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3017页有例句,是引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义字.照录如下:“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郑天诞主编史学名著《左传选·没之战火这几句的标点是;”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两书均以“弗可赦也已”为句.这是据《十三经注疏·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标点.这样标点.似有不当,应为:“弗可,赦也已.”为便于理解,今引证有关上下文如下:“(位公二十二年)三月,郑伯如楚.夏,来公代郑,干鱼日:‘所谓祸在此矣.”楚人代末以…  相似文献   

2.
唐诗札记     
一 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骆临海集》卷一有《在江南赠宋五之问》一诗,有句云:“秋江无绿芷,寒汀有白苹.采之将何遗,故人漳水滨.漳水滨,陈熙晋援引《说文》所云上党之浊漳,清漳为注,并云:“宋汾州人,故云.”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考略》(载《文史》第八辑)辨宋之问籍贯,亦引此为据,云:“据陈熙晋笺注,说漳水有浊漳、清漳,浊漳出上党长子鹿谷山,东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皆在山西境.”因此断宋之问为汾州(今山西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4.
“(力力力口)”字屡见於殷虚卜辞,据上虞罗氏所见,已有二十八条(《增订本殷虚书契考释》卷下,第5页),其在金文见诸宋人款识之书者有《已酉方彝》、《克癸卣》诸器。由形声审之“(力力力口)当释“(力力力)”。《说文·十三篇下》:“(力力力),同力也。从三力。”同力谓众力以为力,在六书为会意。许隶(力力力)部有协、勰、协三字,协云:“同心之和”,加旁从心;勰为“同思之和”,加旁从思;协为“众之同和也”,加旁从十,皆会意兼谐声字。古字以心表义者,每有更旁从口。《集韵·入声·三十帖》慊、嗛同字。《荀子·大略篇》:”惟惟而亡者,诽也”。杨惊注:惟法读为唯”。《说文·二篇上》:“哲,知也。从口折声。(折心),哲或从心”。协之与(力力力口),其例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5.
《说文》释“若”为“择菜”,于典无载,段玉裁为足成许说,据《国语·晋语》一例,强分“若夫”,认为“若”之本义为“选择”.“择菜”为其引申义,文章试从段注所引书证内容和“若夫”在文献中实际用例以证段注之失。  相似文献   

6.
民国以来研究《宋子》的成果丰硕,存在的争议也不少,主要包括:宋钘年辈是长于还是晚于孟子;《汉书·艺文志》将宋钘著作《宋子》归入小说家,究竟是何原因,这样归类是否正确;对宋钘遗著的考辨,有认为《吕氏春秋·去尤》、《去宥》是其遗著的,有认为《管子·心术》、《管子·内业》、《管子·白心》、《管子·枢言》为其遗作,有认为《庄子·逍遥游》是其遗说的,有认为楚竹书《彭祖》为其学派著作的;对宋钘思想学派的划分,则有道家说(或黄老学派)、墨家说、融合说三种。  相似文献   

7.
一、“杀”的假借义“杀”的本义是杀戮。《说文·殳部》:“杀,戮也。”甲文字作■,象牵“讯”(俘虏)、“奚”(奴隶)以受戮,又示斧过后身首分离之状。“杀”又为  相似文献   

8.
36.义务教育初中课本第二册晋干宝《宋定伯捉鬼》:“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欲,课本无注。 按:本句中“欲”与上文“嗒曰:‘欲至宛市’”中“欲”不同。“答曰”之“欲”为能愿动词,本句之“欲”为时间副词,“将要”的意思。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欲,将也。凡云欲者,皆愿之而未得,故又得为将也。”这就把能愿动  相似文献   

9.
大抵宋宋人诗话,自六一创始以来,率多取资闲谈,其态度本不甚严正。迨其后由述事而转为辩论,已在南宋之际,张戒、姜夔始发其绪,至沧浪而臻于完成,几于以学诗为主矣。(《宋诗话考》) 宋人诗话,就其体例而论,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六一诗话》为代表,属于“资闲谈”(《六一诗话》)之类,具有“辨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彦用诗话》)的特征;一是以《泡浪诗话》为代表,属于“讲说文学之理论者”(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第161页)。显然,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来说,后一类诗话的价值似乎更  相似文献   

10.
广平 《科技智囊》2009,(11):80-83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口)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名称取其两九相遇之义,“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宋·吴自牧《梦梁录》)。重阳节起源很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出现了“集重阳入帝宫兮”诗句(屈原《远游》)。西汉时期,宫廷开始流行重阳风俗,高祖成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晋·葛洪《西京杂记》)。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赏析例谈 明振来(阳新高中,湖北 阳新 435200)  古典诗歌的赏析与教学,要遵循诗的特征。诗为何物?“诗者,志(情、意)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何以言志?“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这些古人之论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特征:诗的功  相似文献   

12.
“鱼目混珠”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指以假的冒充真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是这样解释的:“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用鱼眼睛冒充珍珠之说古已有之,昭明太子《文选》中,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说:“惟以鱼目,唐突玙璠。”注引《韩诗外传》说:“白骨类象,鱼目似珠。”这“白骨类象”指兽骨类似  相似文献   

13.
高似孙《史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序南宋高似孙《史略》六卷二册,可称为研究中国史学史的专著之一。书已不传于中国,亦未见著录,幸宋版佚存书流转日本,藏于内阁文库,与也为高氏所撰之《子略》宋版(卷一至卷三,一册)同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宋本《史略》(以下“宋本”均指内阁文库所藏宋版)自江户时代(1603—1867)后期即受到重视,由黎庶昌、杨守敬编入《古逸丛书》,为人所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宋之问籍贯问题宋之问是初唐一位重要诗人,新旧《唐书》均有传.《旧唐书》本传云:“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律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中唐大诗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自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王世贞《艺苑卮言》亦云:“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古今文学史,谈起唐代文学,必提到宋之间,可见宋之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重要.然而宋之间究竟为何处人,至今尚是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15.
《诗人玉屑》卷十七引《西清诗话》:宋欧阳修(《高斋诗话》说是苏轼)见到王安石诗有“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觉得好笑。因“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所以他同王安石开了个玩笑,在他的诗稿上戏批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但王安石并不服气,他以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自己辩护,反过来责怪欧阳修“不学之过”。可见王安石是把“秋菊之落英”的“落”理解为飘落、掉落的。  相似文献   

16.
半个多年世纪前,鲁迅先生应好友许寿裳先生之请,为他的儿子许世英开列了一个“中国文学入门书目”。这个书目正如许寿裳先生所说:“虽仅寥寥几部,实在是初学文学者的必需翻阅之书,他的说解也简单扼要。”这个书目内容如下:一、计有功(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二、辛文房(元):《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三、严可均:《全上古……隋文》(今有石印本,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四、丁福保:《全上古……隋诗》(排印本)。五、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六、胡应麟(明人):《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本,亦有石印本)。七、《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实是现有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八、《世说新语》刘义庆(晋人清谈之状)。九、《抱朴子外篇》葛洪(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有单行本。十、《唐摭言》五代王定保(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十一、《论衡》王充(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十二、《今世说》王(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据孙伏园先生说,鲁迅先生这...  相似文献   

17.
六十、原文:洎发之,乃表也,……译文:将信打开,原来是一份奏表,……(卷二十二《谬误·丁谓上奏》,页296)商榷:似应译为:等到将信打开,原来是一份奏表。———按:“洎”,《辞源》注读音及涵义:“极肆切,音暨(j尙)、韵”。此处释义应为“及也”。下引张衡《赋》:“百僚师师,於斯胥洎”,“言百官相连及而来朝贺也。”又如,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檄》:“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此处之“洎”,亦是“及”意,现代汉语可译作“等到”或“直等到”。漏译此字,将失去沈括原句之语气、神情,削弱文中应有之感染力。六十一、原文: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  相似文献   

18.
德育札记     
六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中说:“中国政治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他提出了“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的观点。又指出《尚书·召浩》“反复详尽”讲了“命”“天”“民”“德”四个问题。王国维先生的论述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戒机]军事,军务。《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气。”杜甫《遣愤》:“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戎:兵器总称。《诗·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引申之,同军队、士兵、战争有关的事物常冠以“戎”字,如“戎衣”“戎装”指军衣、军装;“戎马”指军马,又借指战争、军事(戎马生涯)。成语有“投笔从戎”(戎:指代军队)。机,事务;特指繁忙急迫的政务、军务。《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辅佐)表示“事务”意义的“机”本作“幾”  相似文献   

20.
一、释“降” 《离骚》:“摄提贞子孟(阝最)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降,下也……庚寅之曰,下母体而生。”后世学者多因之。按此说虽通,然未尽其义。“降”见于屈赋者凡十次,皆与神灵相关,“百神翳共备降”(《离骚》)、“灵皇皇兮既降”(《九歌·云中君》)、“帝乃降观”,(《天问》)是其明证。“降”字的神秘意味甲骨文中早已屡屡出现,如“帝降食受又”(《殷虚文字乙编》5296),“帝降不若”(《卜辞通篡》367)等,帝即神也。先秦典籍更不乏其例。故钱澄之《屈诂》云:“原自序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