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阿拉伯横跨亚非两洲,拥有1,37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6,000多万人口,包括21个国家和巴勒斯坦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相继取得独立,它们都主张阿拉伯统一,有些国家还作了统一的尝试,但都失败了。二次大战后,直至今天,阿拉伯统一的口号和旗帜始终不衰,但统一的理想却远未实现。因此国际舆论对阿拉伯统一运动产生了疑问。一些人认为阿拉伯人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没有统一的基础;另一些人认为阿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一亿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大多居于边疆地区,因此就有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说法。边疆民族地区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领土与主权,也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强盛;不仅关系到现在,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各民族的前途。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既是国家地缘上的毗邻之处,又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局统独政策的国家认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共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权"与"利"的结合、"团结"和"进步"的统一。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民族权利为基础,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各项权利;以民族发展为目标,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共制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中共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权"与"利"的结合、"团结"和"进步"的统一。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民族权利为基础,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各项权利;以民族发展为目标,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共制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文化是构筑民族共同心理、维系和发展民族感情、巩固国家统一意志的纽带.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台湾问题在维护中国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十分重要。未被统一或走上分离主义道路的台湾,将成为影响与制约中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重要障碍。如果能够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台湾将成为中国在西太平洋上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非常有利于我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8.
我国信息化正式起步于1993年,第一阶段从1993年至1995年,是以抓信息化工程为重点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中,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为主席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加强统一领导,确立了推进信息化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提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第二阶段从1996年开始,是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阶段.1996年1月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任组长,有20多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确立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提出了信息化建设二十四字方针;制订了  相似文献   

9.
论国家统一观念的转变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国家统一观念。中国人统一观的这种巨大变化是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结果。其创新价值就在于调整实现国家统一的标准,把实现国家统一的成本和代价降至最低,追求的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精神。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10.
俾斯麦就任普鲁士首相期间 ,德意志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国家的统一。他作为国家统一的代表者和领导者 ,顺应了历史潮流 ,审时度势 ,对内采取“铁血政策”,坚决制止阻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反动势力 ,对外采取既联合又进攻的策略 ,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 ,消除了他们对德国统一的干涉 ,进而达到了统一德国的目的。尽管统一后的德国还保留着普鲁士的封建势力和军国主义传统 ,但统一毕竟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