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2,(11):6-6
过山车是追求刺激的一种简单方式,可很多胆小的人不敢乘坐。如果胆小者仍要体验一下站在过山车上的感觉,他们不妨到德国杜伊斯堡的安格帕克,那里建有一座名为"老虎与乌龟:魔山"高耸的过山车形巨型雕塑。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10,(9):76-77
《时代》杂志报道,自125年前,也就是1885年1月20日位于美国纽约康尼岛的世界上第一辆全环过山车对外开放以来,过山车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玩家也因此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刺激。坐在高速运行的过山车上,任何人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儿。以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10个过山车。  相似文献   

3.
5月19日,游客在美国新泽西州杰克逊的一座游乐园乘坐世界上最高最快的过山车。该过山车高139米,速度达到了205千米每小时。——新华社/法新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7,(23):76-77
子弹般一飞冲天,时速百多千米的风驰极速,尖叫声此起彼落……全球游乐场的过山车多不胜数,爱玩的当然希望愈刺激愈好。美国《福布斯》杂志选出全球十大最惊吓的过山车,款款都标榜速度高、落差大及转动角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2,(21):25-25
你还记得最近一次特别激情的性爱是什么时候吗?对大多数人而言,性欲犹如过山车,有高潮也有低谷。一些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导致性欲跌入低谷,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则有助于增强性欲。以下盘点出影响性欲的几大  相似文献   

6.
社会记忆的技术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展示为"质料"与"形式"内在统一的建构性"存储-提取"过程的人的社会记忆,在由"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和"人的社会关系"与"精神关系"的历史互融构成的质料性层面、由"文本形式"和"器-物形式"及"仪式"共同构成的形式性层面、由"形式建构"与"权力建构"整合构成的建构性层面,归因向技术.对人的社会记忆的技术归因,不宜在"工具性"维度理解,因为它标志着社会记忆存在于技术的构造中.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记忆是技术的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7.
墨子的自然观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从"天命"、"天德"到"天志"创造性的转变。其自然观主要包括"天志"、"兼爱"和"明鬼"三个基本价值结构体系。"天志"是基础,"兼爱"是核心,"明鬼"是实践监督力。从历史价值的向度来看,墨子的自然观具有正义性、平等性和道德性。从现实价值的向度来看,墨子的自然观是"双重失败",既是自然科学主义"不科学"的失败,又是没有实现自然人文精神"超越性"和"突破性"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基于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区分了"数据密集型"和"大数据"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了将"数据密集型"研究方法作为"第四范式"、并将其与"大数据研究方式"混用的逻辑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最后从库恩的"范式"和"不可通约"两个概念出发,分析了"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关系,并且从"范式"的认识论意义和纲领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了将大数据作为与小数据不同的科学范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发展是为了人"和"以人为本"的命题是传统人道主义的命题,它不能解决我们的时代提出来的新问题.我们的时代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它提出来的问题是"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正是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新人道主义实现了从"个人本位"到"类本位"、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从"享乐意识"到"生存意识"、从"现世主义意识"到"未来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0.
"整体研究思路的不同"导致国内外系统科学研究状况出现诸多差异。国内外系统科学界在"系统科学的研究群体"、"对相关学科关系的关注"、"对系统科学功能的理解"、"系统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系统科学范式"元研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比较之后的融合与发展"是系统科学未来研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穆勒的系词观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1)系词是与主词和谓词相并列的、命题的第三构成元素,是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指号"、联结主词和谓词的"标记";(2)系词具有双重意义,除作为"指号"或"标记"外,还可以表示"存在",但在命题中系词并不必然意指"存在";(3)在"A is not B"这种形式的命题中,"not"是系词"is not"的一部分,不是谓词的一部分;(4)就命题的模态而言,"过去"、"现在"和"将来"隶属于系词,而"可能"、"必然"和"偶然"不隶属于系词。总的来看,穆勒的系词观是一种典型的"第三元素的系词"观,不同于弗雷格、拉姆塞的"第二元素的系词"观。  相似文献   

12.
张载以天人贯通为视域,阐述"性与天道合一"的儒家天道人性同一论,建立了一种横纵经纬的天道本体与人性相贯通的天人一体观。在多样性的"两一叁"的天道本体论图景中,由"气"所形成的造化万物以"感"相互联系,以"通"相互区别,以"性"实现个体的动态生成,以神为"动力",以"学"实现个体升华。"合二为一"的天人关系开创了宋明理学"天人合一"的儒学高级形态,在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推进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之精神的中国思想之探索。  相似文献   

13.
英文"science"最初的含义是知识或学问,进入十九世纪后用来特指自然科学,实证主义兴起之后又开始用来泛指基于数学分析和经验研究的一切学问。在作为"science"译语的"科学"由日本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主要用"格致"来对译"science"。这样,"格致"除继续指代与"正心"、"诚意"相关联的修身、明德方法之外,还被用来指称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以及物理学等。当"science"在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影响下演变成泛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之后,要不要扩大"格致"的解释范围以适应"science"概念的演变便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结果是熟悉西方科学发展情况的严复和梁启超都选择了"科学"。于是,放弃语义多歧的"格致",选用"科学"便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会潮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科学"与"小科学"的概念,科学建制在社会规模上自然地会延伸出来另外两个概念,即"大科学建制"与"小科学建制"。于此同时,借用社会、政治、军事学中"强势"与"弱势"的概念,又可以将科学建制划分为"强势的科学建制"与"弱势的科学建制"。这样,对于科学建制这个概念而言,就存在着"大"、"小"、"强"、"弱"四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大与小来分析科学建制的社会规模,并通过强与弱来分析科学建制的社会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从“格致”到“科学”——浅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一词的溯源及其理念的讨论 "science"(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scientin",系指知识、学问之意,相当于希腊文的"sophia",乃"智慧"之意,叠词的"philosophia "系为哲学,18世纪后,在西方演变为广义的"科学 ".法文为"science",德文为"Wissenschaft",俄文为"Нayкa".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最初含义。"我思故我在"属于形而上学的先验层面,这是哲学研究的原初领域;"我造物故我在"属于物理世界的经验层面,这是哲学研究的引申领域。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造物之殇",造物活动应当从属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尺度,人类社会的延续需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我造物故我在"可以这样理解:通过"造物"来拷问"我在"、显现"我在"。"造物"既是人的精神力量"物化"的过程,更是"我在"的价值之镜。只有"造物"创造的是一个价值世界并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在"才显现出来,否则"我在"就是被遮蔽的。  相似文献   

17.
"五神"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包括"神""魂""魄""意""志"。其中,"志"的出现频率仅次于"神",但对于"志"的英译研究非常有限,文章将探讨"志"的英译方法。界定"志"的内涵,分类梳理《黄帝内经》原文中所有涉及"志"的语篇,对比分析三个英语全译本中"情志"类"志"的英译。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中存在"志"的误译;同一译本相同含义的"志"译法不统一;三个译本"志"的英译差别大。翻译时应立足原文,保证翻译的准确;在同一译本或不同译本,尽量保持相同含义"志"的译文一致;对"志"的含义相同、句式相近的语篇,保证译文准确、保持译文语篇前后形式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8.
"原子量"(atomic weight)这一广为大众熟知的术语却遭到"相对原子质量"(relative atomic mass)的冲击,国内已将"原子量"改名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中的修饰用语"相对"二字不能改变"原子质量"的本质,而"原子量"与"原子质量"是表征两个具有不同特征而又相互联系事物的科技术语,不能混淆.将"原子量"改名为已用来表征另一事物的名词"相对原子质量",这是不可取的,它会给科学界带来无穷后患.保留"原子量"这一术语是目前用来表征其所定义特征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划界问题:康德与前期维特根斯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哲学与康德哲学有某种深刻联系.他在前期所进行的"语言批判"更多地受到康德的"理性批判"的影响."语言批判"和"理性批判"的核心都是"划界问题".本文深入分析和比较了康德的"划界"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划界"之异同,指出"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划分是二人共同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0.
劳丹的"科学研究传统"及其与"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根本上未摆脱本质主义,而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科学研究传统"表达了一种非本质主义的哲学观。这不仅使劳丹回避了库恩和拉卡托斯所遭遇的困难,而且为科学哲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就全面理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而言,思考与"科学研究传统"相关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