司法机关的程序。从而使我们在邓小平依法治国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目标。权力制约是法制国家的普遍规律,也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目的是希望公权的行使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之内,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佘民通过法律形式授予国家权力,从而依靠法律手段来维护公民的意志和利益,监督制约权力。笔者试图从立法、执(司)法及法律监督三方面探索用法律机制对公共权力约束之可行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公、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13.
消防执法作为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消防执法的正外部性源自于有限理性、公共物品属性、政府俘获以及制度的非科学性与欠完善性等基本因素,具有广泛而多样化的功能。消防执法正外部性决定了法制激励的必要性,具体包括了树立实质正义、社会本位、整体效益的价值理念以及主干制度建设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社会中 ,法与道德既有着矛盾冲突的一面 ,又有着相互融合的一面 ,无论是矛盾 ,还是融合 ,都要严格把握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和阶级属性 ,始终张扬、维护法的权威 ,在法制和程序的途径中去协调法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述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和当前进行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从完善立法、依法行政以及加强法律监督等环节,对依法治国的实现途径和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制度蕴含着道德,制度决定着道德,制度伦理优先于个人道德,法制保障着道德。制度对于道德的制约性,决定了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必须把法制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以确保道德建设在良好的法制氛围中进行。  相似文献   

17.
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不仅是我国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条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国虽已如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整体法治建设与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是不同步的,培养和提升我国公民新型的现代法律意识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实际现状出发,吸收与借鉴人类法律文化成果中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树立的有益因素,力求在中国法制改革道路的模式选择框架中,深入探究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土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把这项工作制度化和长期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途径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18.
“法治地方”是实现法治国家的积极途径——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立足“法治浙江”的实践,运用个案研究方法,试图诠释“法治地方”的合理性、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法治是实践性事业,激活法治地方的自主性,促进法治地方与法治建设的互动,是实践法治国家的积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表现为:经济体制改革,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经济条件;政治体制改革,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政治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为依法治国创造了思想文化氛围;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支持;推进法学教育事业,为依法治国提供了人才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控辩关系失衡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增强了我国辩护制度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体制和法律文化渊源,加上司法体制、法制制度及律师自身等多方面原因,使辩护制度不够完善,辩方力量弱小,从而导致控辩双方力量失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扬民主、健全法制;树立新的法观念,增强中国民众法律文化的底蕴;法官中立,检察院专司控诉,加强辩护力度;发迹律师的管理体制,赋予律师执业的独立性;提高律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只有如上,才能增强辩方的力量,完善辩护制度,达到控辩双方力量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