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犯罪未遂是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未完成形态中的一种,与预备、中止和既遂密切关联而又严格区别,甚至牵涉到刑事政策、法哲学等相关问题,其中,犯罪未遂处罚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处罚依据和处罚范围,各国刑法规定差异较大,是各种刑法理论对立交锋的鲜明之处,成为刑法学中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旨对犯罪未遂的定义、特征、处罚依据、处罚范围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论教唆犯     
通过“教唆犯是教唆他人犯罪的人”这一概念,分析了教唆犯的两个成立要件以及在认定教唆犯上应该注意的问题,详细分析了未遂教唆和教唆未遂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教唆犯。  相似文献   

3.
一、转化犯概述 学界对转化犯的定义各不相同:如王作富教授认为转化犯是指在刑法上将行为人实施的某种行为后有出现了新的情况而嬗变为另一犯罪而依彼罪论处;储槐植教授认为:“转化犯是指行为人出于一犯罪故意,行为实施过程中发生性质转化而改变罪名的犯罪形态。”;也有学者将转化犯定义为是指某一较轻的犯罪,由于法定条件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单位犯罪的成立只是一种新的犯罪形态的成立,而不是一种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另一类犯罪的成立;单位犯罪的成立标准是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而不是在犯罪构成之外有其他特别的犯罪构成,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包括单位、单位罪过和单位行为.  相似文献   

5.
单位犯罪的成立只是一种新的犯罪形态的成立,而不是一种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另一类犯罪的成立;单位犯罪的成立标准是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而不是在犯罪构成之外有其他特别的犯罪构成,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包括单位、单位罪过和单位行为。  相似文献   

6.
犯罪论体系就是依据犯罪成立的条件及其形态按照一定的顺序所组织的关于犯罪一般理论的有机整体,它是认定具体危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理论系统。犯罪论体系因具有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而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界存在着众多理论与学说。随着贝林格构成要件理论的提出,在以罪刑法定原则为基础宗旨的刑法当中,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成为成立犯罪的第一要件,因此,犯罪论体系也应当以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为基础而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7.
帮助型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把部分为实现实行行为而存在的帮助行为规定为单独的犯罪,是帮助型犯罪.帮助型犯罪因与共同犯罪存在交叉,因而在刑法理论上比较特殊.帮助行为既构成单独犯罪,又与实行行为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形,不属于想象竞合犯也不是法规竞合,应属于总则与分则条文之间的关系,应按分则所定罪名处理.刑法把部分帮助行为规定为帮助型犯罪的作法与法理不符.  相似文献   

8.
司法实践中是否仅将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的罪认定为教唆未遂,学界存在诸多争议。由于教唆未遂存在多种场合,因此对教唆未遂仅规定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不妥。可以根据被教唆者是否产生犯罪意图进行界定:在没有使被教唆者产生犯罪意图而未遂的场合构成犯罪预备;在使被教唆者产生犯罪意图,但犯罪最终未遂的场合构成犯罪未遂,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9.
单位犯罪或称法人犯罪,是一种为单位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犯罪,属于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具有不同于个人犯罪的特征。立足于我国刑法理论及关于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对“为单位谋取利益”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进行专门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刑法客观主义强调行为及危害作为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的本质也是刑事责任的基础和裁量刑罚的根据。客观主义与法治观念更为契合,它追求正义。从刑法惩罚的是行为这一本质出发,对犯罪着手进行了再认定,并且也说明了在刑法客观主义的视野下对犯罪着手的认定因实行行为而异。  相似文献   

11.
领导风格是管理用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手段”。企业“目标”是顾客满意及合理利润,其风格之选择,以能实现目标为最终目的,不可以手段为目标,不可本末倒置。所谓领导风格之选择,应因管理之性格能力,因下属之性格能力,因产品行业特性差异,因工作目标之明确与否,因相处远近之不同,因时间古今之不一,而异其趣,即所谓“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物”之五因而异。  相似文献   

12.
罪数,是行为人危害社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个数。“罪数是与犯罪现象相伴而生的。有了犯罪,就会出现犯罪的个数问题。罪数成为一种理论形态,是人类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罪数问题,就是要明确什么是一罪、什么是数罪,因而,如何区分一罪与数罪就成为研究罪数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依据什么来判断罪数,各国刑法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学说:  相似文献   

13.
张正清 《科技信息》2007,(5):211-212
本文在对教唆犯性质的各种学说的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引入合同法上的概念,提出把教唆犯的教唆行为视为向被教唆人发出希望其实施特定犯罪的“要约”,而被教唆者接受教唆的行为视为对教唆犯发出“要约”的“承诺”,二者间成立“犯罪合同”,二者构成共同犯罪,成立教唆犯。并运用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教唆犯的性质和犯罪形态的问题,化解了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与第一款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发生竞合时的三种不同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5.
对于各类身份犯罪,研究犯罪主体具有特殊的意义。受贿是一种身份犯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其特殊的犯罪形态,研究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对于把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沿革过程,揭示沿革过程中发生的争议问题,探讨并提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完善方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沿革过程中,对其犯罪主体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着罪名的沿革与演进,国家工作人员和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关系密切人”及“离职国家工作人员”获得独立成为受贿犯罪主体的资格,是我国刑事立法理念的一大突破,能够更有效的控制和制裁手段愈加隐蔽的受贿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6.
“异延”(defference)是以德里达为代表的激进的解构主义的和心概念,同时“异延”又代表一整套解构策略,一种后现代解构思维方式或模式。文章拟从德里达对几种主要辩证法形态的解构和改造的角度来分析“异延”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张帆 《科技资讯》2014,(35):220-220
目前,手印已经成为确定犯罪、抓获罪犯的一项重要证据,这一刑事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发展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指纹具有人各不同,终生不变和触物留痕的特点。科学正确地分析、鉴定指纹对于开展侦查工作、惩治犯罪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而现今警力不足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提高手印鉴定速度对于侦查破案有着重要意义。经过查阅书籍、资料,发现男性与女性手印因为在生理原因及社会原因等的影响下各有不同,在形态特征(包括指尖形态、指尖缺损情况、小指弯曲度、腕部三角内外侧的对称性等)、手掌及手指纹线密度、长宽比值、身高与手掌长度的比值、花纹类型、手的各位的长度、手掌部花纹形态等,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在各类犯罪中盗窃罪发案率最为频繁。为了准确、有力地打击盗窃罪,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两高”颁发了《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盗窃罪的法律适用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然而,本文认为该“解释”对被盗物品的数额认定和划分盗窃既遂、未遂的标准与司法实践有冲突,可操作性差,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不科学性,有待作出修改,以求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与“族群”这样的概念本来就像人类早期对宇宙万物的认知分类一样 ,是把一个连续谱来作一种主观的切割 ,所以经常因认定者的基本立场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0.
犯罪未遂是故意犯罪四种停止状态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状态。对犯罪未遂中的"实行着手"和"不能犯"应当构建更全面的客观标准,对未遂犯处罚的理论根据和处罚范围也应体现法益保护原则和法律谦抑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